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请关注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准备的“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相关资讯,希望本文能够给您带来有用的参考价值。在每一堂课上,老师通常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和课件,因此我们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课件。优秀的教学课件可以有效地提升老师的教学质量。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描述听到的声音(声音的强弱变化) 第1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2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第3次实验 轻轻拨动钢尺   用力拨动钢尺   发  现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表格2:   1号杯 2号杯 3号杯 4号杯 发声预测         第1次实验         第2次实验         第3次实验         发 现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教学后记: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2

新课标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地球内部有什么 教学目标: 1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2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3 、体会科学研究中建立模型的意义;体验探究地球的乐趣。 教学准备: 有关地球内部情况的资料 (图片、课件、视频图像 );熟鸡蛋、三种颜色的橡皮泥、搜集的资料。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话: 上堂课我们了解了美丽的地球表面有山有水,风光无限,那么地球内部有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地球内部有什么?(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猜想地球内部有什么 谈话:根据你的知识经验,同学们猜想一下地球内部有什么? 学生猜测。(石油、矿产、水) 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老师这里有一些关于地球内部的录像想不想看?(教师播放火山、地震的录像资料。) 提问:看了刚才的录像,你认为这些现象的产生能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认为地震发生时、火山喷发的时候有什么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 小结:这些事实说明地球内部并不像表面看到的一样平静,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运动,正是这样缓慢地运动造成了火山和地震。而且我们从这些现象里还可以知道地球内部的温度是很高的,连岩石都成了液体形态的岩浆了。 活动二: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的 谈话: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内部是什么样的? ---- (学生:通过钻探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特点,你怎么知道? --你还知道科学家通过地震波、磁力等信息来探知地球内部情况,看来查资料能帮我们了解很多科学知识。) 活动三: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 1 .谈话:科学家通过这么多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特点,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好多关于地球内部特点的资料,想不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想)首先在小组内把你们搜集的材料整理一下,过一会在班上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整理资料,汇报交流) 哪个小组愿意起来和大家交流一下:  2 .学生汇报。(交流: (1)哎,你们真是一个勇敢的小组,哦,你们小组发现地球内部分了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板书:地壳、地幔、地核)噢他们还搜集到一张地球内部的图片,我们来欣赏一下(出示地球内部照片) (2) 你们小组知道了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地幔大约有 2900多千米厚,地球中心的地核约厚 3473千米。)  (3) 你们还发现,地球内部构造很像一个鸡蛋,哦,你说像荔枝,你说像桂圆,到底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想)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大家可以亲自动手研究一下。 (学生动手实验,并交流发现) 通过刚才的实验你们有什么新发现,你说,噢,你发现了鸡蛋也分三层,鸡蛋壳相当于地壳是地球最坚硬的部分,而且各处的厚度不一样;鸡蛋清相当于地幔,地幔内部的压力很大,是一种过热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鸡蛋黄相当于地核,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了地壳下面的是部分是地幔,不过由于人类的技术限制,人们对地幔、地核的了解还是不够的。 (板书:蛋壳、蛋清和蛋黄)   3 .小结:同学们真是不简单,通过自己的研究知道了地球内部结构特点,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呢?(想)。 三、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 1.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了橡皮泥,根据刚才学到的知识,下面小组一起合作进行制作。 2.谁愿意来展示一下? 3.你觉得他们做得怎么样? ----   展示优秀作品,总结制作情况。 全课总结: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还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研究,相信你在研究的过程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当然你也可以利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制作,把我们的生活变的更加美好!   2火 山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会通过网络或其他信息源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2.通过分析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3.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对一些自然现象作出做出合理的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合作与交流,喜欢大胆想象;意识到火山会给人类带来的'不同影响。 2.渗透科学自然观,体会自然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 科学知识 1.认识火山的成因及地球的内部构造。 2.了解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学生:酒精灯、番茄酱、土豆泥、火柴、三脚架、铁盒(或铜片)、火山喷发的相关资料。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风景图片,你们还想再看看吗?(播放课件,教师讲解) 2、问:同学们,刚才你们看到的风景,你们觉得怎么样?(很美)你们也许没有想到,这些美景都是自然的造化,是自然的力量造就了这样的美景,你们猜猜看是什么造就了这些美景呢?(生答:火山) 3、揭题:是啊,是火山造就了这些美景。(板书课题:火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火山。   二、新授 A、引入 1、问:你们听说过火山吗?那么,你们已经知道关于火山的哪些知识呢?请大家来说说吧! 2、自由交流:关于火山的知识 3、再问:同学们,关于火山的知识你们了解的还真不少,那么在这节课中,你们最想来了解火山的哪些知识呢? 4、学生提问,教师聆听 5、小结:你们想了解的知识还真多,可是短短的四十分钟也许不能一一满足大家的需要。有些问题我们和老师一起到课外去继续研究,好吗?另外有些问题可能在后面的共同学习中能一一获得答案,大家也不要着急。在课前老师已准备了一些材料,下面看看老师已准备了些什么?(出示课件,点击序号,出示内容)──1、什么是火山 2、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3、火山喷发 4、火山的危害 5、火山的奉献 6、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关于火山的其他知识,我们暂且把它作为一个秘密,老师先不告诉大家。下面,就根据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B、学习火山的成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 1、导入:我们先来学习火山是怎样形成的。要认识火山的形成,我们先要了解地球的构造(出示课件) 2、认识地球的构造和火山的成因 (1)、提问:从图中,你从中知道了些什么知识呢?(地球可分为三部分: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的厚度平均为60千米左右并且大部分为岩层;而地球的半径达6000千米左右,地壳只有薄薄的一层) (2)、讲解(课件):在地壳下地幔的温度很高达1600摄氏度,地核处的温度据科学家研究发现达-3000摄氏度,其中地心处的温度达6000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相近。在高温高压下,由于特殊的作用地壳下有一种温度达1600摄氏度左右的液体状物质,这就是岩浆,岩浆其实就是熔融了的岩石,象烧融的玻璃一样。这些岩浆由于特殊的原因,就穿过岩层冲出了地表,就形成了火山。 (3)、提问:同学们,地球的这种结构,大家想想看,我们身边有没有和地球的结构相近的物体呢? (4)、生答:鸡蛋、气球、花生、苹果┄┄ 3、模拟火山形成的实验:吹鸡蛋、吹气球 a、吹鸡蛋 (1)、解疑:是啊,看鸡蛋(出示鸡蛋)大家想,蛋壳象什么?(地壳)蛋白呢?(地幔)蛋黄呢?(地核) (2)设问:下面我们来玩玩吹鸡蛋,你们会吹鸡蛋吗?(二年级已吹过)哦,下面就开始吧! (3)、学生活动:吹鸡蛋 (4)、讨论:在刚才玩吹鸡蛋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吃力)你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蛋白和蛋黄吹出来了)它们是怎样吹出来的?(从另外一个洞里出来的)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因为给它吹气,鸡蛋内的压力很大,蛋白和蛋黄就从蛋壳里出来了) b、吹气球 (1)、激趣:刚才我们玩了吹鸡蛋,你们还想玩吹气球吗?(想)那,老师提个要求,你们要拼命吹,知道拼命吹是什么意思吗?(吹破气球) (2)、学生活动:吹气球 (3)交流:好了,真不忍心叫大家停下来,假如有时间,等会儿我们再来吹,好吗?刚才我们有的组真的把气球吹破了,你们又有什么体会呢?(觉得很害怕,吹吹好象没力气了,吹破它要用很多力┄┄)你们又有没有想过,气球是怎样破的呢?(薄的地方先破)破的时候有什么从气球里冲出来了?(空气)有的组有破气球,你们发现什么没有?(空气从破洞里面冲出来) c、联想:吹鸡蛋和吹气球与火山的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 (1)、提问:其实刚才老师让大家吹鸡蛋与吹气球是有目的的,你们有没有想过,两次实验跟火山形成又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个醒,空气冲出来,蛋白蛋黄吹出来了,就如岩浆从地球内部冲出来。 (2)、学生交流 (3)、小结:在岩层下,由于特殊的作用,譬如地壳的运动,导致岩层断裂,岩层就产生了裂缝,岩浆由于高压的作用,就会拼命的从里面想冲出来,由于岩浆的温度很高,在上升的过程中,会把周围的岩层也熔融,这样岩层的裂缝会变大,岩层变薄了,岩浆就容易从里面冲出来,这样火山就形成了。 4、认识什么是火山 (1)、设疑:那么什么是火山呢? (2)、讲解:(出示课件)火山是一种自然现象,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形成火山。 C、认识火山喷发 1、引入:岩浆从地底下喷出来,火山就喷发了。你们见过火山喷发吗?想亲眼见一见吗?我们就来模拟火山喷发的实验吧!你们想参与做吗? 2、激趣:只是老师要告诉大家,火山喷发很危险,你们还敢做吗?因为有危险,所以这个实验在上面做,老师要找个志愿者,谁来做呢?(邀请) 3、模拟火山喷发实验 (1)、介绍实验方法:老师这儿有一套模拟装置,大家看一看,(指装置)这是塑料瓶里面装了沙土,就如地球的内部我们是看不见的。我们等会要观察的是三夹板的上面,夹板上面发生了什么?这就象地面上的情形,我们是看得见的。你呢,给瓶子吹气,大家想,就象给内部做了什么事?好,开始吹吧!大家注意看。 (2)、学生实验:吹气,其余学生观察 (3)、再激趣:接下来更危险的时刻到了。为了安全起见,老师带了手套,要换个装置,知道老师为什么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3

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是指漫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竖直向上托举的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上。

2.通过实验研究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影响,懂得不管物体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里都会产生浮力。

3.通过实验,研究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

4.通过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这个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5.通过阅读《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体会这个故事中包含的科学道理。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水槽、测力计、一些常见的物体、天平、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A4

1.出示一个水槽,教师在水槽里依次放入橡皮、白纸、塑料小尺、小木块等物体,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什么现象?

