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分享不同语录文案可以表达不一样心情,句子不单单这是文字,更是人们的内心状态,你喜欢分享哪些短句呢?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老年人修身养性:老来“四老”不可缺,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来“四老”不可缺

【话说老友】

每个上了年纪的人,大概都会或多或少地有几个老友。所谓老友,其含义大致可分两种:一是多年的朋友,如年轻时的同学、同事、战友,有的甚至是少小时的光腚朋友:二是交往时间虽不太长,但年龄相近,都已老大。不管分属哪一种,只要相识,彼此谈得来,在言行上有一定的默契,就是善缘。

朋友没有血缘关系,不一定亲密无间,不一定完全志同道合,否则,往往会超越朋友的界限。也就是说,朋友之间有距离、有差异是正常的,不必为之惊诧。

老人之间的友谊,多是简单的、纯净的,只是心灵与精神上的联系,其中较少利害关系,较少欲望纠缠。这样的朋友之交,其结构多是松散的、随意的,但也是令人开心愉悦的,容易保鲜,不至于变质变味。如果一旦与金钱利害纠缠在一起,就会容易伤己及人,因为利字的禾旁是把刀,象征的不只是收获,也能伤人。

美籍黎巴嫩诗人、作家纪伯伦在其《论友谊》一书中说:你和朋友分手时,不要悲伤,因为你最爱的那些美质,他离开你时,你也会觉得更明显,就好像爬山的人在平地上遥望高山,那山显得更清晰。是的,朋友之间有亲有疏,有聚有离,不必朝朝暮暮,也不可能永远在一起。分手时,能在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象,有点可供回味的甜蜜,就算美哉足矣。

【老来四老不可缺】

著名相声演员马季早年说过一个段子,名之日《四老》。

说的是老人离不开四老,即老窝、老本、老伴、老友。后来我从一本外国散文选集中得知,马季说的四老,原来出自美国富兰克林之手。富兰克林可以说是美国的孔圣人,大名鼎鼎,妇孺皆知。他既是著名的作家、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又是资深的外交家,历任英、法等国大使。他在自己的文章中说:当年活跃在人生舞台上的时候,可以说朋友遍天下,整天门前是车水马龙,高朋满座。可到了晚年,当自己身体不便,动弹不得,卧床不起的时候,方才感到自己的家那个不大的老窝的可贵。人老了,不能没有老窝,没有老窝是可怜的。老本即养老送终的资本,老年人虽说不需要太多的钱,但没有也不行,起码要能满足生活医疗等基本需求。年轻时夫妻各忙自己的事业,整天你东我西并不在意;可老来就不一样了,谁能与你日夜厮守?谁能天天为你端水递饭?谁能给你擦擦洗洗?也许别人能给你一定的帮助,但天长日久,最可靠的是老伴,老伴是无人可取代的。老友不在多,贵在知己;无须朝朝暮暮,过段时间能聚到一起说说心里话,哪怕在电话里聊聊,心里也会感到温暖。富兰克林晚年还养了一只狗,熟人不见了,朋友远离了,昔日的车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豪华的客厅挂满了蛛丝灰尘。但不管多么凄凉和冷落,那只老狗却依然不离不弃,时常偎依在他的床前或身旁。所以富兰克林老来方有五老之感叹,而马季只说了其中的四老。不管五老还是四老,对老年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必要的压舱石】

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将文史哲之类的学识比作是人类文明的压舱石。这话很形象,很贴切,文史哲对人们的文明思想和行为的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被金钱撞昏了头脑,被物欲的狂潮冲击得晕头转向,即使一些满脸皱纹、白发苍苍的人也未能幸免。在这种浮躁的社会转型时期,能够沉下心读点书,学会静静地思考,不去随波逐流,无疑就需要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这块压舱石。

如何去找压舱石?读书就是一个最好的办法,也是最好的去处。老年人生活经历相对丰富,对传统也都或多或少地怀有敬意,不管你是否已被时尚和潮流所左右,心智却不可不充实,不可不提高,精神的提升是无止境的。所以,陈平原教授在《坚守自己的阅读立场》一文中说:基于自己的立场,自觉地关闭某些频道,回绝某种信息,遗忘某些知识,抗拒某些潮流,这才可能活出精彩的人生来。

书如何读?宋代思想家、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同时他还授之以具体的方法: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一向喜欢读书的人无须传授,疏于读书的人不妨试行。只要你能养成沉潜把玩含英咀华的良好习惯,你的精神生活定会大有增益,心地也会纯净平稳。

