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我们将读后的感受和启示转化为文章,称为读后感。当我们品味完一本书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每本书都有多个层次的含义,每个人都可以从中捕捉到不同的细节。您是否最近在寻找一些优秀作品的读后感?我们向您强烈推荐这篇关于“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的精品文章,不容错过!欢迎访问我们的网页,您会有更多收获!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1】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心得体会

1、儿时本是形影不离,长大无奈天各一方,最后竟又阴阳两隔。生前没能做到相互照顾,死后也没能尽到自己的本分。巨大的悲痛突如其来,使得韩愈将侄子的死全归咎到自己身上。字里行间,饱含着自己不作为的悔恨和伤痛。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至亲已死,往事难追。自此,韩愈再苟活于世、忙于世事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双方的子嗣尚未成人自立,韩愈也只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活下来,为子孙们尽一份微薄之力了。(吴晓佳)

2、“汝不果来”,“汝又不果来”,“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此三句话,虽平淡,却说尽了人间后悔之事。人总是要在失去之后,才懂得要珍惜。其实,两个人要相见,也并不是那么难,只是双方都觉得彼此年纪尚轻,时间充裕,相见之事可以后再议。却不知,造化弄人,人生总在不经意间就有了遗憾。韩愈与韩老成,既为叔侄,亦为挚友,二者情谊不可谓不深,因而韩愈的憾恨不可谓不重。

人生多难,谁也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所以说,要珍惜眼前人,要珍重彼此情谊。不要让自己留下终生的遗憾!(李连烨)

3、我在想,韩愈的一生,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他不幸,幼年丧父,少年丧兄,中年丧侄,至亲最爱的人相继离他而去。他的仕途也并非一帆风顺,“朝中无人莫做官”,想要在朝廷任职,才华并不是最重要的,门第和出身能决定很多东西。因此,历史上才有那么多满腹才华的人,最终只能在小小职位上蹉跎一生。

他幸运,幸运在孤苦无依之时,能得兄嫂抚养,还有侄儿与他相依为命,感情深厚。比起汉乐府的《孤儿行》中的孤儿来,他已经算是幸福得多了。他不需要像那孤儿一样行贾四方,可在家中饱读诗书;他不需要担忧亲人之间的倾轧,不必寄尺素书给地下的父母,痛诉兄嫂难与久居。

人生漫漫,你永远不知道前方会有什么等着你。韩愈以沉痛的心情祭奠十二郎,对他的死心存疑惑,对他的死百般忏悔,深感生命飘忽,人生无常。(李颖菲)

4、当读到“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时,我不禁有些动容。为韩愈的遗憾与悲痛感伤,为情谊如此深厚的叔侄俩此生再也不能相见而感慨!

我想,人世间,不只有叔侄情才如此,兄弟情、父子情亦是如此。我不禁想到,再过一年半的时间,我就要离开家,独自在社会上闯荡。到那时,我与父母便也是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内心不由得感伤。父母亲很晚才生我,如今他们年近半百,青丝中渐渐夹杂着银丝。每每看到父亲在拔白头发,我都很感慨:我还只是个孩子,什么都还没为父母做,他们却已经老去了吗?然而,岁月不饶人,光阴总是一点一滴地悄然流逝,悄悄带走他们的青春与容颜,悄悄带来我们的成长与成熟。人生的轨迹是多么奇怪啊,在父母渐渐老去之际,我们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离他们越来越远,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犹记得一年前听闻六公去世的消息,当时十分震惊。六公是我们家族中排行最小的公公,乐观开朗,不想却突发疾病,与我们永辞了。正如韩愈在文中提到的“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很长,将来还有好多时间去陪伴亲人朋友。可命运这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因此,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因为亲情的缺失往往是最难弥补的。(傅冰约)

5、珍惜每一次的团聚,珍重每一次的别离。因为每一次的别离,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的见面。

这是我第一次读文言文感到震撼。要说文字也没有十分华丽,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然而,它就是让我这样怦然心动。