这些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上。

2.为什么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呢?

3.出示课本32页上面的一段文字。

浸入水中的物体会受到水竖直向上托举的力,这种力叫作浮力。正因为有浮力,物体才能漂浮在水面。

4.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浮力的概念以及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物体因为受到浮力的作用,所以会漂浮在水面上,那么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呢?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32页下面的图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相关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水槽、一块底面积比较大的橡皮等。

实验方法:先测出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再测一测这块橡皮放入水中受到的拉力,比较一下两次测得的拉力的大小。

3.交流讨论: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怎样变化?

如果橡皮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会变小,这是因为浮力的作用。

4.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测量橡皮在空气中以及水中受到的拉力的大小。

5.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测得的数据。教师小结:通过测量,我们发现橡皮在空气中受到的拉力较大,放入水中再用测力计测量,会发现橡皮受到的拉力比较小。这说明橡皮在水中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这同时也说明,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换句话说,物体不管是漂浮的还是下沉的,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1.教师引导: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沉入水底,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了物体的沉浮状态?下面我们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作出推测。

推测一:与物体的重量有关。体积相同,重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下去,重量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

预测二:与物体的体积有关,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不一样,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在水面,体积越小,越容易沉入水里。

3.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的推测,我们先来验证推测一的说法。

4.出示课本33页第1个实验,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个实验的材料、方法与要求等。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一边实验,一边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6.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自己的实验现象,说一说实验结论,教师总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体积相同,质量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是不一样的,通常来说,质量大的物体容易下沉,质量小的物体容易上浮。

7.验证预测二的说法。

出示课本33页的第2个实验,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这次实验的问题实验材料以及实验的方法和要求。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全班交流,分享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质量相同,体积不同的物体,沉浮状态也不一样,通常来说,质量相同,体积大的物体容易上浮,体积小的物体容易下沉。

8.全班交流:通过上面两个实验,你发现哪些因素会影响物体的沉浮状态呢?

预设:一般来讲,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质量,二是体积。

1.我们刚刚探究了影响物体沉浮状态的两个因素——质量和体积,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活动,请大家想办法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看谁承载的硬币最多。

2.出示课本34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教师引导各小组讨论交流,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让一张A4纸在水中承载更多的硬币。

4.各小组开始活动,运用本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活动情况。

5.各小组汇报活动结果,说一说本小组在A4纸上放了多少硬币?

6.评选本次活动的优胜小组,采访优胜小组成员,请他们说一说自己采用什么方法,让A4纸承载这么多的硬币?

预设一:将白纸折成一张纸船的形状,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预设二:将白纸折叠成长方体的形状,把接触水面的面积折得更大一些,这样白纸受到的浮力更大,就可以承载更多的硬币。

7.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由此可见,我们动手进行这个活动的时候,要想一想我们学习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灵活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1.教师引导:我们大家小时候就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这个故事让我们见识到了曹冲的聪明机智,那么,《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什么科学道理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2.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本34页《曹冲称象》的故事,然后想一想,《曹冲称象》这个故事包含的科学道理。

3.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个故事中的道理。

预设: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运用的是水的浮力的原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灵活运用了浮力的原理。在其他条件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质量相同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是一样的。大象的重量和船上石头的重量是一样的。大象又高又大,不可以用称称量,不过石头是一块一块的,可以称出它们的重量。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中曹冲聪明地利用了浮力的原理,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也说明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要想一想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4

1、海里的贝壳怎么会出现在山上?

因为大地进行过变迁,海洋与陆地发生变化。

一些科学家认为,地球表层是由几个巨大板快组成的,这些板快缓慢地运动是大陆飘移的原因。

1、地震是一种( 自然现象 )。多数的地震是由地下的( 岩层断裂 )造成的。当破裂的岩石沿着断裂形成的( 裂缝 )移动时,大地就会( 晃动 ),这就是地震。

2、地层深处( 岩石断裂 )产生震动的地方就是( 震源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是( 震中 ),是震动最强烈的地方。

3、地震有什么危害?

地震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大地震发生是,地面震动幅度有时可达数米,能在几分钟甚至几秒种内使地貌发生改变,破坏道路和建筑物,使城市变成废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还可能引起海啸、山崩和火灾等,造成更

4、( 中国 )是地震多发国家。

5、我们应该如何紧急避险?

(1)在室内,迅速逃避到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并尽可能地找到一些物品保护头部;

(2)在室内,迅速躲到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家具蒡边、墙角等;

(3)在室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迅速跑到室外的空地上;

(4)要保持冷静,多动脑筋,切记跳楼,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1、( 火山喷发 )和地震一样,是一种自然现象。火山喷发时,地球内部灼热的( 岩浆 )、( 气体 )和( 碎屑 )等从火山口喷射出来。

2、火山喷发的过程是怎样?

(1)岩石处于高温状态,部分融化成岩浆。岩浆的温度比周围的岩石高、密度也较小,岩浆不

断的向地表上升;

(2)岩浆沿着隆起造成裂缝上升,随时向外迸发。

(3)一旦岩浆找到通达地表的途径,就会立刻喷出地表形成熔岩。

3、火山喷发时,温度极高的( 岩浆 )会冲出地表,形成炽热的( 熔岩流 )。

弊:火山喷发还常常伴随或诱发地震、海啸、火灾、崩塌等灾害,更加剧了对建筑物、道路、桥梁、农田、森林和城市设施的毁坏程度,从而造成严重的生命伤亡和财产损失。 利:(1)火山灰中含有农作物所需的多种养分;

(2)火山喷发的气体可以制造硼酸、氨水和硫酸化合物等化工产品;

(3)钻石等矿物带到地面;

(4)火山活动还伴随着丰富的地热,形成温泉;

(5)海底火山爆发,甚至会形成一个新的小岛。

1、岩石碎裂的原因:自然界的岩石受到昼夜( 气温变化 )的影响。

2、岩石碎裂原因实验:先取较薄的页岩,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然后突然投入冷水中。

注意:岩石在酒精灯上不能加热过久,以免炸裂;岩石在投进烧杯的冷水里时不要碰到烧杯壁,投放时应尽量轻一些。

3、除了日夜气温变化会使岩石崩裂外,渗入岩缝的水在冬天( 结冰 )的时候,由于体积增大也会使岩石( 胀裂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岩石的裂缝中( 生长 ),也会使岩石破碎。像这样岩石不断( 破碎 )的现象,就是岩石的( 风化 )。

4、泥沙搬家实验证明了水流使地表物质发生( 迁移 ),有( 搬运 )作用。

5、一条大的河流,一般分( 上游 )、 ( 中游 )、( 下游 )三个主要河段。 ( 上游 )的水流很急,有棱角分明、高低不平的石头;( 中游 )比较宽阔,水流速度减 慢,有体积较大、较圆滑的石头;( 下游 )水流速度缓慢,有被水冲下来的圆滑小石头。

6、( 石笋 )、( 钟乳石 )和( 石柱 )都是石灰岩( 沉积物 )形成的。

7、石笋形成实验步骤:

(1)准备材料:2个大小相同的烧杯、100克明矾、柔软的棉纱线、开水、小石块2块。

(2)去两个烧杯,各加100毫升水,往其中的一个烧杯中加入100克明矾。

(3)棉线两头各绑上一块小石头,分别放到两个烧杯中。

(4)将两个烧杯之间的棉线打个小环结,放置几天后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纱线的小结和桌面上会形成仿似钟乳石或石笋的固体。

8、岛屿不断“长大”的原因:江河的泥沙( 搬运 )作用可以形成陆地。所以在一些江河的入海口会形成一些岛屿或三角洲。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5

1、冷与热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认真观察,知道一些物冷与热的现象。

2、会用不同方法研究水的冷与热。

3、亲历用感觉器官研究物体冷与热的过程,体会到科学研究仅凭感觉是不够。

二、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装有冷、热、温水的水槽,媒气炉、炒菜、煮开水、冰箱等视频,有关沙漠、冰川、地热、喷泉的视频。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夏天真热,琪琪、波波、彬彬、妍妍四年好朋友约好到泳池游泳,游完水刚上岸的波波觉得浑身发冷,但准备游泳的彬彬却热气死了,你能帮他们找出原因吗?

2、学生发言。

3、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热与冷的现象随处可见。

(二)哪里热,哪里冷?

1、师:你能说说,家里哪里热、哪里冷?

2、师:现在,我们一起到家里面寻找冷和热的现象。(播放体现冷、热现象视频)

3、师:在自然界中也有冷热的现象吗?