【关于福文化】

福,不仅是一个吉祥的字眼,而且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福文化源远流长,是在中国大地上土生土长的一种民俗文化。它涵盖面很广,伴随着中国几千年文明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早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所谓福,过去指的是福气福泽福运,而现在人们对福的理解是幸福。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老百姓始终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期盼福气和幸福的到来。

福是福、禄、寿、喜、财、吉六大祥瑞之首,是祈福、纳福、祝福、惜福等多种现象的概括和代表。福在我国文化中的含义不是对物质的满足,而是指精神上的富足。

福字是我国最为古老的单字之一。早在殷商时的甲骨文中,它是象形字,其构成是以拟型为字体的基本结构,并有多种写法。到了金文,便成了形声字,以示为形,以畐为声;示是桌面上摆上贡品举行祈祷的意思,畐表示器皿里的东西是满的意思;合起来就是盛满贡品祭祀神灵或祖先,祈祷能得到庇佑,能得到幸福。

在《尚书洪范》篇中,有五福之说,其内容是:一日寿,二日富,三日康宁,四日修美德,五日考终命。寿是指生命不夭折而且福寿绵长;富是指金钱财富充足,而且地位显尊;康宁是指身体健康而且心灵安宁;美德是指天性仁善而且宽容忠厚;终命是指能预先知道自己的死期。故后世便有了五福临门福星高照的成语。

【三】

《庄子》一书中对福字有平则福的诠释,这很符合民意。所以,后来便逐渐衍生出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和善是福等,都是对于福的理解和期盼。

据《梁梦录》一书记载:早在南北朝时,就有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的习俗。其中迎春牌儿,就是在红纸上写上福字,在门上、楼上以及各种器具上都要贴上福字,以示吉庆祥和。

在民间,也有将福字拆开来加以理解的说法。福字左边表示祈祷,右边是一口田的叠加,有丁田就有饭吃,能吃上饭就是福气。可见这是小农经济思想的反映。

【四】

刘熙在《释名》一书中对福的解释是,福就是富,福字能阻挡和驱赶穷神,新春佳节贴福字,就是保富驱穷,就是贴护家符。

相传姜太公的老婆嫌贫爱富,在姜太公穷苦潦倒时,她离家出走了。后来,姜太公发迹,执掌了封神大权,她又回到了姜太公身边,纠缠姜太公封她为神。姜太公推托不过,便封她为穷神。并限制她不能靠近富人,不能到贴有福字的人家去串门。百姓得知后,无不在门、墙等地方广贴福字。老百姓不仅追求福、享受福,同时也意识到,福的基础是田,有了田方有五谷和其他农作物的丰收。

【五】

《韩非子》一书中有全寿富贵谓之福之说。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则说:福,备也。备者,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者谓之备。意思是说,老幼齐全,物质完备,诸事通达顺利,就是福。

其实福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字,其含义是多元的、模糊的,是随着历史、环境和人们各自的身份、处境不同而不同。在一千个人的眼里,就有一千个关于福的标准和尺度。

为官的说:清正廉洁是福。葛洪在《抱朴子》一书里就是这么说的:清者,福之所乘也。当然,也有的官认为升迁是福,也有的认为捞钱是福。商人认为发财是福,农民认为丰牧是福对于千千万万的老年人来说,再没有比健康就是福更为确切的了。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延伸阅读

老年人修身养性:莫求全


老年人修身养性:莫求全

【莫求全】

曾国藩有言,叫作一念求全,万绪纷起。无独有偶,佛家也有一念三千之说。这话不管哪是源,哪是流,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针对某一事情想得太多,一个求全的念头、追求完美的想法出现,就会有无数的思绪涌出,杂乱无章的意念在头脑中翻腾,弄得你日夜不宁,寝食不安,辗转反侧,那将是何等的痛苦啊!再说,你想来想去会有什么结果呢?到头来往往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于事无补,白白地苦了自己。

这就是说,不管什么事,都不可求全,不能过分追求完美;过分了,就是一种病;不仅折磨自己,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老年人做事,更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做得了就做,做不了就不做。对于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千万不可强求。对那些可望而不可即、根本办不到的事,就别再枉费心思了。

【老境可品】

有些老人常常生活在感叹之中,把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人老珠黄不值钱等悲凉的句子整天挂在嘴上,我看大可不必。老境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一个阶段。

人生进入花甲之年谓之小寿,古稀之年谓之中寿,耄耋之年谓之上寿,九十岁之后方称高寿,寿登百岁谓之人瑞。六十岁迈人寿域之后,可谓是人生的第二青春,此时体力、精力均可,余勇余热尚可发挥。只要你定位准确,摆平心态,认真对待时日,完全可以活出一些极好的味道。