韩愈原本指望着等生活稳定了,再接侄儿同住。可没想到世事无常,夙愿竟化为泡影。因此,韩老成毫无征兆地离开人世,永远离开韩愈,这也成为韩愈的终生憾恨。

由于种种原因,韩愈没能接侄子与他同住。可见,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总是推到以后去做。当今有多少人借口工作繁忙,没空回家。可等他们有了时间,他们的父母已经年老,甚至过世了,只能哀叹“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亲情的宝贵!(傅骁)

6、“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这一段写的是,作者认为自己对十二郎的关心实在太少了,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才使得十二郎早早死去。他愿意从此归隐田园,耕田教子,安心抚育双方的孩子。在这里,韩愈表现了一种深刻的哀思和无限的懊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骨肉亲情。这种令人动容的感情,在现实中已经很少出现了。君不见,多少亲兄弟、亲叔侄为了一点点的家产,不惜上演一出出兄弟阋墙的戏码。与之相比,韩愈叔侄俩之间的亲情,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啊!(无名)

7、以前读李密《陈情表》中的文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心真是慨叹万分:李密家也真是够惨的!如今读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我不由得心说:“看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啊!”韩愈自己孤苦伶仃也就算了,没想到接连两代都如此,侄子韩老成也是独根苗。如此看来,抛开叔侄之间的深厚情谊不说,家族繁衍的责任如此沉重,也足以使韩愈在失去侄子之后痛哭流涕了。

常言道: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这话套在韩愈的身上也同样适用,如果侄子没有去世,韩愈又是否会联想到自己家族两代单传的悲惨事实?不过,逝者已逝,无可挽回,即使韩愈再写百八十篇祭文,即使他倾诉再多的忧愁苦痛,韩老成也无法重生。

所以说,人生总是有许多东西是要舍弃的,不管你是否愿意。既然无法改变这个事实,那就坦然接受对方的离去。顶多像韩愈一般,狠狠地哭几声,痛痛地发几篇文字,然后继续活下去。(罗翌宁)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2】

《祭十二郎文》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作品之一。这篇小说以幼童福贵的视角,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在小说中,福贵作为一个贫穷的农村孩子,生活在一个封闭而贫瘠的山村,他的故事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小说中展现出了农村社会的残酷现实。福贵所生活的村子在外人看来似乎宁静和谐,但事实上是一个充满悲痛和不公的地方。村民们用暴力手段约束彼此,甚至不惜伤害甚至杀害对方,以维持他们所谓的“尊严”和“面子”。这种暴力文化使福贵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小说中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福贵身上承载了太多的痛苦和不幸,但他始终保持着善良和纯真的内心。他对待世界和他人充满理解和宽容,从不因他人的暴行而对人性失去信心。他深刻地体验到了痛苦和不公正,但他从不怀恨,始终保持着对人性的希望与善意。他的精神力量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令人钦佩,同时也让我思考起自己对待困境的方式和心态。

此外,小说中通过对福贵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的描述,反映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冷酷。福贵的家庭贫穷潦倒,村民们对他充满了偏见和厌恶,甚至到了不人道的地步。无论是福贵的亲人还是村民,他们对福贵的苦难都没有丝毫的同情和帮助之心。这种现象使我深深地感到社会的冷漠和人性的缺失。

最后,小说中的文学风格也令人深感震撼。余华以朴实、直接的语言风格,生动地刻画了福贵成长的种种境遇。他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表达,让读者能够深入地感受到福贵的内心世界。此外,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农村社会的黑暗和冷酷,也让人对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

总之,余华的《祭十二郎文》通过描述福贵的成长历程,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社会的残酷和不公,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展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和冷酷。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让我对人性、社会和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它提醒着我要对世界保持一颗善良和乐观的心,同时也让我反思,并积极参与改变社会的不正义和冷漠。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3】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打破传统祭文的常规格式,一改以往祭文称颂死者的内容,而倾诉自己痛失至亲的真情实感,情之所至痛不欲生,使得这篇祭文格外感人,被后人誉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文章共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收到侄子死讯时的惊诧悲痛,并联想起自己和侄子年幼时与嫂子相依为命的凄苦经历更觉得痛不欲生。在这里写出了两人幼年时同病相怜的悲惨经历。