4、分小组讨论。

5、师:在自然界里,冰川、沙漠、地热、喷泉冷热都不相同,现在,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地方,亲身感受一下。(播放视频)

(三)感觉水的冷与热

1、师:桌子有三杯冷热不同的水,你有什么方法知道它们的冷热不同呢?

2、生答,师板书。

3、分组实验,师巡视,提醒学生用多种方法尝试。

4、小组派代表到台前汇报。

5、师:如果我们把两只手分别放在冷、热水里,然后再把两只手同时放在温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6、请两位学生到台前试验。

7、学生汇报感觉。

8、师:靠手能准确知道物体的冷热吗?

(四)问题延伸:怎样才能准确的知道物体体的冷热程度?

1、生讨论。(为下一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2、生答:温度计。

3、师:请同学们回家尝试一下。

2、温 度 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认识温度计的构造,能正确地使用温度计。

2、能正确地读写温度。

3、学会测量空气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掌握一些科学的技能。

4、亲历一系列测量物体温度的活动,逐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购买式样各异的温度计或气温计,课件1个。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暑假里,彬彬、波波、妍妍都去旅游里,他们回来以后一起交流旅游的感受,波波说:“我到了吐鲁番,哪里实在太热了。”彬彬说:“武汉也是很热,它是我国的三大火炉之一。”妍妍说:“我觉得海南岛也很热”。他们去的地方究竟哪个最热呢?

2、生答。

3、师:怎样准确知道各地的温度?

(二)认识温度计

1、师: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专用仪器,请你们把带来的温度计和桌面上的温度计比较一下,看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各自有什么作用。

2、生观察温度计,记录观察结果。

3、汇报发现,师板书:相同点:有刻度、有红色的液体、单位(℃)„„。

4、师:温度计的刻度有什么用呢?每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5、生答的基础上师小结。

6、师:温度的单位用什么表示?怎样读和写?

7、生答的基础上师小结。

(三)讨论:下图中哪一种测水温的方法对呢?

1、师:出示三种测水温的的方法。

2、学生讨论。

3、指名学生回答。

4、小结:温度必须悬挂在被测水的中间。

(四)拓展:温度计的量程。

1、师:图中有三种温度计,你知道它们的最高、最低温度是什么?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

2、生汇报观察结果。

3、师:每种温度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就是温度计的量程。

4、师:根据这些温度计的不同量程,你能说说它们分别用在什么地方吗?

5、生答。

6、师:不同的温度计有不同的用途,超过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温度计就不能正常工作,还很容易爆裂。

8、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课件演示)

9、师:你能用温度计正确的使用方法测量桌面这杯冷水的温度吗?

10、生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11、指名几位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到黑板上。

12、师:总结、纠正。

温度计(第2课时)

一、测气温

1、多媒体出示以下各个地方:教室、走廊、大楼旁、树萌下、草地上。

1、问: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都一样吗?

2、生:(不一样)

3、师:你能预测出这些地方的大概是多少吗?

4、生预测。

5、师:究竟我们预测得对不对呢?我们亲自去验证一下,下面我们分5个小组,约定在同一时间测量。

6、各小组分别到以上5个地方测量气温。

7、汇报交流。

8、师:从表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9、小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温度是不同的,露天的地方比较热,室内和有遮挡的地方比较凉。二、一天中的气温 师:同一个地方不同时间的气温是怎么样的呢?请大家利用课余时间测量教室内的一天的气温,并记录课本的表格中。生:课后测量。

三、测体温

1、师:我们知道不同量程的温度计用途不同,测量体温的用体温计,体温计的种类很多,有普通体温计、红外测温器、数字显示体温等。(多媒体各种体温计,介绍各自不同的特点)

2、师:怎样测量自己的体温呢?谁来示范一下?

3、点名让学生上台示范测体温。(旨在让老师根据学生的示范动作进行点评、纠正,从而让学生掌握测量体温的方法。

4、生测自己的体温。

5、汇报交流,并总结得出人体正常体温的范围。

四、了解一些物体的温度

1、多媒体图片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温度。

2、师:你还知道别的物体的温度吗,到网上我们可以了解更多物体的温度。

3、热往哪里传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实验了解热传导的规律,知道不同材料的物体导热性能不同。

2、通过制作简易保温瓶,探究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3、善于得用身边材料进行科学小实验,提高动手能力。

4、通过实验活动,体会实验记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学会尊重事实,尊重科学。

二、教学准备。

1、绿豆,不同材料的棍子,凡士林。

2、带塑料盖的玻璃瓶、水温计、泡沫、塑料、布等材料、烧杯。

3、铝箔纸、卡纸、盒子、小木棍。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老师下课后去倒了一杯热水,但水太热了,怎么喝?谁帮我想个办法让水凉得快一些。

2、生答(把热水杯放进冷水杯里,会凉得快一些),生并上来示范。

(二)水温的变化

3、师:这种方法能不能使热水的温度降下来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为了准确的知道热水水温和冷水水温,我们可以借水温计进行测量,每隔3分钟记录一下。(由老师统一计时)

4、学生分组测量。

5、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6、师示范把数据填在P16页的图表中,得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变化的曲线图。

7、师引导学生分析:从这些曲线中,你发现了什么?如果继续测下去,两条曲线最终会重合在一起吗,为什么?

8、指名学生发言,师再总结。

(三)观察下图,想一想,在加热的过程中,酒精灯的火焰会使周围哪些物体受热?

1、生观察、讨论,并把结果写在课本上。(有了前面的知识铺垫,学生很快就会完成)

2、汇报交流。

(四)哪颗豆子选掉下来?

1、师:热从任何材料的物体传递的速度都一样吗?哪种材料传得快,哪种传得慢?

2、生讨论,预测各种材料传热快慢

3、汇报,师板书学生的预测。

4、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来探究。

5、师:示范实验的方法,并讲清注意事项。

6、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8、师:从这些现象中你发现哪种材料传热快?

9、生答后师小结。

10、师:你还有别得到方法检验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吗?

(五)调查炊具各部分的材料

1、多媒体出示常见的炊具。

2、讨论:这些炊具各部分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想一想为什么?

3、生汇报。

4、小结:人们利用各种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制作了不同的用具。

(六)保温与材料

1、师:不同材料的保温能力一样吗?

2、生答:不一样。

3、师:哪些性能好,哪些性能差,我们一起来做个保温瓶看看。

4、师:示范做法。

5、生分组做。

6、生观察不同材料制作的保温瓶温度变化,记录结果。(如果材料材料不够,全班若干不同材料的小组进行实验。)

7、汇报。

8、小结。

(七)做“太阳能炉”

1、师:地球上大部分的热就从太阳传过来的,我们能不能把太阳的热收集起来为我们服务呢?

2、生答。(学生举出多种利用太阳的装置)

3、师:好,我们一起来做个简易的“太阳能炉”玩玩,好吗?

4、生:好。

5、师:示范制作方法。

6、生:分组制作太阳能炉。

7、到操场上进行太阳能炉煮水竞赛活动。

8、师:你想了解更多太阳能的应用,请到网上去查找更多的资料,并把你的新发现上传到论坛上,与大伙交流分享。

4、热胀冷缩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实验,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热胀冷缩。

2、能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归纳。

3、了解在生产生活中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应用。

4、能够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完成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

热水、烧杯、小瓶、小吸管、上宽下细的玻璃水杯,气球、烧瓶、固体热胀冷缩演示器。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师:出示两个瘪了兵兵球(一个是好的,一个有裂开一个小口)。

2、问:这两个球还能用吗?有什么办法?

3、生答:放进热水里。

4、师演示。

5、生:发现一个乒乓球鼓了起来,一个没有任何变化。

6、问:这个乒乓球为什么重新鼓起来。

7、大部分学生会答是热胀冷缩的原因。

8、师追问:是什么热胀冷缩,是乒乓球本身,还是„„。

9、生答。(乒乓球、球里面的空气)

10、师高举另一个乒乓球问:为什么另一个乒乓球不能鼓起来呢?

(二)会变大小的气球。

1、师:为了寻找乒乓球不能鼓起来的原因,我们先来做一个让气球变大变小的实

2、师演示实验方法。

3、生分组实验。

4、汇报。

5、师引指导学生解释气球变大变小的原因。

(三)热胀冷缩的现象

1、师:生活动中有哪些是热胀冷缩的现象呢?

2、出示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解释原因。

(四)网上学

1、师:回家以后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的现象,并登录论坛,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5、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实验,知道有些物体的状态会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2、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水的三态变化,了解冰点和沸点。

3、初步学会使用酒精灯给水加热的步骤和方法。

二、教学准备

一小块蜡、细铁丝、金属盒、蜡烛、试管夹。冰块、温度计、酒精灯、铁架台

三、教学过程

(一)任务驱动:

1、图片出示场景。

2、师:早上波波从家里带了一块巧克力,准备中午放学的时候吃,谁知道准备拿出来吃的时候,发现巧克力熔化,为什么呢?谁告诉波波巧克力熔化的原因。

3、学生答。

(二)蜡块的变化

1、师:我们还见过哪些物体像巧克力一样,状态随温度变化而改变呢?

2、生答。

3、一块蜡块受热后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4、生预测。(有以往的生活经验,应很容易猜出来)

5、师:是不是像我们所说的那样呢?我们亲自动物给它加热一下吧!