现在凡已进入寿域的人,大都经历过政治运动,亲历过改革开放,赡养过长辈,抚育过儿女。现在头发花白了,牙齿松动了,忙忙碌碌几十年,好不容易走到今天,这本身就很值得品。

不管过去你曾经是党政吏员、单位职工、贩夫走卒,还是粮农园丁,现在都一样了,都是进人寿域的老人。平民哲学是务实的哲学,过去的一切只能让它过去。少年时的憧憬,青年时的浪漫,壮年时的辉煌,都已成为无可奈何的追忆,不可复制。对生命向未来的延伸,应当有希望、有信心。态度应当是积极的,步履应当是坚实的,在做法上应当坚持到哪山砍哪柴,过哪河脱哪鞋。一切超前的担心和忧虑都是多余的、不必要的。唯一可做的就是珍惜今天。

老境可品贵在随意、随缘、随适、随趣,有什么品什么,不必刻意追求和计较。春花、秋月、夏雨、冬雪,窗外的花木,树上的小鸟,过去不曾注意过的鸡零狗碎,均可从中体悟出与从前大不相同的味道。珍惜当下,珍惜每一分钟,即可品出夕阳无限好的真谛。

【我是谁】

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大都会有自己的生活圈子。能力强、熟人多、活动范围广的人,生活圈子就大一些;反之,就小一些。圈子大的人能认识成百上千的人,圈子小的人也能认识几十个人,起码也会有十几个人。对人的认识深浅也大不相同:有的知根知底,无话不说,够得上朋友;有的能知其性格脾气、志向爱好;有的仅了解其姓名、职业、何许人氏;有的只是面熟,其他一概不甚了了。

旧时有副对联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清高之人对自己的要求和标榜,可能够恪守、做得到的并不多。就常人来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说人,都说些什么呢?其内容可以说毫无界限,五花八门:或褒扬赞许,或贬斥批判;或怜悯同情,或讽刺嘲笑事无巨细,情无隐显,均可加以议论和品评。对别人的认识和关注,真似乎到了无微不至的程度。

议论人,品评人,并将其当作话资,通常只是顺便闲聊而已,可有可无,无关宏旨,而对于自己的认识和定位却会关系到你的生活态度和方式。因此,认识别人不如认识自己重要,有必要经常问问自己,究竟我是谁?我是怎样一个人?我是一个有能力有用的人,还是一个无能无用的人?自己认清了自己,方能懂得应以什么样的态度为人处世。

一个老年人,只有对自己认识清楚了,定位准确了,其生活态度和方式方能端正恰当,言行举止方能得体适度。不然,就会失去自我。

【莫以自我为中心】

老人阅历深,见识广,生活经验丰富,这无疑是强项,难能可贵,但同时也应警惕固执和自以为是。

有这样一位老太太,她长期以来一直说儿媳妇太懒,干活粗糙马虎,连衣服都洗不干净。有一天,她坐在屋里指指点点地说:你看,挂在外面衣架上的衣服,总是花花搭搭,一片一片的污垢都没有洗掉,就那样晾了出去,这成什么样子!

儿媳妇啥也没说,用抹布将老太太眼前的玻璃窗子擦干净,然后再让她看外面的衣服。老太太很尴尬,无言以对,只好点头认错。

有些老人,经常会有一些抱怨和指责,且有不少是无根据的、自以为是的指责。如果一个人总以为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自己的选择是最恰当的,自己的所作所为毫无瑕疵,时间长了,就会形成顽而不化的痼疾。一旦有了这种痼疾,凡事就会以自己为中心,听不得半点不同意见,变成一位固执的老人。这样,与别人的关系就会紧张,使自己活得很累、很苦。

俗话说:千人千思想,万人万模样。人与人之间的想法有差异,甚至完全相反,这是正常的、经常的,究竟孰对孰错,可以商榷,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任何人都不可过于自信或盲目自信。同时,还要不断地检点自己的言行,洗涤自己的心灵,克服自己认识上的盲区,尽量少犯或不犯上述老太太的那种错误。

【生命清单】

美国大卫伊格曼在《生命的清单》一书中,罗列了一个人一生所必须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假若是一个已经80岁的老人,那么他一生要紧闭双眼沉睡37年,要花3年的时间吞咽食物,7个月的时间上厕所,15个月的时间用来寻找丢掉的物品,2天的时间用来系鞋带,5天的时间用来整理衣服上的纽扣和拉链一个老年人的生命清单又是什么呢?60岁进入老年,假若活到90岁,那些必须经历可以不计,我们想要知道的是那些有意义的经历。那么什么是有意义的经历呢?我想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交友聊天、与家人交谈、外出旅游等,均可算是一些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在自己的30年中,如若前五项每天各拿出一个小时,就是每项要花去450天的时间。外出旅游假设每年一次,一次15天,那么30年就是450天。以上六项之和为2730天,约7.6年。

