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范文大全

励志的句子小编发现“谏太宗十思疏课件”这篇文章相当精彩且不容忽视,感谢您来到这里,我们将尽力呈现最出色的内容。教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和课件给学生上课,每位教师都需要花心思来筹备教案和课件。教案是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所必需的工具。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能力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

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意见。

教学要点:

1、学习本文作者真诚而委婉的劝谏艺术。

2、品味本文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

1、问答法。

2、探究拓展法。

教学过程:

一、巩固背诵。(学生先根据内容层次试背,再齐背。)

二、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略)

三、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忠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四、研习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出示投影:

(一)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下愚”,称唐太宗为“明哲”?

(二)能否将“臣闻”改为“臣以为”?

(三)能否删去文中“承天景命”一句?

(四)能否将“诚能见可欲”改为“是故见可欲”?

小结: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真诚谦虚、委婉而又通达。

五、品味语言特色:

1、委婉谦虚。

2、多用比喻,生动形象。

3、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的对偶句、排比句,谈谈其表达效果。

对偶句: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排比句: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小结: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画线句的出处,说说引用的作用。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出自《诗经大雅》“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载舟覆舟(出自《荀子王制篇》“君则舟也,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诚能见可欲(出自《老子》上篇:“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引用了《易经》“卑以自牧”的意思。)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成武》“垂拱而天下治。”)

小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金”“字字有出处”“事事有依据”

(强调积累下列成语:局安思危、戒奢以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六、延伸拓展。

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太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剀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已yì(此字打不出,“刈”字去掉右边)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劝谏有什么特点?请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明确: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文《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剀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七、课文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于我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身。

八、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全文。

2请结合上学期学过的《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谈谈你对文学史中烛之武、邹忌、触龙、魏征等论辩艺术的感悟,他们的才能何在?说辩技巧何在?成功的奥妙何在?

3古人的说辞奥妙无穷,对于处在现代社会中的现代人,对于面临现代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的现代人,不断提高说话技巧,有何借鉴意义?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2)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2、能力目标: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体会魏徵的爱国忠君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掌握文本的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与一般的议论文教学一样,让学生在掌握文言文的一般学习程式之基础上进而提升学习能力,感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识人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肯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古代散文的句式美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整齐美”,一是“参差美”。前者在骈文、赋当中表现突出。“参差美”即错落之美,指语言形式上有规则地错落,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骈散结合的文本即是一例,采用既整齐又错落的句式(几乎全用排比句、对偶句构成,间以反问和其他长短句式),因此读起来音调铿锵,气势充畅。例如“反问”句式的使用——第1节中“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从内容上看,正面设喻,用的是陈述句;反面设喻,改用反问句,变换句式,避免板滞。第2节引用历史教训,在五组对偶句中插入一些反问“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除内容的需要以外,也是为了使语言富有变化。第3节里,作者在述及做到十思的好处后,用了一个反问句煞尾,“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语意恳切,引人深思,并使文章富有余味。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文章开头使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加强了说服力。“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知其不可”;“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德不厚而望国之治”,“知其不可”。因此,人君当“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就是“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这样,文章的主旨就凸显出来了。再如,第2节“殷忧而道著”与“功成而德衰”的对比,“善始者”“繁”与“克终者”“寡”的互现,“竭诚”与“傲物”不同结果的比较,“载舟”经验与“覆舟”教训的对照,处处证明君主“积其德义”的重要,主题得到了深化。“奔车朽索”的危险,“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的危害与“文武争驰,君臣无事”的清明,“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安康更令唐太宗坚定了“积其德义”的信念。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采用比喻,力求语言精练含蓄,形象鲜明,生动传神。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