6、师:示范加热方法,并提出实验注意事项。

7、生分组实验。

8、汇报观察结果。

9、小结:蜡块加热后会变成液体,再变成水蒸气,冷却后凝固成蜡块。

(三)拓展:物质的三态

1、师:物质都像蜡一样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不同的温度下,它们会呈现不同的状态。

2、师:说说下列图中的物体,什么温度下是什么状态呢?

3、师: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水一共呈现给我们什么样的形式,讨论一下。

4、生:小组讨论。

5、汇报。

(四)水的变化

1、师:水放入冰箱的冰冻格里一段时间,水会有什么变化?

2、生答:冰块,你知道它的温度是多少吗?把冰块放入水中加热,你又有什么发现,这时水的温度又发生什么变化?一直加热至沸腾时,这时的水温是多少?

3、生预测,师板书。

4、师:我们一起动手探测水的变化,实验中,必须注意用火的安全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5、生分组实验。

6、汇报。

7、小结:水(冰冻)—冰(加热)—水(加热至沸腾)—水蒸气(冷却)—水。

(五)网上学:湿衣服怎样才能干能快?

1、师:你认为湿衣服怎样才能干得快,请登录论坛与同学进行交流吧!

(六)拓展:制作“糖玻璃”

1、师:我们已经知道物质的状态会随温度的改变发生变化。参考书中的方法,回家和我们父母一起来做块糖玻璃来玩玩,好吗?把你做“糖玻璃”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交流。

6、关心天气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通过观察讨论,了解常见的天气现象及基本特点。

2、通过讨论和收集资料,知道天气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影响。

3、知道天气变化对动物行为的影响。

4、体验到天气的多样性及天气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准备:

1、课件一个、网络教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们常常会遇到不同的天气,你都遇到过怎么样的天气? 生:自由发言。

二、常见的天气现象 师:出示各种天气图片。师:这些天气各自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呢?请你说说,说的时候要抓住这种天气的特点,你也可以配合动作,比一比谁表演得最像。生上台表演各种天气特点。

师:某某同学表演得怎么样,你有没有更好的建议。

三、讨论: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不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为什么?

师:刚才同学们出色的表演真让老师佩服,这些天气中,哪种天气你最喜欢,哪种天气你不喜欢,说说你的理由,小组内先交流一下。生交流,记录。师:说说你喜欢哪种天气,把喜欢的理由说说。各组派代表交流。

师:说一说,农民、飞行员、汽车司机等不同职业的人,他们为什么会喜欢什么样的天气?他们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的天气? 生答:

四、天气与生活。出示几幅图片。

师:人们的生产活动、出行和农作物的生长都经常受到天气的影响,你能举出一些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例子吗? 生交流,记录。汇报交流,师板书。

师:天气的好坏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那么它对植物的生长有影响吗?

生自由答。

五、网上学。

如果想知道更多天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可以到网上去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的知识。

六、天气与动物。

师:天气变化对一些动物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蚂蚁搬家时,天气„„,蜻蜓低飞行时,天气„„,你还能举出别的例子吗? 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子。师: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对天气变化对动物的影响进行总结,并编写成天气谚语。如:蚂蚁爬高,快下雨。月围圈儿,快刮风。盐缸还潮,阴雨难逃。师:你还能说出哪些天气谚语吗?如果知识更多的天气谚语,我们可以到网查找一下。

7、刮风了

教材分析:

“刮风了”是沿海科技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学期《变化的天气》单元的第二课。在本单元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描述、实验、记录等方法对天气现象中最基本要素的气温、降水、风、云等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对气候的基本要素、天气的多样性、天气与我们的关系、天气预报等多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并培养观测天气的初步能力。

本课的目的,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习得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丰富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整理、概括和应用。具体的来说,是希望学生在通过了解风形成,风有利有弊,懂得科学利用风力的分析探究,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方法,整堂课围绕一个具体的任务(怎样才能知道风的方向和强弱?)进行。采用这种教学设计,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主动性、参与性强。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进行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考虑问题,分析、梳理丰富的信息(怎样才能知道风的方向和强弱?等等),并在此过程中听取他人的意见,尝试着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当这一任务完成的时候,学生就会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从而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并且学生在掌握了基本方法后,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开阔思路。在教学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让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空气温度一样吗?”进一步增强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尽可能地产生学习迁移。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通过一些现象知道风的存在。

2、掌握观测风的简单方法。

3、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

4、了解风有利有弊及人们懂得科学利用风力。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学生作出判断时要求其说出自己的理由。让学生了解风形成的过程与空气冷热有关。会判断风的强弱。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

有关刮风的影片、图片、声音、风向标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1、同学们听过有关天气的谚语吗?(出示谚语)

2、创设情景,播放帆船模型大赛的影片,思考:参加帆船模型大赛时风向和风的强弱会影响比赛的成绩,一定要根据当时的风向和风的强弱来调整帆船。但是怎样才能知道风向和强弱呢? ⑴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⑵请学生汇报

观看谚语和影片 小组内交流、讨论、汇报

二、新课

1、你们描述刮风时会发生一些什么现象呢?(出示图片)

2、自然界的风可能来自不同的方向,风力的大小也可能不同,你们是怎样观测风的?(出示风向标,带学生到室外观测风向。)

3、我们已经知道怎样观测风向了,那怎样判断风的强弱呢?(播放刮风时的影片)。

(1)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资料。

(2)让学生讲出“贝贝杯帆船”比赛时怎样调整帆船。

4、我们知道,风车转动是因为有风,但风是怎样形成的呢?

现在我们进行实验,利用风车探究风是怎样形成的?(出示实验要求)(1)学生互相讨论,交流,进行实验。(2)学生记录,汇报。

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刮风时,烟会倾斜,树枝会摇摆,旗会飘扬,地面的树叶、纸会被刮跑,人迎风走路会感到费力„„)让学生在书上的空白处画出来。学生拿出风车、手帕来演示,汇报。(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例如:南风是指由南到北吹的风。)

学生到室外认真观察风向标,交流汇报。

观看影片,播放刮风时的声音(科学家把风按强弱划分为13个等级。通常,根据一些刮风时的景象,我们可以判断风的强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画出风向的简图。分析:

1、空气变热是形成风的关键因素。

2、热空气上升后,周围的空气流过来补充。(空气受热上升后就会马上建构起循环流动形成风)学生讨论、汇报。

三、拓展活动

在海滨的白天,陆地上的空气温度高于海面上空气的温度,根据前面的实验现象,想一想,这时会有风形成吗?如果有风,风应该从哪边吹来?(出示图片)

2、你们知道人们利用风做了些什么?风给人类带来了哪些灾害?(播放影片)(出示图片)

3、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温一样吗?(1)小组讨论。

(2)请学生汇报,发表不同意见,引导学生的争议。(3)帮助学生梳理思路。(4)查找资料验证。

3、总结: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同学们掌握观察风的简单方法,了解了风是怎样形成的和风的利弊。以后同学们要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收集资料,这样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很有帮助。

小组内交流、讨论

观看图片。

学生交流、讨论、汇报并提出自己的理由。分析:

陆地上气温较高,海面上的空气温度低,温度低的空气流向温度高的陆地上,这样就形成了风,风应该从海那边吹来。观看影片,图片。小组交流、汇报。(人们利用风行船,利用风发电„„)(自然界中不同地区的气温不一样。)同学们根据实际,积极发表意见,8、下雨了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

能用简单的实验材料进行模拟下雨实验。

(2)

把实验现象与自然界的降雨对应起来,理解自然界降雨的简单过程。(3)

学会使用量雨器测量降水量。

(4)

认识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影响。

二、教学准备:

教师:烧杯、玻璃片、冰块、有关云的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两个小朋友在玩水时候,贝贝问了一个很傻的问题:“为什么雨都是从天上落下来的呢?”,师:你能回答贝贝的问题吗?

(二)模拟下雨

师:为了更好回答贝贝的问题,我们一起来模拟下场雨。

师:出示模拟下雨的装置。问:这个装置为什么能够模拟下雨呢。生答。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下场雨看看。生分组实验。

师:你刚才看到下雨了吗?能简单的说说雨是怎样形成的? 生汇报观察结果。

师出示自然界雨的形成过程,与刚才学生的汇报结果比较。问:自然界的下雨过程和我们刚才模拟下雨的过程有什么不同。师:总结自然界雨水形成的过程。

(三)云的形成 师:刚才我们发现雨的形成与云有关系,云又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P53页这些资料。生阅读云的形成资料。

师:谁来说云是怎样形成的? 生答。

师:自然界云有哪些? 生答:

师出示不同的云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

(四)测雨量。师:我们知道下雨是自然界常见的一种现象,怎样知道我们这里一次或一个月或一年下了多少雨?