第二部分些韩愈到京城后便与侄子两地分离,本以为都还年轻,日后相聚的日子还长,没想到竟然天人两隔了。他写道我与汝俱年少,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言辞中充满对年少轻离别的悔恨之情,念及父兄早逝,自己身体早衰,却不料侄子先他而去,道不尽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同时也为自己性命将短暂的迹象感到忧虑。

第三部分,韩愈写出了侄子没有受到王兄的荫庇,感叹命运的不公但又无可阻挠不能改变。自己日益衰老,却不知能否把后代养育成人,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感叹命运造化的无常和人力于天命之微弱,充满无助的哀愁。

第四部分回忆起侄子曾经说起病痛,但他却没能重视,而后悔莫及。追至侄子的死期都不能清楚明确,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料理死者身后事,也唯有料理后事方能使他感到一丝丝的安慰。言语中充满追悔却不能弥补的遗憾。

最后一部分,作者自责对死者疏于照顾,使得抱憾终身,唯有养育后人成人才能使自己有活下去的动力,这一部分既是生者的遗憾又是对死者的告慰,言有穷而情不可终一句也在告诫世人,要珍惜眼前拥有的,不要等到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4】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殿堂里,韩愈是一颗光芒四射的明星。他的卓异不仅仅体现在文采上,他的为人处事、政绩操守,都值得后人敬仰感佩。

以文章而论,他和柳宗元并列人唐宋八大家,同为唐末古文运动的先驱,很早就被视为一代宗师;以政绩而论,他在京则力谏禁止佛骨入京,在外则爱民恤下,美名传倾于一方;以品行而论,他的清廉耿介、鞠躬尽瘁,在一言一行之中无不体现得明明白白。总之,韩愈给人的印象,就如他大部分的文章一样,端正,严肃,深沉。因此,对于他的文章,我从来都是持着一种理性的赞美,而不会有任何出于感性的欣赏―直到我读完这篇《祭十二郎文》。

原来出身于世家的韩愈竟然也会有如此曲折不幸的遭遇。善良的长嫂用慈母般的深情把4岁就失去母爱的韩愈抚养成人,韩愈对她的感情也充满了游子般的孺慕,一同长大的侄儿便成了实际上的手足。在后来的世事沧桑、宦海沉浮中,想必他对长嫂一家人充满了深情眷念,在他因为上疏谏止佛骨被贬滴潮州之际,十二郎的儿子韩湘干里迢迢地赶来护送。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兰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为了百姓苍生敢于直犯天颜的铮铮铁骨,在亲人面前却禁不住柔肠百转,泪水清然。十二郎的逝世,使韩愈如折手足,肝肠寸断,一贯的端然严正、肃穆矜持,猛然之间被如潮的悲痛冲得无影无踪。

这字里行间的椎心泣血使我看到了一个完整的韩愈。是的,真的英雄皆是性情中人。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5】

有人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而不落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愈《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祭十二郎文》被称为是祭文的千古绝唱,影响深远,不管我们对此文的情感的评价如何,吟诵之下,都不能不随作者之祭而悲从中生。

在学习《祭十二郎文》的时候,读了几遍都不能搞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知道是一篇有关祭祀的文章,就更加迷惑了,对于祭祀我更是不清楚,但是我感觉的到那是一份深深的浓浓的情义,一份沉甸甸哀思!

《祭十二郎文》是用古文化运动提倡的朴素语言讲老百姓的故事,老百姓的喜怒哀乐……谁也不知道老成之死打开了韩愈多少年的往事,也许是想用这些过往来祭奠老成,以表哀思。追忆一起走过的岁月,怀念叔侄深情。它与现代葬礼中使用的祭祀用品有很大的不同。

祭文原本偏重于抒发对死者的悼念哀痛之情,一般是结合对死者功业德行的颂扬而展开的。本文主要记录家事,表达自己与死者的亲密关系,表达无法承受的悲痛,表达真挚的友谊。

韩愈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为称颂逝者,而是在倾诉自己的哀悼之情,寄托哀思。强调了与作者与老成的骨肉亲情关系,虽为叔侄,但情同手足。老成先逝,子女尚幼,人丁稀少,在那个注重门庭家道时代,韩愈分外悲痛。