排比:如文中第3节列述十思,一连十句,各句字数略有参差,但句子结构相似,语气连贯,构成排比,铺陈议论,一气呵成,明白晓畅地论述了居安思危的具体内容,淋漓尽致地表露了魏徵作为一个敢于直谏的政治家的磊落胸怀。在述及做到十思以后的好处时,作者又连用“智者尽其谋”等四个排比句,这样的铺陈描写,就在唐太宗面前勾勒出一幅政治清明、文武尽忠的图画,既说明了“积其德义”的重大意义,又以这幅动人的图画来吸引唐太宗,使他易于采纳自己的意见。叠用十个“思”字,以声传情,一唱三叹,音节匀称,声调和谐,余味无穷。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 :居: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择善而从(之):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附板书: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3)

教学要点:初步熟悉课文,疏通字词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二、作者·解题

学生读注释。教师补充。魏征,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谏而名垂史册。他同那些尸位素餐、苟何取容的封建官吏不同,有意见敢当面提,当面顶,不口是心非,不看脸色行事。后世一些诤臣,如称为青天的包拯都以他为楷模。他不仅敢谏,而且善谏。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其去世,十七八年间共上重要奏疏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为太宗采纳,使太宗避免了政治上的不少失误。唐初社会能够出现号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作为谏臣的魏征是有其功劳的。

题目中的“谏”是进谏的意思。疏,是一种文体名,属于奏疏类。

三、阅读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朗读,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第三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教师巡查答疑。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五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4)

教学目标

①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②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理论结构。

教学重难点

①援引内容的理解;

②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③“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要点

1.疏通字词;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本文的论证结构。

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同学们一定特别熟悉,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什么呢?(纳谏)。纵观贞观一朝,诤臣如云,而魏征秉性耿直,无所忌讳,堪称第一人。魏征跟随太宗十余年,先后陈谏二百多条,言辞切峻,颇中弊端。更为难得的是,他的有些言论疏奏并非一事一时而发,而是高瞻远瞩,充分展示出他的政治远见。这篇《谏太宗十思疏》作于贞观十一年,当时,所谓的“贞观之治”正处于颠峰期,天下大治,而魏征却提出要居安思危,实在是具有战略眼光的。

二、明确目标

1.借助工具书,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三、整体感知

1.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铅笔画下有疑问的字词。

2.本文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使学生掌握以下字词

(1)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2)德义:德政与信义。

(3)明哲:明智的圣人。(4)不胜:不堪。

(5)景命:大命。(6)殷忧:大忧。道著:道行显著。

(7)克:能够。(8)胡:北方民族;越:南方民族。比喻相距遥远。

(9)董:督责。(10)苟免:苟且免罪。怀仁:怀念仁德。

(11)奔车朽索:用腐烂的绳索驾驭飞奔的马车,比喻事情的危险。

(12)高危:居高位的'危险。谦冲:谦虚。自牧:自己调养。

(13)盘游:游乐盘桓,此指打猎。(14)敬终:终了时仍不忘恭敬。

(15)谬赏:错误的赏赐。(16)不言而化:不多言语而百姓受其教化。

2.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三个自然段,自然地分为三段。

(1)分析第一段。

①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师生共同完成。

②教师小结

第一段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说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说明“积其德义”的重要性。

补充讲解史料:太宗称帝不久,召集魏征、封德彝等大臣讨论如何治国的大政方针。太宗说:“现在处在天下大乱之后,想要治理好国家实在不易。”魏征说:“不然。人民遭受了战乱之后,治国正容易见效。这比如给饥人吃饭,给渴人喝水,是不费力的事。”封德彝说:“不对。三代之后,风气坏了,所以秦朝要用严刑峻法来治理。汉朝也不能恢复三代用道德、文教来治国。这不是不愿意恢复三代的德治,而是想恢复,但形势不许可。”魏征听丁,针锋相对地予以驳斥:“德治、法治,在人倡导,德治就得出德治的结果,法治就得出法治的结果。如果说秦汉时风气已坏,不能变好,那么现在的人早该变成魔鬼丁。”唐太宗赞成魏征的意见,注重德治,所以造成了唐初天下大治,边地蛮夷都来归服的局面。该事例说明魏征非常重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治国主张以及这个主张的正确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要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十分强调地提出这一问题,是很有眼光的。