师:对,通过测量我们可以较准确的知道当地的降水量。怎样测量呢? 师:测量降雨量有一种专用的仪器,叫雨量筒。师:出示雨量筒的机构图,介绍使用方法。师:雨水的利弊。

(五)家乡的雨

师:回去以后,我们通过顺德网上气象台调查了解顺德地区12月份的降雨量,并通过网络与其他地区的同学交流。

9、小小气象员

一、教学目标和能力要求

1、了解天气预报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会用气象符号表示各种天气。

3、体会坚持记录天气信息的重要性。

4、能通过上网等方法查阅更多关于气象知识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天气预报录像、记录表、网络教室。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怎样知道明天的天气? 生:看天气预报。

师:哪些途径可以获得天气预报的资料? 生:网上,报纸、电视„„。

(二)了解天气预报

师:天气预报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生举例说明。

师:看来天气预报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预报天气,做一名小小的气象员,好吗?(板书课题)

师:课前,我们通过不同途径搜集了天气预报的资料,谁上来预报一下。师:下面请大家观看一节天气预报的录像,看看我们的天气预报与气象台的叔叔、阿姨的天气预报有什么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的天气是不同的。

(三)学用气象符号表示天气

师:在大家收集的天气预报资料里面,有没有发现一些特殊的符号。生答。

师:这些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天气状况。

师:总结介绍。科学家设计了一些形象、易懂气象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天气状况,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师:出示一些常见的天气符号。

师:你能用天气符号表示我们刚才收集天气预报的内容吗。生:尝试用天气符号表示天气状况,并指名三位同学上台板书。师生:共同就刚才到台前板书的同学进行评价。

(四)做小气象员

师:天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天气预报对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气象员每天都使用仪器收集各种天气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未来天气进行预测。师:今天我们就来当一名气象员,我们应该收集哪些气象信息? 生讨论并结果作记录。生汇报。

师:坚持每天观测记录天气信息,对准确分析和预报天气十分必要。

师:下面,我们一起到气象站看看气象观测的仪器,尝试做一名气象员,好吗? ①看来天气的好坏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老师想每天都在日历上记录天气的情况,怎么记大家帮助我想一个既方便又形象的办法吗? ②为各种天气设计一种符号来记录。出示记录天气的表格。

天 气

中雨

大雨

符 号

(学生设计符号,教师巡视)

10、奥运与天气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经历研究的过程,帮助学生了解各种运动项目受天气影响的情况,并能利用气候数据,根据天气情况制定运动会的时间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对信息筛选、整理、分析和综合应用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 引导和帮助学生开展活动,在探究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求知欲。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信息筛选、整理、综合应用的过程,如何制定运动会的合适时间。

三、教学方法:

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通过“提出问题——收集信息——筛选整理——得出结论——迁移应用”的探究过程来达成教学目标。

四、教学准备:

教师:运动的影片、各届奥运会时间表、广州的天气资料 学生:课前收集天气与运动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都很喜欢运动,今天先让我们观看一段运动的影片。(播放影片)

2、运动令人振奋,运动让人快乐。同学们,你们喜欢运动吗?

3、你们喜欢在怎样的天气中运动?

4、请小组内交流、讨论

5、请学生汇报

二、学习新课

1、你知道代表体育界最高水平的比赛是什么吗?——奥运会

2、奥运会每四年举办一次,这是历届奥运会的举办时间,通过这个表你发现了什么?(出示各届举办时间的表)

3、为什么每届奥运会都不是在同一个月份举行的呢?

4、为什么每届奥运会举办的月份集中在几个月上?

5、那么举办大型运动会对天气有什么要求呢?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将在8月举行,你能找出原因吗?

6、请小组内交流、讨论自己收集的有关运动与天气的资料。

7、请学生汇报,发现不同意见,引发学生的争议。

8、帮助学生梳理思路:运动项目进行与降水、气温、湿度风速等的关系,这是举办大型运动会要考虑到的因素。

三、拓展活动。1、2010年,广州将举办第二十届亚运会,作为东道主,你能根据老师找到的这些天气资料,为亚运会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吗?

(出示广州近年来各月的平均气温、降水、风速资料)

2、小组讨论

3、学生汇报所选的时间和理由,大组间质疑、争论,最后形成统一认识: 举行亚运会的理由: 气温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降水量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风速与运动项目的关系。

4、怎样才能知道你选的日子与广州市政府选定的日子否一致呢?请查找资料验证,如果不相同的话,请你再仔细考虑一下,你什么因素没有考虑全面?下节课再抽时间继续讨论和反思。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后记:

12、声音的传播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空气传向四面八方的,知道声音在气体、液体、固体中都可以传播。

2、通过小制作,了解更有效地传播声音的方法。

2、关注有关声控设备新产品的信息资料。并与同学分享。教学准备:

1、大鼓、4个背后吊着一个小泡沫球的纸屏。

2、水槽、水、闹钟、塑料袋、扎线、长木条、木板、两根金属棒。(每组一套)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1、谈话:大自然奇妙无穷,各种声音交错在一起,遥相呼应,如同一曲曲交响乐,使世界充满生机。这里所指的“交响乐”是由哪些声音组成的?它们来自何方?

2、学生讨论、汇报。

3、师生小结:这些来自天上、地下、水中、工厂等四面八方的声音是怎样传入我们耳朵里的呢?(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传播的途径。

(1)提问:每天上课铃一响,校园各个角落的同学都能听到。挂在高处的喇叭一响,全山村都能听到。树上的鸟鸣,人在树下的四周较远处也能听到„„这是为什么呢?想想看声音是在哪里传播的,传播的方向又是怎样的。(2)学生讨论汇报。(教师可适时提示:如树上的鸟鸣,树周围和人之间充满着什么物体,说明声音可以在什么物体中传播,四周都能听见,说明声音是向哪个方向传播的)

(3)小结: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推想:声音是通过空气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引导学生研究声音传播的形式。

(1)提问:将石子投入水中,水面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一圈圈向外传的水波和听到石子落水声)

(2)实验:一名学生在教室中间敲大鼓,其他同学围绕四周观察鼓周围立的纸屏及纸屏背后的小泡沫球有什么现象?(3)汇报实验结果。

(4)小结:击鼓使鼓面振动发出声音,会引起周围空气也跟着振动,就形成了声波,像水波可以向远处传播一样,声波也可以向远处传播。

(5)讨论:纸屏上的小球为什么会振动?为什么各个方向的小球都会振动?鼓声是怎样传到我们耳朵里的?

(6)小结:随着鼓声我们看到纸屏上的小球振动,这是由于击鼓产生的声波从鼓面通过空气传向四周的纸屏,引起纸屏和小球振动。当声波传到我们的耳朵里,又引起耳朵里的鼓膜振动,我们才听到了声音。

3、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1)提问:声音能在液体、固体中传播吗?(2)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根据所给实验材料设计实验程序,并提醒不可把闹钟不加防水措施放入水中)(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通过实验证明声音能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4、课外小制作。

(1)

做个“土电话”

工具材料:纸杯两个、棉线一段、火柴棍一根。

制作方法:分别在纸杯底部穿一个小孔,将棉线穿入杯中,并绑上火柴棍。(2)

两用喇筒。工具:卡纸,透明胶、剪刀。

制作方法:作一个喇叭筒,看能不能让声音传得更远?

5、网上学。声控设备的应用。

1、了解声控设备原理。

2、论坛上汇报交流。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6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科学教案。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7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

天气单元

本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定位:

“天气”单元的重点是引起学生关注每天天气的变化,并能像气象学家那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分析。

教材基本上是围绕如何观察天气现象、如何记录展开的,“天气日历”是观察记录天气现象的文本工具。对记录的统计和分析能使学生了解科学的处理数据方法,并建立对天气新的认识,这也是解释天气如何变化的依据。

期待学生经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对天气有一个全面、科学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研究的好奇和热情。学生还会发现科学工具使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们在观察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有价值的信息。

二、单元设计特点及教学说明:

《天气》单元一共设计了7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1课和第2课,学生认识到人们通常从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天气;开始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一个月)里收集天气信息,并把他们观察到的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在每天跟踪观察和记录天气的过程中,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天气是在不断地改变着的,激发学生研究天气的兴趣。

第二阶段,第3-6课。学生将分别观察、讨论、测量和记录四种(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天气特征的数据。

最后,进入第7课的时候,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

三、教学建议:

1.要让学生真正走近天气现象,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获取天气特征的相关信息和记录数据。本单元学到的新的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有助于学生对天气的理解和应对天气对他们的影响。

2.由于本单元的教学活动有时需要在特定的天气环境下进行,如第4课《风向和风速》、第6课《云的观测》。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天气情况随时调整教学内容。

3.本单元学生将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记录天气现象的过程,教师要对每天的观测和记录活动给以及时的指导、督促,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将是决定本单元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

4.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方的天气情况千差万别。教师可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使用教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学校的观测气象站,为学生的观察活动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四、单元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

天气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风和温度; 温度计、雨量器、风向标和风速仪是测量天气的工具; 气象学家是研究、观察和记录关于天气信息以及应用这些信息预报天气的科学家;

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

过程与方法: 用感官观察天气;

讨论和记录关于天气特征的信息;

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能用简单工具估计风速、风向;能用自制的简易雨量器测量降雨量;

观察各种云的不同,并能给它们分类; 能对天气数据进行总结和分析。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增强天气意识,提高观察和研究天气的兴趣; 意识到天气如何影响每天的生活的;

意识到测量和长期的记录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1-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带上科学记录本和笔排队到操场上分组进行观察,教师巡视。(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

4.回到教室进行交流:请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天气现象。5.学生汇报,教师展示学生的记录。