老成之死让仅存的一点点希望失掉了一般。《祭十二郎文》并没有按照祭文的固定格式去写,而是一种自由化的写作形式,表达了一种刻骨铭心的痛,如同作者与逝者的对话,边诉边泣,陈述着悲痛、悔恨、自责之情,因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通感的手法更容易使读者深刻体会、产生共鸣。

这篇祭文感情力量强烈,能深刻的感染读者,跟作者高超的用词技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全文是用散文语句的形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应运而生,感情真挚,长短不一,错落有序,朗朗上口。文章根据情感的需要,灵活运用疑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句型,运用重复、重叠、平行等修辞手段。

一种作者与逝者面对面谈话的形式,频繁使用“汝”、“你”等人称代词,比较亲切,似乎逝者能听到作者的声音,显得特别真切。全文形成了一种如流水般的语言气势和温暖的情感氛围,使本文仿佛有了一支无形的手,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

其实,韩愈的文章《韩愈的痛苦》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真实、非常平常、看似平常的道理:那就是,不要珍惜眼前的人和事,不知道如何后悔或抱怨,知道死。我们读到韩愈的很多遗憾,很多内疚,很多自责其实很多人都会在一件事情过去之后或者一些亲友去世之后,后悔,后悔开始!

所以,请不要忽视眼前的人和你在做什么,认真对待生活和学习,尽量减少你的遗憾。刘栋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6】

1、儿时本是形影不离,长大无奈天各一方,最后竟又阴阳两隔。我生前没有互相照顾,死后也没有尽到责任。突如其来的悲痛使韩愈把侄子的死归咎于自己。

字里行间,充满了自己无所作为的遗憾和痛苦。但是这又有什么用呢?至亲已死,往事难追。

自此,韩愈再苟活于世、忙于世事又有什么意义?只是双方的子嗣尚未**自立,韩愈也只能安顿自己的心灵,活下来,为子孙们尽一份微薄之力了。我都很感慨:

我只是个孩子。我还没有为我父母做任何事。他们老了吗?然而,岁月不饶人,时光总是悄然流逝,悄然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和容颜,悄然带来了我们的成长和成熟。人生的轨迹是多么奇怪啊,在父母渐渐老去之际,我们却不得不背上行囊走向远方,离他们越来越远,陪伴他们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我还记得一年前听到六公去世的消息。当时我很震惊。六公是我们家最小的男人。他乐观开朗。他不想突然生病,他会永远和我们一起死去。正如韩愈在文中提到的“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我们总是认为时间还很长,将来还有好多时间去陪伴亲人朋友。

可命运这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人,不要让生命留下遗憾,因为缺乏亲情往往是最难弥补的。(傅冰约)

5个。珍惜每一次团聚,珍惜每一次离别。因为每次分手都可能是最后一次见面。

这是我第一次读文言文感到震撼。要说文字也没有十分华丽,情节也没有一波三折。然而,它就是让我这样怦然心动。

韩愈原本指望着等生活稳定了,再接侄儿同住。可没想到世事无常,夙愿竟化为泡影。因此,韩老成毫无征兆地离开人世,永远离开韩愈,这也成为韩愈的终生憾恨。

由于种种原因,韩愈没能接侄子与他同住。可见,今日事要今日毕,不要总是推到以后去做。当今有多少人借口工作繁忙,没空回家。

可等他们有了时间,他们的父母已经年老,甚至过世了,只能哀叹“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不要等到失去了才知道亲情的宝贵!(傅骁)

6、“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这一段写的是,作者认为自己对十二郎的关心实在太少了,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才使得十二郎早早死去。他愿意从此归隐田园,耕田教子,安心抚育双方的孩子。在这里,韩愈表现出深深的悲伤和无限的遗憾,这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真正的亲情。

这种感人的感觉在现实中很少出现。君不见,多少亲兄弟、亲叔侄为了一点点的家产,不惜上演一出出兄弟阋墙的戏码。与之相比,韩愈叔侄俩之间的亲情,真是让人无比羡慕啊!

(无名)

7、以前读李密《陈情表》中的文字:“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内心真是慨叹万分:李密家也真是够惨的!