(2)分析第二段

第二段论述创业与守成的难易问题,提醒太宗要予以高度重视,创业与守成,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在这道上疏中尖锐地提出了“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殷忧必竭诚以待下”“竭诚则胡越为一体”,阐述了“善始者实繁”的原因,讲的是创业。“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则阐述了“克终者盖寡”的原因,讲的是守成。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创业难守业更难”,因为在胜利面前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而终于丢掉江山者大有人在。“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真是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反复玩味这段文字,一个封建时代的敢于犯颜直谏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呼之欲出。

(3)分析前三段

第三段提出“十思”,系统阐释“积其德义”的具体内容。(展开分析下一课时)

总结、扩展

补充影音材料,对比唐太宗和周厉王对待谏谤的不同态度。

附:板书设计

谏大宗十思疏

魏征

一、提出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二、创业与守成

三、十思积其德义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总结文章的论证结构。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5)

教学重点

一、背诵全文,结合课后练习一,加深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二、体会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找出本课的成语,总结全文。

教学步骤

一、背诵课文

1.个人背诵、集体背诵与部分(段落)背诵、全篇背诵结合。

2.用课后练习一提问,学生背诵回答。

二、虚词的归纳

1.提问完成课后练习四,重在翻译。

2.归纳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三、找成语,学典故

要求同学们从文中找出成语,不少于三个,并且释义,教师总结。

明确:(1)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左传襄公十一年》)

(2)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旬子王制》)

(3)垂拱而治:君王不做什么,而使天下太平。(《尚书武成》)

(4)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采纳(或采用)。(《论语述而》)

(5)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献书报燕惠王》)

四、教师总结

本文是篇奏疏,虽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文章骈散结合,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运用比喻、排比,使文章生动有力。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3、设喻方法的分析及把握。

教学重难点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2、文意的把握。

二、明确目标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请学生阐释对“十思”的理解。

2、教师归纳如下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4、请学生回答对文章援引内容的理解。

5、教师总结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6、教师讲解设喻的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四、总结、扩展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

作业布置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7)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于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出自《全唐文》。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谏太宗十思疏高二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1、 掌握基本的文言知识点(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成语)

2、学习本文比喻说理的方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教学过程:

【导入语】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文气和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解题】

谏:进谏;疏:一种文体,专指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十思”则是本次劝谏的内容。

【写作背景】

唐太宗刚登帝位时,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保持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战后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本文就是贞观十一年写的奏议。文中提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并十分具体地提出了十个要经常考虑的问题,指出一个国君应该如何正确处理眼前的各种事物。据说唐太宗看到此文后很有感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并对魏征这种敢于直谏的精神表示赞赏,还把这个奏章放在案头,经常对照反省。魏征所讲的道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这篇奏议如此深沉地打动了唐太宗的心思呢?为什么唐太宗如此看重这篇奏章呢?它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去学习呢?

【字词、文言知识点、内容】

第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开篇并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了话题。文章起笔,先从正面设喻,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为喻,引出正题“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然后再从反面设喻“源不深而岂望流之远,根不固而何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加重了强调意味。接着,进一步明确指出,“人君”地位高,责任重大,如果“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是不可能的,就像伐根、塞源而望木茂、流长一样荒诞。通过正反设喻,作者本意就十分明确了,唐太宗如要巩固政权,就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本段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第二段:用历史事实说明国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原因。

先总结历史:几乎所有人君都不能善始善终,然后以“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产生这一现象原因:取天下时,“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守天下时,“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接着引出警告:如果失去民心,即使动用严刑也无济于事。“怨不在大,可畏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一段从现象到本质,逐层剖析,清楚有力。

本段成语:

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靡:无;初:开始;鲜:少;克:能。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做事情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形容办事认真)。

载舟覆舟:老百姓可以拥戴统治者,也可以推翻统治者,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人心向背:向:归向,指拥护;背:背离,指反对。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

第三段:“十思”的具体内容和做到“十思”后的好处。

本段成语:

谦谦君子:指谦虚谨慎、能严格要求自己、品格高尚的人。

卑以自牧:谦卑并且自我约束。

择善而从(之):挑选其中的好的,并进行采用。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事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

《谏太宗十思疏》同步练习

一. 选择题:

1.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 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 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 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 仁者播(bo)其惠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 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 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 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 填空题:

5. 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 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提高试题】

三.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 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 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 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 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 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 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 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 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 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 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 B.②④⑤⑥⑧ C.①③⑤⑥⑦ 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 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 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 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创新试题】

四.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 (《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A 2.D 3.A 4.B 5.略 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 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 7.A 8.A 9.B 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 11.C 12. C 13.A 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 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谏太宗十思疏》作业设计

1.背诵全文。

2.“根本”“纵情”等词的古今义。

3.积累“倍”“以”“所”等六个词语。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默写3分,共21分)

1.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魏郑公文集》。作者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谥郑国公,以直言敢谏著称。

B.本文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之一,阐述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等观点。

C.疏,原意为“分条陈述”。后指一种文体,给皇帝的奏议,也叫“条陈”。

D.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为( )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D.惧满溢,则思江河下百川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加粗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8)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t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1.诵读t领悟t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t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t检校侍中,领导周t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 义是治国之本;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1.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

2.当堂完成课文后面“思考和练习”的字词练习。

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9)

教学目的

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

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

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4、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翻译难懂的语句(难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二、解题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三、研习课文

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

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

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

文章第1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第3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

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

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

四、写作特点。

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3、比喻排比,生动有力。

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

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谏太宗十思疏》知识点

一、重要成语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大:重位。

惧谗邪邪:邪恶的小人。

择善而从之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恶:奸恶的小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尽:用尽。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简能而任之能:有才能的人。

惧谗邪谗:说别人坏话的人。

⑥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虚:使……谦虚。

《谏太宗十思疏》赏析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1],居域中之大[2],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4],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5],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复舟,所宜深慎。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6],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7];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8],则思三驱以为度[9];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宏此九德[10]。简能而任之[11],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注释】

[1]神器:帝位。

[2]居域中之大:占据天地间的一大。《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域中,天地间。

[3]景:大。

[4]殷:深。

[5]董:督责,监督。

[6]作:兴作,建筑。指兴建宫室之类。

[7]谦冲:谦虚。自牧:自我修养。

[8]盘游:打猎游乐。

[9]三驱:一年打猎三次。《礼?王制》:“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猎)。”

[10]九德:指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

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10)

一、说教材

《谏太宗十思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关于文言文阅读,《普通语文课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二、我对“新课标”的理解

高中阶段要能达到初步鉴定文艺作品,能感受想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受到感染和启迪。要想实现这一要求,在教学方式上必须采用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为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新课程理念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具体表现“三位一体”的理念,即“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下面我从三个方面确定本课的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b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C掌握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

2、过程与方法

a采取从宏观到微观的思维方式,逐渐深入,点滴理解。

B采取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感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合作学习,以学生为本,注重师生的亲和力。

B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

三、针对高一学生确立教学重点与难点:

高一阶段正是夯实基础的重要阶段,在教学中,应以抓基础为本。

教学重点:

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辨析多义词,理解掌握“以、而、之”等虚词以及相应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3、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文章第三段内容的理解。

四、教法学法: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所以我尝试用以下教法和学法进行教学:1情景教学2诵读法3问答法4讨论法5多媒体教学法

五、教学整体设计

教学时数:两课时

利用早读熟读课文,重点解决字音字型断句轻重音等问题,教师范读。

第一课时:作者写作目的,1—2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

第二课时:第三段内容梳理,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积累成语。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名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太宗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我们在感叹这对贤君良臣时,也会为魏征超人的勇气,高超的讽谏艺术所折服。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体味它流畅的艺术的文气,敢于直谏的火热报国心。

2、解题: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3、疏通文意:(1)找学生朗读第一二段并纠正发生的错误。

