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绝句古诗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诗词便是其中一种,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来认识到许多古诗词,学习古诗可以汲取古诗的有益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哪些经典的古诗词你还记得多少呢?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刘禹锡 秋风引”,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翻译: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刘禹锡曾在偏远的南方过了一个长时期的贬谪生活;这首诗作于贬所,因秋风起、雁南飞而触动了孤客之心。诗的内容,其实就是江淹《休上人怨别》诗开头两句所说的西北秋风至,楚客心悠哉;但诗人没有在客心上多费笔墨,而在秋风上驰骋诗意。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

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j458.cOM更多绝句古诗编辑推荐

秋风引的诗意


秋风引的诗意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客:孤独的异乡人。
5、闻:听到。

诗意:

不知从哪里吹来了秋风,
在萧萧的风中送走了雁群。
凌晨,秋风吹动着庭园的树木,
树叶瑟瑟。
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
无形的秋风却分明已经尽在庭园。
来到耳边了,
孤独的旅人最先听到了秋风的声音。

赏析:

诗以秋风为题;首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摇曳生姿,而通过这一起势突兀、下笔飘忽的问句,也显示了秋风的不知其来、忽然而至的特征。如果进一步推寻它的弦外之音,这一问,可能还暗含怨秋的意思,与李白《春思》诗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句有异曲同工之处。

这首诗借景抒情,主要表达的其实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随处存在,现在风吹树动,萧萧木叶,那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当然,秋风之来,既无影无迹,又无所不在,它从何处来、来到何处,本是无可究诘的。这里虽以问语出之,而诗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来就宕开诗笔,以萧萧送雁群一句写耳所闻的风来萧萧之声和目所见的随风而来的雁群。这样,就化无形之风为可闻可见的景象,从而把不知何处至的秋风绘声绘影地写入诗篇。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看,可能脱胎于屈原《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和汉武帝《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而可以与这两句诗合参的有韦应物的《闻雁》诗: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但韦诗是以我感物,以情会景,先写归思,后写闻雁。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指出,这样写,其情自深,如果倒转说,就成了一般人都写得出的普通作品了。但是,诗无定法,不能执一而论。这首《秋风引》前两句所写的秋风始至、鸿雁南来,正是韦诗后两句的内容,恰恰是把韦诗倒转过来说的。它是远处落想,空际运笔,从闻雁思归之人的对面写起,就秋风送雁构思造境。至于韦诗前两句的内容,是留到篇末再写的。诗的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笔触从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树,再集中到独在异乡、归思方悠哉的楚客,由远而近,步步换景。朝来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风至,又承接次句的萧萧声,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发问。它说明秋风的来去虽然无处可寻,却又附着它物而随处存在,此刻风动庭树,木叶萧萧,则无形的秋风分明已经近在庭院、来到耳边了。

诗写到这里,写足了作为诗题的秋风,而篇幅已经用去了四分之三,可是,诗中之人还没有露面,景中之情还没有点出。直到最后一句才画龙点睛,说秋风已为孤客所闻。这里,如果联系作者的另一首《始闻秋风》诗,其中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两句,倒可以作闻的补充说明。当然,作为孤客,他不仅会因颜状改变而为岁月流逝兴悲,其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这首诗主要要表达的,其实正是这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但妙在不从正面着笔,始终只就秋风做文章,在篇末虽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写到他闻秋风而止。至于他的旅情归思是以最先两字来暗示的。如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所说,为孤客传神的正在这两个字,使无限情怀,溢于言表。照说,秋风吹到庭树,每个人都可以同时听到,不应当有先后之分。而惟独孤客最先听到,可以想见,他对时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解释说:孤客之心,未摇落而先秋,所以闻之最早。这就是对最先闻的解释。钟惺在《唐诗归》中还指出:不曰不堪闻,而曰最先闻,语意便深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若说不堪闻,便浅。这些评语都称赞这一结句曲折见意,含蓄不尽,为读者留有可寻味的深度。不过,前面说过,诗无定法,这一结句固然以曲说而妙,但也有直说而妙的。苏颋有首《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这里,从全诗看来,却必须说不可闻,才与它的苍凉慷慨的意境、高亢劲健的风格相融浃。两个结句,内容相似,一用曲笔,一用直笔,却各尽其妙。对照之下,可悟诗法。