三十年的健康生命除掉7.6年有意义的经历,其余22.4年,大约就是伊格曼所说的必须经历了。当然,如果条件允许,有意义的经历可以更多些、更长些,使自己的老年人生更精彩。

【生活也要留白】

在绘画技巧中,十分讲究留白。画纸不管大小,所画的东西布局一定要合理,上至何方,下至何处,左右如何安排,均须了然于胸,才能给人以美感。这美感来自哪里?除了构图精确、笔法协调而有力之外,在纸上要留出一定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其结构布局就没有魅力。

老年人的生活安排同样如此:不论你事务多少,也不论你多么繁忙或清闲,在时间安排上必须学会留白。也就是说,在你的劳动、健身、娱乐、读书看报与饮食起居等诸多事项中,即使再忙、再紧张,也应预留出充足的时间,以供适当的休息、静坐沉思、喝茶聊天或欣赏自然景色,使自己的生活有张有弛,更有节奏,更有韵味。

历史和现实中均有许多名人大家,他们虽然日理万机,工作忙得很,但非常注意生活过程中的留白,亦即生活的节奏和多样化。唐代诗人李贺一生为官,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优秀诗篇,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是一个老顽童。据史书记载,他即使政务繁多,应酬再多,也要拿出一定的时间或静坐,或郊游,或到大街小巷的书肆去走一走。

鲁迅是一位十分严谨而又多产的大文豪,但他从不终日伏案,总是拿出一定的时间在室内或院落中来回踱步。据许广平回忆说:他有时独自一人半躺半坐在藤椅上,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吸烟喝茶,旁边的烟蒂竟堆成了小山。这是多么大的定力啊!当今许多知名的企业家、大明星,如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福耀玻璃集团董事长曹德旺等,需要他们处理的事情不可谓不多,活动日程不能说不紧,但他们从不忘记与家人团聚,与亲朋交谈。

生活过程中的留白形式可以因人而异,但空白清闲、清静是不可没有的。

【难得开心】

清代有个叫石天基的养生学家,他认为开心快乐是一个人健康长寿的基石,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最可贵的因素。为此,他提出了八乐,这就是:静坐之乐,读书之乐,赏花之乐,玩月之乐,观画之乐,听鸟鸣之乐,狂歌之乐,高卧之乐。

一个人能否生活得快乐开心,不在于贫与富,不在于有没有钱。有些腰缠万贯、富可敌国的人,生活得很苦很累;而一些贫苦潦倒或不甚富裕的人,却生活得轻松愉快。此类事例不论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历史上,均不乏其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就堪称是一个穷开心的典范。

杜甫在三十几岁的时候,因其父亲去世而失去了经济来源,又因为性情耿直而长期得不到官职,从此生活变得十分困难。为了糊口,他不得不到终南山挖草药,拿到市场上摆摊出售。有时去排队领取政府发放给灾民的救济粮,甚至在权贵们的残杯冷炙中讨生活: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尽管如此,贫困并没有击倒诗人。在这个阶段,他依然写出了《望岳》《饮中八仙歌》等著名的诗篇。

同时,他也没有忘了在生活中寻乐子、找开心,拿些笑料来让自己笑一笑。他时常用打油诗的形式来歌咏自己的穷日子,如:鸡鸣风雨交,久旱云亦好。杖藜人春泥,无食起我早。

没有饭吃自然睡不成懒觉,于是就养成了早起的好习惯;虽说肚子干瘪,诗兴却不减。再如:侧闻夜来盗,幸喜囊中净。

夜间听着家里进来了贼,不仅不惧不怒,反而庆幸自己囊中空空,让小偷白忙活了一通。这也真够得上是穷欢喜。他还有这样的诗句:囊空恐羞涩,留得一枚钱。说钱袋子里的钱即将告罄,留下一个铜子押身,自己不以为穷苦难堪,并将此情景照样融入诗句当中。无怪乎清代文人杨伦评论说,杜甫写穷况,妙在诙谐幽默,在穷苦潦倒的时候尚能诙谐幽默起来,的确难得!

正因为杜甫有博大的胸怀,有乐观精神的支撑,能在贫困中找到一些好处,方能在风雨飘摇中活到八十多岁的高寿,度过了快乐而又多彩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计的不朽诗篇。如今,我们的生活条件不知比老杜所处的时代优越了多少倍,不仅衣食无虞,而且开心的空间相当广阔,还有什么理由不高兴、不开心呢!