(2)齐读一二段,把握文言知识点。

(3)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理清思路。

一段:以固本思源为喻,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

二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4、积累成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载舟覆舟

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知识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5、作业:课后多义词识记

第二课时

1检查巩固文言知识点。

2学生诵读第三段内容

3把握本段文言知识点,理解十思内容及意义

4积累成语:谦谦君子卑以自牧长治久安垂拱而治

课文小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

七、课堂机智处理

1、抓好早读

2、导语读出感情是引学生入境的关键

3、朗读时,找水平较好的同学读(以免耽搁太长时间)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

3.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

4.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

1.诵读、领悟、背诵全文。

2.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1.字词及文言现象的把握。

2.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着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着名的大臣魏征。

魏征所处贞观之治时期,天下大治,而他却提出居安思危,足见其战略眼光。他死后,唐太宗亲写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魏征殁,吾失一镜矣。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

二、解题

本文选自《旧唐书魏征传》。谏,下级对上级的直言规劝。疏,奏章,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试读课文,边读边正音。陌生的字词边读边看注解或查阅古汉语字典。

2.教师提名学生朗读。

四、疏通字词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①固:培土加固。根本:树的根

②德义:德政与信义。

③明哲:明哲的圣人。

④不胜:不堪

⑤景命:大命

⑥殷忧:大忧

⑦行路:路人

⑧董:督责。

⑨苟免:苟且免罪。

⑩宜:应当。

⑾高危:居高位的危险。

谦冲:谦虚。

自牧:自立调养。

⑿简能:选拔人才。

⒀垂拱:垂衣拱手。

2.粗知句义。

3.教师巡杳答疑。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二五。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订正练习二五

2.难句的翻译。

教师可选择一些难句让学生翻译。

二、分析课文

1.第1段

请一名学生口头分析本段内容,教师引导补充。

教师小结:第1段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开篇连用两上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点明为人君者地位的崇高和责任的重大。而需完成治国的重任,则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是历代统治者创业后守成的历史经验。贞观十一年正是唐太宗执政后的鼎盛时期,魏征提出这一点,是很有眼光的。

2.第2段:

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城,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揭示了历代创业的君主难于守成的普遍规律。这是因为创业之难虽平庸之辈亦知其所以然,而守成之难即使是圣明之君也往往有所忽视。魏征尖锐指出取之易而守之难乎的问题,接着分析了创业与守成易难的道理。文章从难易这一观点上立意,诤言规谏守成之君,切莫得志纵情,傲物结怨,以失掉人心。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引经据典,苦口婆心,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与舟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3.第3段

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本段是全文重点,十思即十条建议。可以概括为五戒:见可欲、将有作指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用知足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时,就想到适可而止,这是戒奢侈;念高危、惧满溢两条指考虑到身居高位,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的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胸襟宽广像能容纳滔滔江水的大海,这是戒骄傲;乐盘游、忧懈怠指外出游猎要网开一面,适度而行,担心做事懈怠,就要时时想着善始善终,这是戒放纵;虑壅蔽、惧谗邪指虚心容纳下边的意见,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这是戒小人;思所加、罚所及指不要因个人的情绪变化而谬加奖赏或滥施刑罚,这是戒赏罚不公。

总结十思,发扬九德,选拔人才,文武并用,则人君就不必劳神苦思,而可垂拱而治了。

三、学生背诵第3段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三、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1)正反对比论证。

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例如第1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疏源的重要性,又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危害。

(2)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文章开篇三句,一二句先设喻,第三句担揭示正意。

2.语言特点

十思疏是一篇骈文。唐代奏疏都习惯用骈文写作,但此文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在形式上它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四、教师总结,课堂答疑。

五、学生诵读,体会。

附:板书设计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一、分析

(一)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心论点)

(二)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三)具体做法十思五戒

十思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二、写作特点

1.论证方法。

2.语言特点:骈散结合。

谏太宗十思疏课件(篇12)