6.提问: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如不知如何回答可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

7.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45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8.带读提示语。

9.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10.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板书:天气日历

1、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2、制作天气符号卡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杭州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教学反思:我们关心天气”除了书上的全国天气情况图,增加了从网络了解天气信息的内容,打开新浪的“天气”看当天全国天气情况图,打开QQ上的天气标志,了解近三天当地的天气,及城市指数。贴近实际生活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全国的天气是不同的,天气不断地在变化,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根据天气情况调节我们的生活。网络呈现的头脑风暴式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生产、学习和工作的方式。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并领悟科学的本质。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中,我们更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程整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遵循“科学的探究始于细致的观察”的新课程理念,早教学我着力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技能,和细致的认真品质,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网络的教学来更好的了解科学的学习.一、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

这节课上完后,自我的感觉还是很好的。主要是从学生学习的效果来看,学生的学习热情是非常高的,全部同学都能通过网络的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在小组讨论是也能配合的很好,并都能积极主动的发言。

二、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回顾本节课,在教学目标上都能较好的达到,学生也能都通过科学和网络的结合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严禁性,通过学习这节课,让学生能更加的关注身边的事物的发展变化,更让同学们有心的去观察生物的变化,但是对每个学社的思维发展训练还不到位。

三、产生新的教学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自己也有许多的想法和体会,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与小学科学拓展型课题的整合,使学生的学变得更为主动。他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对自己所研究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

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我们关心天气》

1-2 天气日历 探究活动分析:

前一课学生已经认识了在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在天气日历中,学生将用改进后的、比较简单明确的天气符号(有时需要用有相关数据的天气符号卡)来记录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并且他们需要自己制作这样的天气符号卡来完成观察记录任务,所以让学生练习画一画天气符号是很必要的。在降雨量中增加降雨的毫米数的记录,是和后面雨量器的教学相配合。运用小旗被风吹动情况的符号来记录风量,也是和后面“怎样描述风”的教学活动相配合,并使学生的观察和记录更容易一些

制作天气日历(时间/内容)

1.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两周前的天气是什么样的。除非那一天有特别明显的天气现象发生,否则学生是很难记得清楚的。

2.教师再让学生描述今天的天气,并讨论:我们怎么样才能在两周后仍然记住今天的天气?学生的回答将集中在如何把天气现象记录下来。

3.教师向学生介绍天气日历是跟踪记录天气的好办法,并让学生了解天气日历。告诉学生们,这节课就来研究如何观察天气,并将观察到的天气信息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4.讨论今后的天气记录应怎样进行?可以有以下几种方法:方法一,小组轮换,每周指定一个组,每1至2人负责一项天气现象的观察和记录,并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天气日历上;方法二,每天安排一个同学观察和记录天气,定一份观察记录值日表;方法三,每天安排一个人或一个小组,把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先和全班同学描述,再记录在“天气日历”上。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使用温度计来测量气温。2.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重点

能运用多种感官和温度计来收集天气信息和数据,逼供内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日期—温度”表中。

教学难点

意识到长期的观察和记录能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

1.画有天气符号的图片一张 2.学生画天气符号的小卡片若干 3.大的天气日历一张 4.气温柱形图表一张 5.温度计每组一支 6.科学记录本和笔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一些天气符号

1.分类介绍每一种天气符号的含义。

2.使用天气符号记录云量、云的种类(次项可以选学)、降水量、风速和风向、温度等天气现象。

3.每个学生在小纸卡上画几个天气符号,制成天气记录卡。并提示学生在今后一个月的时间里,要用自己制作的天气记录卡在“天气日记”上记录每天观察到的天气现象。

4.可以小组分工,每人画一类天气符号的小纸卡,小组内不画重复的。注意提示学生在卡片的上方写上今天的日期。

5.天气日历可以每个小组完成一个天气日历,但全班共同完成一个天气日历的记录可能会比较现实。

6.带领学生到户外观察天气。因为,从这一次开始,学生将持续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并在观察的过程中对天气情况进行判断。此时的学生对天气现象的观察能力还不强,教师应重点对在什么地方测量温度最合适?如何判断天空中的云是多云、阴天等方法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并作初步的指导。

7.回到教室后,教师可将“天气日历”贴在黑板上。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云量?各小组举起前面画好的相应的小卡片。请一名同学把小记录卡粘在“天气日历”今天的日期栏内。

8.依次提问学生哪一张天气符号最能反映今天的降雨量、风向、风级?

9.出示“温度记录表”,指导学生用填充图(描竖条)的方法记录今天的气温。

10.讨论怎样安排每天的记录任务?明确分配任务的方案,确定每天在什么时间来观察天气。

板书:

1、认识天气现象

2、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教学反思:天气几乎每天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前面这两个课时的情况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天气有了初步认识。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天气的基本特征,不知从那些方面描述天气,当问及“今天天气怎么样?”的时候,他们往往回答“秋天来了”“今天好冷”等等。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描述天气,并且意识到天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关心天气的意识。由此开始“天气日历”的学习,使得他们的兴趣更加浓厚。通过天气符号的认识和学习,让学生具体去制作天气日历表。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温度、东南风、西北风、无风、微风、大风、小风、0级、1级、2级、小雨、中雨、大雨、晴天、多云、阴天等术语及天气符号反映在天气日历表中,并根据日历表统计一季度、一个月、一周的天气情况,以后分析“天气日历表”上搜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我们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学生能否持之以恒地进行观察并记录,还有待于老师的督促指导。

作业:

1.《课堂作业本》

2.学着制作天气日历 1-3 温度和气温 探究活动分析:

1.温度计的使用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在前两课中,学生实际上已经用温度计测量气温。

2.每个小组或每个同学都将再次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并将测量的结果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中。

3.为了提高学生们测量的准确性,有必要在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气温进行指导:

1、认识温度计上的刻度。温度计上标出的温度往往是整十数,每两个数值之间分成5或10个相等的小格,每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或2摄氏度。4.测量时,要把温度计放置到测量环境内2-3分钟,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时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的液柱平行。

5.对测量的气温进行比较和分析,确定只有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并指导学生把测得的气温记录在“天气日历”和“我们的日期——温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数据制成“温度填充图”,分析每天选择同一时间测量气温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揭示学习课题。

二、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板书:

1、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2、气温的测量

教学反思

《温度与气温》这一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第一单元的内容。气温对于天气的影响是很大的,而且每天都在变化。气温可以用温度计来测量。三年级时,我们已经用过了温度计,了解了它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室内和室外的温度。在本课将进一步巩固学生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技能。同时明白,在同一时间里,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是不同的,室外不同地方的温度也不同,同一地点,一天中的温度也在不断变化。要研究气温的变化,首先要明确平时所说的气温是在什么环境下测定的。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主要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兴趣和思维习惯。在本堂课中,我在复习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首先温习三年级时学过的关于温度计的知识。我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试一试、测一测等方法掌握温度计的用法,让学生对于温度计的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作业:1..测量一个月并记录一个月的气温

2.《课堂作业本》 第四课

风向和风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过程与方法:

自制建议风向标和小风旗。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使用简单工具能对天气观察活动提供很大的帮助。进一步提高观察天气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能描述风向和风速

【教学难点】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风向标的材料;制作小风旗的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觉得风是什么?能听到,看到风吗?能用能想到的描述风的词语来描述风吗?

二、探究内容:

(一)风向和风向标

1、出示风向图,简单介绍

简单介绍,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你能通过风水动旗面的情况来辨别风向吗?简单练习。小结: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的是风吹来的方向。

3、制作风向标,并测量风向(1)出示自制风向标。介绍制作方法(2)小组讨论:风向标的使用方法(3)问:我们如何将风向结果添加到当天的天气日历上呢?(4)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确定方位和测量风向?

(二)风速和风速等级

1、问:风向可以用风向标进行测量,那么风速也可以测量吗?

2、介绍科学家利用风速仪测量风速,熟悉“蒲福风力等级”表。我们制作小风旗来测量。

3、分组制作小风旗,研究使用方法

(三)实地观察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板书:风向和风速

1.风向和风向标

2.风速和风速等级

教学反思:“风向和风力”一课室内外结合学习。我们的实验室楼就在大操场边,实验室就在底楼,这为我们的室外观察提供了方便。我带学生到气象站,明确方位,利用风向标看风向,到气象室观察风向风速仪,像科学家那样去观察;再带学生到操场,看国旗认风向和风力;用身体、用红领巾感受风向风力。学习用简化的风力等级描述风力。感受风向和风力的观测可以因地制宜,有不同的方法,是一件容易而且有趣的事情。然后回教室交流。今天什么风,风力如何?你为什么这么认为?然后阅读书上的风力等级表拓展。风向标的制作选为课外活动。我觉得这一课的重点应该要学会看风向和风力,这是一种实践能力,大自然中有很多天然的风向标!如果学习了本课学生还不会看风力和风向,课堂能说有效?当然能力是要训练的,我给学生提了个要求,以后每次到实验室前先去观察风向和风力,然后到实验室上课。

作业

1、测量风向和风速

2、记录到天气日历中

3、《课堂作业本》

第五课

降水量的测量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过程与方法:

制作简易的雨量器,并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天气现象观测的浓厚兴趣,培养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能在课后持续地进行降水量的观测。

【教学重点】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可以用雨量器来测量

【教学难点】学会用简易雨量器测量降水量,完成“天气日历”的纪录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制作雨量器的材料:制作说明书一份,直筒玻璃杯或塑料杯,刻度尺,剪刀,纸带,胶带纸;喷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降水也是天气的一个重要特征,那么,我们怎么判断雨下得多大呢?