老年人修身养性:可怕与不可怕


老年人修身养性:可怕与不可怕

【可怕与不可怕】

台湾高僧星云大师说:世间有一些可怕的事,只要你鼓起勇气、信心,就不觉得可怕。但有些难以克服的事,还是令人害怕的。他举例说:穷不怕,怕债;病不怕,怕疼;鬼不怕,怕人。

这和尚说得好,有道理。但针对老年人的现实情况而言,我以为他说得还不够。所以,我想闲做狗尾续貂如下:一是不怕没得吃,就怕吃得太多太好。许许多多的老年人,尤其是一些城市里的老年人,吃饭早已不是问题;而严重的问题反而是吃得过于精细,肉鱼蛋奶等动物性食品摄人量相对偏多,从而造成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症,慢性病大增,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因此,医生、养生学家反复告诫人们:饮食结构要合理,不要吃得太多太好。但真要做到饮食科学合理,尚须各位老人自我控制。

二是不怕忙,就怕忙得不是地方。老年人适当忙一点不是坏事,在忙的过程中既能活动筋骨,又能充实生活内容,同时还能忙出或大或小的成果,增加快乐感。关键在于忙什么。有才的写写画画,有科技特长的搞点小发明、小创造,有兴趣的种种养养,喜欢文艺的跳跳唱唱,均不失为既有益于社会又有益于自己,是可贵的忙。但也有七老八十的人还在拼命地捞好处,四处奔波,多方打听,总想从中赚一点好处;还有的忙于求神拜佛,焚香烧纸,以求得到神灵的保佑;即所谓忙的不是地方。

三是死不怕,就怕死得不利索。死是不可避免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谁都躲不过这一关。既然如此,那还怕什么呢!但可怕的是死得过程太长,死得不利索长期处在半死不活、生不如死的受罪状态。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正在做健身活动的老者时间道:中华民族要复兴,这是国家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除此之外还有自己的梦吗?老者不假思索地说:有,我的梦就是慢慢地老,好好地活,快快地死。这话听来近似玩笑,但这确是许多老人的期盼和追求,很经典。

这位老人的梦想能实现吗?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只要你能改掉那些不良习惯,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乐观愉悦的心情,不敢说能百分百地长寿,但起码有益于健康,能提高生活质量。

管好己的;不论处在什么环境,什么家庭,只要你活着,总会有大大小小的事情缠身。不论事情多么纷纭、多么杂乱,归结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自己的事。如吃什么,穿什么,买什么,有没有病,用不用药,是外出还是在家等等,这些事都是自己说了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安排。二是别人的事。如张三脾气古怪,李四生活习惯不好,王五过于自私凡是人家做主、人家掌控的事,别说与你无关,即使涉及你,那也属于别人的事。三是老天爷的事。诸如天会不会刮风,能不能下雨,什么时候发生地震,震级有多大等,这些人说了不算的事情,都属于老天爷管辖的范畴。

在这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面前,有些老者困惑了、气愤了、烦恼了、郁闷了实际上这多是自找的、多余的,种了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多管了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爷的事,唯独忘了自己的事。这无疑是本末倒置,不应该的。

正确的做法应当拨乱反正,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事,少管别人的事;至于老天爷的事,就由老天管好了。这样,你的生活就会简单许多、轻松许多。

【得理也要饶人】

孔子有句名言:以德报德,以直报怨。别人以德对待你,给你以恩惠,你必须用德给以回报,有的甚至要加倍地回报,这就叫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或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有人向你施怨,对你无礼或动粗呢?常人的方式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孔子的主张是要以直报怨。直就是直截了当地告诉对方:你这种无礼和动粗是不行的。向他晓之以理,使他觉悟,而不是以怨报怨。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忠恕,老百姓所说的得理也要饶人。

耶稣提倡博爱,反对复仇,他主张有人打你的右脸,你就把左脸也送上去,要爱你们的敌人。在我们看来,这简直是不可理解的,纯属奴隶哲学。但在上帝的立场上,好人坏人都是他的子民,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不要仇仇相生,冤冤相报。如果他骂你、你也骂他,他打你、你也打他,那就会仇上加仇,仇恨越来越深,以至仇恨逐步升级,造成两败俱伤。也许这是以一种比喻的方式,规劝人们不要针锋相对,不要斤斤计较,摆脱人的狭隘性。

以怨报怨得理不饶人,体现的是人的一种局限性。

在人与人之间,种族与种族之间,国与国之间,时常因为利益纷争、观念差异和隔膜、误会等,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优恨,妨碍了正常交往,甚至大动干戈,造成社会动乱和人员伤亡,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所以古之圣人、今之智者,提出了许多高屋建瓴的主张,以期消除人们的局限和狭隘,达到社会的平安和和谐。