如今读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氏两世,唯此而已”,我不由得心说:“看来没有最惨,只有更惨啊!

”韩愈自己孤苦伶仃也就算了,没想到接连两代都如此,侄子韩老成也是独根苗。看来,尽管侄子和舅舅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但家庭繁衍的责任是如此沉重,韩愈失去侄子后哭了起来。

常言道:人总是在失去之后才后悔当初没有好好珍惜。韩愈也是如此。如果侄子没有死,韩愈会不会想到他家两代人的独传的悲剧事实?

然而,死者已经死亡,无法挽回。即使韩愈再写一百八十篇祭祀文章,再多说些伤痛,韩老成也不能重生。

所以,生活中总有很多东西要放弃,不管你喜不喜欢。既然我们不能改变这个事实,我们就应该接受对方的离开。顶多像韩愈一般,狠狠地哭几声,痛痛地发几篇文字,然后继续活下去。(罗翌宁)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7】

因为自己看文言文的能力很有限,但又迫不及待的想知道这封祭文是一个什么内容,于是直接看了被人翻译过来的文字,读过了之后,唯一的感觉是很震惊!

作者很想把对亡者的思念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因为亡者已逝,而抒于笔端又是作者觉得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毕竟阴阳两隔。他开始回忆,回忆与亡者一起生活相处的岁月,在那过往的几十年中,有太多遗憾,有太多未能共同完成的事情,他总以为还有机会去弥补那些遗憾之事,可一切来的如此突然,让作者犹如感受着切肤一样的痛。

从共同经历的流离颠沛的生活,到彼此可以自食其力;从天真烂漫的童年,到而立之年的沧桑,作者在其中包含了对彼此共同相聚时光的渴望,及对未能完成这个想法的难过。似乎作者的思想中包含着忧郁的情绪,而带着这样的情绪去回味亡者及彼此一起时的情形,让作者更加无法面对亡者的离开,痛苦之余,他怀着对亡者的思念,寻觅着亡者遗留在世上的遗物,而亡者的孩子则是作者首先想到的,亡者未能将孩子抚养成人,于是作者便将所有的遗憾与错失,转而想弥补在孩子身上。

尽管作者知道亡者逝去的事实不能改变,但是依旧责难着自己,从亡者生病到最终的离开,作者都没能在身边,甚至连亡者入殓时都未能赶回。因为情真所以从文字上可以看出作者的写实手法,让读者看了都仿佛融入了意境,不能抚摸你的遗体,不曾靠近你的棺材可见作者内心的痛苦。亡者的离开让作者的人生从此改变,让作者重新审视自己!

在经历人生百态后,不惑之年的作者,已身心憔悴,有了告老还乡的打算,而亡者的儿女与自己的儿女都年岁还小,于是将孩子们培养成人就成为了作者唯一的心愿,也是作者对亡者的慰藉!从形影不离的生活到天各一方的岁月,尽管亡者已不能再相见,但是回到曾经一起生活的家乡,回到一起曾经留下美好记忆的地方,是作者唯一的生存想法。

通篇文字写实感很强烈,通过这些文字,似乎形成了一个流动的画面,在脑海里,在意识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可以如此的真挚,同时也感叹作者的敏感情怀。当彼此阴阳相隔之时,想说的,想做的都不会再有一丝机会,所以这也提醒我们活在世上的人,要珍惜彼此,珍惜身边的人,因为生活无常,人生无法预测

祭十二郎文读后感【篇8】

《祭十二郎文》是中国作家老舍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事情节发生在1930年代的北京。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十二郎,一位年过六旬的京剧老艺人的遭遇,展现出了战争和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老一代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困惑。读后让人深感遗憾和思考,不禁让我思考起当今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问题。

故事的开头,十二郎正在等待接到一个演出邀请,但最后他却被告知公司不再需要他。十二郎固执地认为自己还有很多演出的机会,但他不得不面对老去和行业的变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始无处可去,只能四处漂泊,生活无着。此时的十二郎面对战争的阴影,坚持继续传统戏曲表演,身体力行地传承着文化遗产。