生自由说:通过观察雨滴的大小,雨下的时间长短

介绍气象学家是用雨量器来测量降水量和根据降水量的多少来区分雨的等级的。

二、探究内容:

(一)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

1、出示自制简易雨量器

生根据制作说明书,尝试制作雨量器

2、展示自制简易雨量器,讨论:雨量器的口径大小是否对测量有影响?用大小不同的雨量器测量降水也可以吗?

3、小结

4、模拟降雨,初步感知怎样收集和测量降水量。

(二)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1、讨论:雨量器使用的注意事项。

如:收集完“降水”,注意不要让雨量器内的“降水”溢出;读数时,要把雨量器平放在桌面上,视线与雨量器内的水面保持平行。

2、指导记录“降水量填充图”

3、指导学生课后开展降水量测量和记录活动。板书:降水量的测量

1、自制量雨器

2、降水量的观察和测量

教学反思: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从第1课开始,学生就尝试着用他们的感官来观察并判断降雨情况:小雨、中雨、大雨。这一课让学生知道气象学家是怎样测量、记录和确定降水量的,并且亲自做一个雨量器来记录降水量。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仔细观察习惯为主,创设情境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体验学习探究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从一开始就十分注意为学生创造科学探究的学习环境。

一、建立探究式的学习小组。四人一组,分工明确,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目标一:制作雨量器。制作分三步:画刻度、裁剪、粘贴。思位同学分工如下:1号学生画刻度,2号学生裁减,3号学生粘贴,4号学生则带着雨量器展示并带到室外取雨。此外,小组中还有组长、纪录员、汇报员、材料员;实验结束后小组一同整理实验桌。目标二:将测得的降水量画成柱形图。小组成员仍然在合作中进行。

二、创造讨论的学习环境。讨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必不可少,小组在制定试验方案的过程中,讨论尤为重要。讨论要有明确的目标,讨论的关键是各抒己见,讨论的实质是合作。

三、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或者说学生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研究降水的多少。从提出问题(怎样测量降水量)——学生提出需要一个测量的工具——制作雨量器——模拟降雨——读出降水量——用柱形图描述降水的多少。整个过程学生都经历了,学生体验了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了发展。

作业:

1.测量和记录降水量

2.课堂作业本

第六课

云的观测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天气的来临。

过程与方法: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对云的研究中能保持浓厚的兴趣,在课外认真完成“天气日历”中关于云的观察。

【教学重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难点】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并能根据云的高度和形状给云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不同形状的云的图片,直径约30cm的圆片,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描述云

1、出示“云”字。问:关于云,你能想到什么?用网状图记录学生想法。

二、探究内容:

(一)观察云

1、问: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对云量的观察。那么,这些不同的天气状况是怎样来划分的呢?

2、师介绍方法:出示圆片,把天空当成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3、室外观察,明确任务:(1)观察天空中的云量(2)云的高度和云的形状(3)在观察云的过程中,会产生哪些联想

4、反馈

(二)对云进行分类

1、分组活动:根据不同形状的云的照片,尝试给云进行分类

2、生汇报

3、阅读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云进行分类的方法。

4、再次观测,今天看到的云是哪种类型的云,并记录在天气日历中。板书:云的观测

1.观察云

2.云的分类

教学反思:“云的观测”一课也是室内外结合学习,那一天上午一会儿有太阳,一会儿没有太阳,天色暗沉。学生猜测云量是多云,占四分之三不到一点,实地观察却是超过四分之三的,于是说云量是多云转阴。云的种类基本认为是雨层云,灰灰的一片压着。确实天气一直在变化的,下午就是阴转阵雨。这也应证了看云可是识天气。以后上课前就又多了一项观察,看云。

天气谚语看风识天气

久晴西风雨,久雨西风晴。日落西风住,不住刮倒树。常刮西北风,近日天气晴。半夜东风起,明日好天气。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南风多雾露,北风多寒霜。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三,不下就阴天。风头一个帆,雨后变晴天。晌午不止风,刮到点上灯。无风现长浪,不久风必狂。无风起横浪,三天台风降。大风怕日落,久雨起风晴。东风不过晌,过晌翁翁响。雨后东风大,来日雨还下。雹来顺风走,顶风就扭头。春天刮风多,秋天下雨多。看云识天气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临。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早晨东云长,有雨不过晌。早晨云挡坝,三天有雨下。早晨浮云走,午后晒死狗。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今晚花花云,明天晒死人。空中鱼鳞天,不雨也风颠。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老云结了驾,不阴也要下。云吃雾有雨,雾吃云好天。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西北恶云长,冰雹在后晌。暴热黑云起,雹子要落地。黑云起了烟,雹子在当天。黑黄云滚翻,冰雹在眼前。黑黄云滚翻,将要下冰蛋。满天水上波,有雨跑不脱。看天象识天气

天空灰布悬,大雨必连绵。天上拉海纤,下雨不过三。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风浪。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日落胭脂红,无雨便是风。日落黄澄澄,明日刮大风。日出太阳黄,午后风必狂。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门要带伞。日月有风圈,无雨也风颠。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大雾不过三,过三阴雨天。雾露在山腰,有雨今明朝。久晴大雾阴,久雨大雾晴。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先雷后刮风,有雨也不凶。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闷雷拉磨声,雹子必定生。阴雨亮一亮,还要下一丈 看物象识天气

喜鹊搭窝高,当年雨水涝。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海雀向上飞,有风不等黑。鸟往船上落,雨天要经过。喜鹊枝头叫,出门晴天报。蟋蟀上房叫,庄稼挨水泡。蚊子咬得怪,天气要变坏。蜻蜓千百绕,不日雨来到。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腰酸疮疤痒,有雨在半晌。枣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涝。晴天不见山,下雨三五天。河里泛青苔,必有大雨来。海水起黄沫,大风不久过。作业:《课堂作业本》

第七课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二、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均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常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

(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学生已经做了近一个月的观察和记录,收集了大量的关于天气的数据。在这一课,他们将分析和总结已经收集到的数据,形成“天气”单元学习以来的对当地天气的概括性的认识。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让学生了解天气对于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哪些影响,该如何去做,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通过看、摸、试、测、记录等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希望学生通过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科学知识、科技方法、科学态度诸方面都得到协调和谐的提高和发展。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的安排设计能使学生对天气观察有较全面的的了解,能用他们的感官和科学的工具获取天气特征和记录数据,也能真切地体会到关心、了解天气特征的价值,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品质。

作业:复习第一单元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8

1、 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 ( 能量 )。

2、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如( 声能 )、( 光能 )、( 热能 )、( 磁能 )、( 电能 )、( 潮汐能 ),还有风能、机械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能和地热能等。

3、 能量有各种各样的( 形式 ),都有其重要性,缺一不可。

4、 ( 核能 )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效率高又不污染环境,是一种新型的能源。 第13课:能量的转换

(1)把六片叶片分别插入轮轴中的凹槽中;

(2)把轴穿过轮轴中间的小孔。小水轮就做成。

2、如何用水流让小水轮转动起来?

可以把做好的小水轮架在水槽上,用一个下部带孔的容器装上水,让水流在一侧的叶片上,小水轮就回转动起来。

3、怎样能让小水轮转得更快?

加大水流的高度、加快水流的速度,加大水流的流量、水倒在叶片的边缘等都可以使小水轮转动得更快。

(1)将棉线紧紧地缠绕在小发电机的轴上。

(2)将灯泡与发电机连成一个电路。

(3)试着用手转动轴,观察灯泡的亮灭情况。再快速拉动棉线,使轴高速转动起来,观察灯泡。水中具有的能量转变成电能。

5、除了( 水能 )可以转换成电能外,还有( 核能 )、( 风能 )、( 热能 )、( 太阳能 )等都可以转换成电能。

6、各种能量之间可以相互( 转换 )。

7、课后1:请运用所学习的能量转换的知识,设计一个能量自给房屋。

设计的文字概述:用风来发电、用水流来发电、用太阳能来提供热能等。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9