人,应当理性向善,见贤思齐,大力弘扬爱的精神。即使遇到他人的伤害,有冤情,占着理,也要谅解、大度、宽容,给对方以机会和台阶。这样的话,问题大都会得到缓解或解决,甚至会化干戈为玉帛,使悲剧演化成喜剧。

【关于舍得的情怀】

舍得一词,最早见于《易经》,讲的就是一种博大无私的胸怀。在佛学的教义中,也有这一向善、施善的内容,出家人必须舍得。中国台湾的星云大师曾推出人生经营课,其中心意思也是舍得。

舍得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大方,更不是计较,而是一种超越世俗思想和行为的境界,是人生智慧和态度的集中体现。人生处世几十年,以何种情怀待人,以何种方式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无不涉及舍与得。合理地处理舍与得,既是人生哲学,又是人生艺术,足以显示出人品人性的高下。禅书上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位禅师对兰花喜爱有加,亲手培植了数盆,视为至宝。有一天他要远足,临行前交代一个弟子为他看护。在这期间,弟子在为花浇小时,不慎将花架碰倒,把所有的花盆都摔碎了,心里十分恐慌,惴惴不安地等待着师父的惩罚。出乎意料的是,禅师回来后不仅没有责怪他,反而对他说:我种兰花是一种爱好,不是为了烦恼。禅师就是禅师,他能如此看得开,如此对待别人的过错,对心爱之物遭到破坏有如此的态度,的确够得上是智者。

兰花的存在也好,失去也好,都影响不了禅师的心情。得也好,失也罢,都是人生难免的。舍与得是相辅相成的,无时不存,无处不在,几乎囊括了万事万物运行的所有机理。如若你对这一机理参得透、悟得深,对形形色色的问题都能处理得恰如其分,就等于把握住了人生的钥匙。其实,整个人生过程,也不过就是一得一舍的重复。

【学会失去】

在我的人生记忆里,大约在45岁以后,生活就逼迫自己不得不交出了一些心爱的东西。开始是脱发,不到50岁就成了半秃,而且头发变白;继而是视力下降,牙齿脱落;60岁离开了工作岗位,相继失去了至亲至爱的父兄和无话不说的朋友悲乎哉!直至失去健康。当然,将来还有最后的气息。

这些失去多是被动的,不情愿的。它不仅使我从中明白了许多,学会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它使我懂得了一个简单的道理:被动地失去不如主动地失去,无可奈何地失去不如豁达地失去。这里的主动与豁达不是要自残、自我戕害;而是要直面,要理智地应对。既然失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悲伤是毫无意义的;面对未来的失去,要学会超脱,学会觉悟,站在更高的境界去应对。

要知道,一个理智的老人,不应苦苦挽留夕阳的沉没,不应增加心灵的负荷,不能积累无谓的怨怼和仇恨;要释然,要大度,要有爱心。只有这样,未来的人生才能不灰暗,有光彩。

【学会低调】

对人的分类,以不同的标准便有不同的分法。如以好坏为标准,可将人分成好人和坏人;以智力作判断,可把人分为聪明和愚钝;从灵性着眼,可将人分为灵巧和笨拙;拿性格来说,有外向内向、高调低调之别不管哪种分法,其分界均不十分清晰,只是大致的、相对的。有的分法可以看出明显的优劣,有些分法很难分出伯仲,如性格的高调与低调,就不好说孰是孰非、谁好谁坏,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而已。

高调的人一举一动喜欢被人关注,一言一语喜欢被谈论;而低调的人却恰恰相反,他们不喜欢张扬,不喜欢追逐。高调的人愿意站在人生的制高点上,愿意时尚和风光;低调的人则似乎更愿意处在社会的边缘,愿意享受清净和安稳,细细咀嚼自己的日子。高调的人商业化气息浓厚,获得名利的可能性多一些;低调的人则注重自己的性情和心灵,内涵可能多一些。

高调的人是为了挺进别人的生活圈子,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低调的人则善于坚守,为的是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乐园里人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着。我也许没有资格做一个低调的人,但我喜欢低调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因为这样宁静踏实、深邃隽永,更适合老人。

【不能攀比】

攀是向上爬的意思,比就是对比、比较。

有的老人喜欢攀比,比收入多少,比房子大小,比家庭摆设,比儿女的工作比来比去,结果比出了哀叹,比出了牢骚,比出了不尽的烦恼和悲伤。为什么?问题就出在一个攀字上。词典上对这个字眼的解释是:抓住某种东西往上爬谓之攀。对攀比的解释是: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常言说得好: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两眼向上,老是仰着脸向上看,肯定就会把自己比矮了、比苦了!