1、阐释“十思”内涵及现实意义;

2、援引内容的理解;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检查上节课的学习情况。

1、字词及文言现象。

解读援引内容;阐释“十思”;学习设喻的论证方法。

这“十思”是:为人君者,见到能引起自己喜爱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来警戒自己;在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室的时候,要想到适可而止,使百姓得到安宁;考虑到居位的崇高而且危险,就要时时想到谦虚谨慎以修养自己的品德;惧怕自己骄傲自满,就要想到襟怀广阔应像能容纳滔滔百川的浩瀚江海;外出游猎,要想到网开一面,不要赶尽杀绝;担心懈怠情绪的滋长,就要想到做事情应善始善终;不愿自己耳目蔽塞就应想到虚心采纳下边的意见;畏惧邪恶奸佞之人干预朝政,就想到严格要求自己而疏远斥退那些坏人;对臣下的加恩,要想到不因个人的喜好而谬加奖赏;进行惩罚,要想到不因个人的恩怨而滥施刑法。

3、指导学生讨论“十思”的现实意义。

①“载舟覆舟”,暗引《孔子家语》:“孔子曰:‘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可知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申居安思危的鉴戒之意,紧扣文章起段。

②“谦冲而自牧”活用《易经》“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语。“江海下百川”,暗引《老子》语,作为比方。这两句,是两两相对的对偶句,都指出了培养自己谦虚德性的重要。

比喻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回忆第一册教材中《拿来主义》一文中比喻论证的运用),结合本文一例解释。文章开头三句,形成排比。一、二两句先设比喻,然后第三句揭示正意。文中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摆事实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通过本文的学习,同学们不妨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

1、归纳各部分的论述内容及论证方法。

2、理解“十思”的内涵。

3、掌握文言字词。

  • 太极拳课件(汇编十篇)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没有写的老师就需要抓紧完成了。 有效的教案和课件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怎么才能快速写好一份优质教案课件?想要了解“太极拳课件”的资讯励志的句子的整理会让你满意,这篇文章汇总了一些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欢迎大家借鉴和学习!...

  • 学校宣传课件十五篇

    推荐一篇关于“学校宣传课件”的网络文章非常有趣,值得一读。希望阅读这篇文章能够让您更好地认识自己。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其中一部分,相信老师对于编写教案课件并不陌生。教案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体操作的基础。...

  • 初中地理课件十五篇

    今天编辑给大家推荐一篇与“初中地理课件”相关的文章。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写好教案课件,可以避免老师遗漏重中之重。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我们的网站!...

  • 幼儿安全教育课件(收藏十四篇)

    为满足你的需求,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特意编辑了“幼儿安全教育课件”。教师通常每一堂课都需要准备一份教案和课件,因此需要我们教师编写适合自己的教学课件。为了制定好教案,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实践。请仔细阅读本文,详细了解解决方案!...

  • 答司马谏议书课件11篇

    经过励志的句子的认真筛选和归类这篇“答司马谏议书课件”呈现出更好的质量。在给学生上课之前老师早早准备好教案课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是老师自己去完善的。 教学精髓应该写在教案课件里,能引导学生知识沉淀。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 要下雨了课件汇编十五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对于各类范文的需求不断增多,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有哪些范文吧!小编特意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要下雨了课件汇编十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教学目的要求: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用生字组成的新词。2.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天气闷热、燕子低飞、鱼游...

  • 十五从军征课件经典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准备的教学资料,每位教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教案在学生成功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份理想的教案应当具备以下特点:1. 目标明确:教案应明确指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预期结果,确保学生了解并能够实现这些目标。2. 结构合理:教案应按照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进行布置,合理划分各个...

  • 绘本课件(收藏13篇)

    这篇特别精选的文章将详细研究“绘本课件”的涵义,或许你会喜欢它哦,欢迎分享给大家。教案课件是每位老师在开学之前要准备好的东西,每位老师都需要仔细地规划教案和课件。教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需求来制定。...

    绘本课件 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