第一课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过程与方法: 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 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分组材料: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实验记录单、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二、探究内容:(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开始研究关于声音的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务必要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研究有效进行。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分组实验1:出示一组(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分组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分组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p26途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并记录下表: 击打钉子----我听到的声音 实验器材 轻轻击打 声音的描述 重一点击打 声音的描述 大铁钉         中铁钉         小铁钉         交流: 第二课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实验器材 用力按压、、弯曲、拉伸等 轻轻击打、拨动 我们小组发现 鼓       钢尺     皮筋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分组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分组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第三课  声音的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声音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声音就钺低。 过程与方法: 能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到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音高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钢尺、4个同样的被子内装有不同量的水、实验记录纸、1根橡皮筋、3个长短不同的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在第一节课中我们曾听到过大小不同的音叉发出的不同的声音,本节课我们要继续来研究声音的变化。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使钢尺发出声音:出示钢尺:你能想办法使钢尺发出声音吗?----注意:拨动钢尺时,避免尺子与桌子发声。 2、研究钢尺幅度大小与音量之间的关系 要求:轻轻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用力拨动钢尺,观察描述钢尺发出的声音。重复3次,并记录下表。 表格1: 小结:轻轻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小,声音弱。用力拨动钢尺时,钢尺的振动幅度大,声音强。声音的强弱变化可以用音量来描述。音量是由钢尺的振动幅度决定的。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你有什么发现吗?(同样大小的杯子,内装不同量的水) 2、如果用同样的力敲击这4个杯子,你预测他们发出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能用声音高、较高、较低、低来描述吗?记录表2第一栏。 3、分组实验1,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并记录表格 反馈交流: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4、分组实验2: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如何使橡皮筋发出声音呢?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2)把橡皮筋拉紧点,拨弹;稍稍放松些,拨弹。比较: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如何描述橡皮筋发出的声音的变化呢? 交流反馈:皮筋松,振动慢,发出的声音低。皮筋紧,振动快,发出的声音高。振动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单位是赫兹(Hz)。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出的声音发生变化吗?   第四课  探索尺子的音高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尺子振动的`频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影响。这部分的长度会引起音高的变化:越长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过程与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长度在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柱状图的分析,将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与其声音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勤于观察,乐于动脑的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尺子深处桌子外的那部分长度的变化能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难点】能通过柱状图分析出尺子不同长度的振动引起音高的变化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把钢尺、一本厚的硬皮书、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钢尺,如何使钢尺发出声音呢?请同学上来试试。 2)如果我们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他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长短与音高的关系。 1、假设不断地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振动时发出声音的音高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如何来验证这个实验呢?以小组为单位,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方案: 1)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的变化 2)实验前先进行预测,根据钢尺伸出桌面的变化,音高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化?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3)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注意区分尺子敲击桌面发出的声音和尺子引起周围空气振动发出的声音;把观察到的现象(音高用高、较高、较低、低表示)及时记录下来。) 2、教师一边讲解实验注意事项,一边演示分组活动: 出示记录表格 3、整理数据:通过表格中的数据,统计好“我们的观察柱状统计图”的表格,根据实验数据,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合法出声音的音高变化规律吗?还能发现什么? 三、课后延伸 音量的变化物体的振动幅度大小有关,课后能设计实验证明吗? 第五课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从一个地方传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与方法: 借助实验和想象,对声音传播的方式进行描述。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实验,对声音在不同物体中的传播情况进行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从实验中获取事实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难点】设计声音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音叉、“土电话”装置、不同的材料(木制米尺、棉线、尼龙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很多有关声音的内容,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到达我们的耳

四年级科学上册课件 篇10

《线条的动与静》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

一、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小学四年级学生,美术基础也比较好,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和发现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并且能够运用粗细不同的、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达情感。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小学美术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课。属于造型·表现、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使学生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观察、体验、对比、讨论等方法知道曲线与直线分别能够表示动与静的感受,并能够说出自己对直线与曲线的独特理解并进行有趣的创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观察力、表现力以及创新再造能力。

2、能用曲线或直线进行主题创作。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美术学科的线:直线与曲线、绘画中线条的运用。

五、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道具、各种画笔、颜料、纸张。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这节课我将带着你们走入奇妙的“线”的世界。今天我还带来了几位线宝宝,现在就让它们出来跟你们打个招呼吧!

一、创设情境:

1、师:现在先让我们看看这些线都分别叫什么名字吧!设计意图:复习以前学过的线,直线、弧线、波浪线、折线

2、游戏:(下面让我们先来做个冰与水的游戏)

a、游戏说明:假如我们每一位同学都是一潭清澈的湖水,老师的音乐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了,身体要随着冻结,然后音乐响起,冰裂开了,春天来了,冰又融化成水。(学生游戏)现听音乐,在大脑里用线条记录你身体的动作,琴声停止后请同学说一说

小结:人运动时会产生不同的线条。如:老师的琴声响起你们的身体如湖水般随风荡漾产生的波浪线、老师的琴声嘎然而止,湖面结冰产生的直线和冰裂开产生的折线

b、问,这三种线当中,哪种是表示静止的,哪种是表示运动的?

3、全班交流教师归纳:

平直的线如:冻结的冰面、门框、墙角线还有马路等会给人以静止、稳定的感觉。如果我们表现静止的感觉就可以多用这样的线条。而各种曲线或让人感觉流畅或让人感觉激烈,适合用来表现各种动的感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线条的动与静。(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二、积累资料,感受新知:(先让我们欣赏几组图片:)

1、欣赏中国古代及中外现代建筑,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古代建筑说说这些建筑都运用了什么线?师总结: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建筑中直线条的运用 板书:平直的线条——静止

2、问:生活中还有那些具有挺拔直线的物体?直线还能表现那些物体?怎样表现?

师总结(学生答不出来可以做相应的提示,如:公路、高压线铁塔、路灯、长江大桥等)并指导学生用直线表现简单的物体。(根据学生作品简单评价)

3、老师今天还给同学们带了很多漂亮的图片,同学们想不想欣赏一下?课件:如果让同学们用线条来表现这些画面,你将如何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刚才的活动,体会生活中的线条运用广泛且丰富多彩,艺术大师们也恰恰利用了它的丰富多彩创作了不朽之作

4、欣赏大师作品:师:荷兰画家蒙得里安《红黄蓝格子》造型简洁,用平面、直线、矩形表现出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平衡;;国家游泳馆――水立方,以不失中国传统的方形壁与梦幻般的水泡形成了鲜明的静、动对比;法国著名的埃菲尔铁塔也用曲、直不同的线表现了塔身的稳定与高度;敦煌的飞天壁画、城市中标志性的雕塑作品、民间剪纸作品及节日里舞龙的欢腾又给了我们极强的动感。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艺术家们用多样变化的动感线条和富有节奏、充满强烈的韵律感的艺术手法表现画家们丰富的思想内涵。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欣赏,我们了解到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

板书:弯曲的线条——流动

5、师:线有曲、直之分,其实音乐也有舒缓和欢快的区别,让我们听听下面的音乐,你能用你刚才认识的线把音乐的节奏表现出来吗?歌曲《小桥流水》,《小竹桥》学生用线表现

三、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A、请同学们选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现静止或流动的感觉的作品。

可用绘画(多样的绘画工具)、剪贴、剪贴添画等作业形式进行表现。

B、教师做简要示范。

学生绘画,课件循环播放图片。同时启发有困难的同学,展示、鼓励有创意的作品。

四、作品展示:

1、学生自评、互评

2、教师展示评价

设计意图: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评价后有所收获,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因此我采用互评的评价方式来肯定学生。

并再次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五、思维拓展:生活中有很多以线造型表现的事物,比如现代越来越多的建筑采用曲线设计,给人以流动、延伸的感觉,例如:鸟巢、悉尼歌剧院、流线型跑车、甚至我们家里用的窗帘、床单和衣服上的图案也都用到了奇妙的“线宝宝”,只要我们善于用眼睛发现美,艺术尽在我们身边!

六、收拾与整理

作业完成后,应督促学生收拾工具和材料,先回收可再利用的材料,再整理桌面,保持教室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板书设计:

2.线条的动与静

平直的线条——静止

弯曲的线条——流动

  • 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分享13篇)

    制作课件和教案是老师备课的必备工作,需要我们安排好时间静下心来认真准备。对于课程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来说,制作出优秀的教案尤为关键。在开始制作教案课件之前,我们需要先考虑哪些问题呢?今天励志的句子的编辑搜集了一些与“五年级科学上册课件”相关的资料,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实用9篇

    师长将会把教科书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并加入教案课件,尚未编写的教员需要尽快完成。做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课堂氛围,如何编写出优质的教案课件呢?想要了解“四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相关的专业知识,请务必不要错过励志的句子整理的内容,并且欢迎与你的朋友分享!...

  • 英语四年级上册课件6篇

    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经常会把好的句子分享给朋友。句子经常被用来传达一些不可言说的想法,什么样的句子才算的上经典?你也许需要"英语四年级上册课件6篇"这样的内容,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2013-2014学四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以话题为中心,建立教学内容的...

  •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编写教案课件需要以下步骤:1.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达到的预期结果。2.分析教学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确定重难点和教学重点,确定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3.确定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4.制定教学步骤: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具...

  • 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课件热门10篇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得及。教案是促进学校内部教育教学协调和互动的重要手段,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如何撰写呢?这是编辑在网上发现的一篇标题为“五年级上册第一课课件”的文章,欢迎学习和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2023八年级地理上册课件15篇

    若想了解“八年级地理上册课件”的定义及其应用,请持续阅读以下内容以获取相关信息。教师工作的一部分是编写教案和课件,这需要老师们抽出时间来完成。制定良好的教案对于推动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互动非常重要。...

  • 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

    在工作之余中,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经常被分享,这些句子中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什么样的句子可以打动你?为此,小编从网络上精心整理了《二年级上册数学课件》,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观察物体,教材第90——9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

  • 2023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小编现在推荐你阅读一下2023九年级上册历史课件,希望能帮助到你的学习和工作!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和掌握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的目的、主要对象、重要战役、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理解国民革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