比的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比的方向上。就普通百姓而言,一是不能与富豪显贵比。本来你的小日子过得蛮好的,吃的不精但能果腹,房子不大但能住得下,钞票不多基本够花的,器具虽不时髦但用起来很顺手,舒舒坦坦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堂堂正正,人我互尊,这不就很好么!何必垂涎人家的豪宅花园、名车游艇!何必羡慕别人的花天酒地、一掷千金!再就是不能与成功人士和社会名流比。偌大的世界,升官发财者有之,成名成家者有之,学富五车者有之,才高八斗者有之,但那毕竟是少数,非常人所能比得了的。

应当懂得一个道理,不与富人比,自己不穷;不与贵族比,自己不贱;不与能人比,自己没有失败;不与幸运者比,自己的命运不错如果你非要比不可的话,那就要调整方向:不要向上攀,而是降台阶,多想想基层,多看看不如自己的人群。这样,你就不会自卑自弃,不会感到沮丧,还能增加自己的感恩之情,提高自己的幸福指数。

【冷处理】

古人说得好:言宜慢,心宜善。慢则稳妥平和,善则厚重持久。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尤其对某些说不准、拿不准的问题,适当控制节奏,推迟一下做出判断,等一等、冷处理,常常能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失误和损失,收到良好的效果。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父亲深知自己的儿子急脾气,临死前郑重地告诉儿子说:我没有多少财产留给你,有句话你要谨记:在你生气、焦躁不安的时候,不要急于说什么、做什么,要学会等一等,冷处理,等一阵子再说再做也不晚。记住,什么时候也不要忘了。在日后的为人处世中,儿子完全照着父亲的遗言做了,这使他受益极大,成就了不少大事。

是的,等一等冷处理,是成熟的表现,是待人处世的重要缓冲。有的时候或在某些事上,由于反应过速,出手太快,口无遮拦,结果弄得局面不可收拾,让人懊悔不已。等一等、冷一冷,头脑就会相对清醒,情绪就会缓和些,怒气就会消失些,理智智慧就会得到凝聚。这时,好的想法,好的做法,好的答案,自然就会呼之欲出。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学会精神享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就是高洁精神的可贵。不追名逐利,把金钱物质看得淡一些,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领略人生的真谛。能够守住心中的宁静,让心境平静如水,自然就能有豁达的胸襟,也不会被眼前的区区小利遮蔽了视野。倘能修炼到明志致远了,大抵就算升华到了物我两忘的空灵境界了。当然,这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

退一步,再看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辞去官职,归隐田园,虽然失去了荣华富贵,过着箪瓢屡空的清贫日子,但他的心再也不用被束缚在那错综复杂的人事纠葛之中,回归到了平静与自由中。能在山野放歌,在园林小憩,在茅舍中独斟,在悠闲中寻乐,这是何等的精神享受,何等清纯的人生啊!

精神享受无须多高的代价和成本,只要愿意宁静,守住宁静,让自己的心灵洁净一些,就可以获得长久而又真正的快乐。

或许有人说,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早已变成了一个物欲横流、充满诱惑的商品社会。人们聚在一起,不是谈论钱多钱少,就是议论房子、车子,心灵怎么能得到宁静呢,哪里还谈得上精神享受呢!诚然如此,但那毕竟是年轻人的事。对七老八十的人来说,还有什么能诱惑得了呢!

即使达不到诸葛亮、陶渊明所说的那种境界,抽点时间读读书,与睿智之人静静地交流一番,用他们的思想光芒照耀一下心田,同样可以获得极大的精神享受。到远处名胜去旅游,到近处山林散散步,将自己融人大自然之中,不同样是很好的精神享受吗?

春有百花夏有雨,秋有明月冬有雪。精神盛宴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在于能不能自己解放自己,让自己的心纯净明彻起来。

【放的智慧】

国家致力于改革开放,领导号召人们解放思想,教练让运动员放下包袱放,这个放字的确很重要。有些放对老年人似乎关系不大了,但有些放恰恰就是老年人的事。

一、放开胸怀。人老了,社会的事、单位的事乃至家庭的事,都无须自己事必躬亲,既不必要为名利而争吵,也不用为日常琐事而絮叨,如果还不能放开胸怀,更待何时?