小说的插叙手法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对比感。十二郎艰难地前行,却不断回忆起年轻时的往事。他曾经是一个备受赞誉的京剧艺术家,拥有众多的追求者和崇拜者。但在现实的冲击下,他最终变得寂寞和困惑,感到世界对他的艺术不再感兴趣。

小说通过描写十二郎参加一次与军队合作的演出,表现出战争对传统文化的摧毁。在这个演出中,军队的领导明显地对京剧演员不以为意,演出的环境和条件也远远不如从前。十二郎的心情一度低落,感叹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困境。然而,他依然顽强坚持演出,尽管并不被大家欣赏。

小说的结局令人心碎。在一次小范围的演出后,十二郎去世了,他的后事由友人们准备。小说的最后,他的朋友们用破旧的棺材抬着他的遗体,不敢大声悼念,仿佛是对京剧传统艺术的默哀。

读完《祭十二郎文》,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现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们快节奏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年长的传统艺人们正面临着被遗忘的危机。与十二郎一样,他们曾经在年轻时备受赞誉,但是当他们老去时,却面对漠然和无助。

回想起十二郎的坚持,我们应该对年长的传统艺人们给予更多的尊重和支持。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条件和环境,让他们的艺术传统得到更好的继承和传承。同时,我们也应该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触传统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兴趣,才能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祭十二郎文》通过十二郎的遭遇,深刻地揭示了战争和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以及老一代艺人在现代社会中的无助和困惑。这使我反思起今天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年长的传统艺人们,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和尊重,同时引导年轻人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我们的努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好我们宝贵的传统文化。

  • 茶花女读后感模板十二篇

    您有没有看过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作品后的读后感范文呢?阅读完一部作品后,我内心涌动着许多感受,深深被作品所触动。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撰写一篇读后感。小编为您搜集整理了一篇关于"茶花女读后感"的读后感,并希望它能成为您生活中的一部分。感谢您收藏我的作品!...

  • 猜火车读后感(模板十二篇)

    书是一把钥匙,它将帮助我们开启心灵的智慧之窗,在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犹如收获至宝,感触颇多。记录自己对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就需要写一篇读后感。经过仔细筛选“猜火车读后感”相关的信息已被编辑梳理归类,或许此文能让你有所收获希望你喜欢!...

  • 盔甲骑士读后感(模板十二篇)

    这是一篇励志的句子小编认为非常优秀的“盔甲骑士读后感”文章值得一读,在阅读作品之后,内心的感动是久久难以平静的。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来记录我们的真实感受,建议您将此页收藏方便随时查看!...

  • 不忘国耻读后感(模板十二篇)

    优良的作品往往具有重塑我们的知识结构的力量。通过制作读书摘要,巩实我们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探索 “不忘国耻读后感”以及它隐藏的含义。接下来请投入阅读,感谢您的阅读让我们共同体会文字与语言的独特魅力吧!...

  • 大堰河我的保姆读后感(模板十二篇)

    你是否正在思考如何写出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当我们阅读完一本书或文章后,脑海中会涌现出许多想法。这些思绪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进行记录。今天,我们要向大家推荐一篇关于“大堰河我的保姆读后感”的文章。为了避免忘记,记得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哦!...

  •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模板5篇

    阅读能够让人们沉浸在故事情节中,作品的读后感更是能够真正触动人们的内心。《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是一本备受认可的好书,读者读完后必定会有多种感触。因此,写出观后感是十分必要的。在整理所得的感受和体悟时,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中想要传达的主题和寓意,这对于我们日后的阅读和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 活法读后感模板十篇

    就读后感而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探讨作品的影响和感受。当我们阅读一本作品时,它似乎为我们敞开了一扇通向新世界的大门。现在是时候花些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本文将深入探讨“活法读后感”这本作品的各个方面和细节,并为您提供有用的见解和帮助。请您耐心阅读!...

  • 《飘》读后感模板

    每天的生活都会不一样,我们经常会在聊天软件中收到别人分享的短句。这些句子的结构往往不长,但内容却很丰富,让人内心触动的句子有哪些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飘》读后感模板》,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所有随风而逝的都是属于昨天的,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的。”这是我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