这首诗表面写秋风,实际却是在感叹自己的际遇,抒发了诗人孤独、思乡的感情。

刘禹锡 始闻秋风


《始闻秋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1、君:即秋风对作者的称谓。
2、玄蝉:即秋蝉,黑褐色。我:秋风自称。
3、五夜: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此指五更。飕飗(sōuli):风声。
4、颜状:容貌。
5、拳毛:攀曲的马毛。
6、雕:猛禽。眄(min):斜视,一作盼。
7、肃清:形容秋气清爽明净。
8、扶病:带病。

翻译:

去年看菊花我和您告别,
今年听到蝉叫我又返回。
五更的风声飕飗枕上觉,
一年的颜状变化镜中来。
战马思念边草拳毛抖动,
大雕顾盼青云睡眼睁开。
秋高气爽正好极目远望,
我为您抱着病登上高台。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悲秋之作,这是一首高亢的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和艺术创新的精神。

首联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就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一个有知有情的形象──我,即诗题中的秋风,亦即秋的象征。当她重返人间,就去寻找久别的君──也就是诗人。她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诗人分别,而此刻一听到秋蝉的鸣叫,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在这里诗人采取拟人手法,从对方着墨,生动地创造了一个奇妙的而又情韵浓郁的意境。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

颔联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是诗人从自己的角度来写。诗人说: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你回来了,一年不见,你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这前一句是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上两句连读,仿佛是一段话别情的对话。

读到这里,颇有点儿秋风依旧人非旧的味道,然而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用力一转,精神顿作。到了尾联,由于有颈联马思边草、雕眄青云为比兴,这里的迎秋风上高台,翘首四望的形象的寓意也就自在不言之中了。为君二字照应开头,脉络清晰,结构完整。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写出一年颜状衰变的原因。但是,尽管如此,豪情不减,犹上高台,这就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可见前言一年颜状镜中来,是欲扬先抑,是为了衬托出颜状虽衰,心如砥石的精神。

作者刘禹锡晚年写的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跌宕雄健的风格和积极健康的美学趣味,正是诗人那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倔强进取精神和品格的艺术写照。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说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是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阳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J458.com小编推出了专题秋风引古诗,请您欣赏。

  • 秋风引的诗意

    秋风引的诗意 《秋风引》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注释: 1、至:到。 2、萧萧: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3、雁群:大雁的群体。 4、孤...

  • 刘禹锡 始闻秋风

    《始闻秋风》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 1、君:...

  • 刘禹锡名言

    刘禹锡名言 1、人烟寒桔柚,秋色老梧桐刘禹锡 2、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动京城刘禹锡 3、城中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地限时刘禹锡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 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 6、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刘禹锡 7、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

  • 刘禹锡的古诗

    刘禹锡的古诗 1、《秋风引》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2、《堤上行》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3、《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

  • 望洞庭刘禹锡

    《望洞庭》 作者: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

  • 刘禹锡名言名句

    刘禹锡名言名句 1、兵符相印无心恋,洛水嵩云姿意看。 2、苟有所见,虽布衣之贱,远守之微,亦可施用。 3、马思边草拳一毛一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4、尽诚可以绝嫌猜,徇公可以弭谗诉。 5、天与人交相胜。 6、兰在幽林亦自芳。 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8、以目而视,得形之粗者也;以智而视,

  • 飞龙引

    李白飞龙引 黄帝铸鼎于荆山,炼丹砂。丹砂成黄金, 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宫中彩女颜如花。 飘然挥手凌紫霞,从风纵体登鸾车。登鸾车,侍轩辕, 遨游青天中,其乐不可言。 鼎湖流水清且闲,轩辕去...

  • 浪淘沙刘禹锡

    《浪淘沙》 作者:刘禹锡 原文: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