放开胸怀,就是不要对一些小事牵肠挂肚,不要过分操心费力,不要总以为离开自己就不行了。你放开了、放下了,太阳照样是从东边出来西边落。

、放下架子。某些大大小小的领导者,本来似乎是在人生的制高点上,待人接物居高临下习惯了,退休后感到自己变矮了、失落了,觉得很不适应。

你真懂得也好,假懂得也好,反正登山不能老在山的峰顶上,人生不可能永远如日中天;退休了,无职无权了,世态炎的高潮已过去,凉的一面显现出来了,这是正常现象,是规律。得意淡然,失意泰然,在台上能叱咤风云,下台后能欣赏春花秋月,拿得起放得下,才是应有的人生。

三、放弃名利。人生天地间,往往不是为名所累,就是为利所牵,大都如此,能外之者少之又少。郑板桥在一首《竹枝词》中说: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

人老了,完全可以放弃那些牵累,放弃那些愁。再说,即使执念,不想放弃,又竟如何?大概也只能是一场南柯。

四、放开手脚。人到晚年,想吃点什么,玩点什么,只要条件允许,就不必优柔寡断,就不要刻意难为自己。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该出手时就出手,悔之晚矣多可惜!

放开手脚的另一层含义是,务实做事,加强运动。多动手,多走走,适当锻炼,健身怡情,于人于己都有好处,何乐而不为?

在老年人生活中,还有许多需要放的东西,如放松情绪,放宽视野,放飞思想,放下顾虑放松了就能心情愉悦,放宽了就能处事豁达,放飞了就能心旷神怡,放下了就能使生活潇洒起来。

【需求小议】

凡是活着的人,无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需求。需求的内容和层次自然是不一样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本主义理论学创始人马斯洛,对人的需求有一套完备的理论和阐述。他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生理需求;二是安全需求;三是爱与归属的需求;四是尊重需求;五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就我国的一些老年人来说,当下最基本、最迫切的需求是前两条。当然,并不是说其他的需求就是多余的。

生理需求是指食物、住房、空气、阳光、水等须臾不可少的东西。在这方面,除极个别的人以外,大部分老人是能够得到满足的。安全需求包括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威胁和疾病的折磨等。这一条,大部分内容可以得到保障,只是在求医问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说白了,就是钱太少,缺乏经济支撑。

基本需求获得满足后,就会有另外的需求冒出来。如友谊、爱情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和尊重等,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需求了。

人的需求是无止境的。对一个普通老人来说,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应当知足。俗话说得好,吃饭穿衣量家当,不顾客观条件,不着边际的非分之想,必须加以力避和克服。如果苛求、抱怨,那就是自寻烦恼。

【强不可恃】

在我们单位的二百多名退休人员中,有名的两个壮汉,年龄刚过六十花甲,体健力大,无与伦比。遗憾的是,二人退休不几年就相继去世,真是令人唏嘘不已!正如韩愈在《祭十二朗文》中所言: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确实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令人倍感惋惜!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曾论述道:先天之强者不可恃,恃则并失其强矣;先天之弱者当知慎,慎则人能胜天矣。所谓慎者,慎情志可以保心神,慎寒暑可以保肺气,慎酒色可以保肝肾,慎劳倦饮食可以保脾胃。这就是说,一个人先天的优势,素有的强壮,不一定完全靠得住;光靠吃老本而不加以保养和锻炼,原有的强健是会丧失的。原来身体孱弱不要紧,只要处处慎重,注意保养和锻炼,就能弥补固有的不足,使自己的身体健康起来,这就叫人能胜天。

要慎重什么呢?从精神到物质,张介宾都一一做了全面的提示,即要慎情志、慎寒暑、慎酒色、慎劳倦和饮食等。

强者不可恃,弱者不可惧。对于人的身体是如此,在对待其他事情上,这句话同样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样,这也可以是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

读了“老年人修身养性:老来“四老”不可缺”,有没有一两句让您喜欢的短句?希望您喜欢j458.com小编为您推荐的句子大全,更多好内容请阅读老年人正能量的句子,祝您开心愉快!

  • 老年人修身养性:莫求全

    老年人修身养性:莫求全 【莫求全】 曾国藩有言,叫作一念求全,万绪纷起。无独有偶,佛家也有一念三千之说。这话不管哪是源,哪是流,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就是针对某一事情想得太多,一个求全的念头、追求完美的想法出现,就会有无数的思绪涌出,杂乱无章的意念在头脑中翻腾,弄得你日夜不宁,寝食不安,辗转反侧,那将是

  • 老年人修身养性:可怕与不可怕

    老年人修身养性:可怕与不可怕 【可怕与不可怕】 台湾高僧星云大师说:世间有一些可怕的事,只要你鼓起勇气、信心,就不觉得可怕。但有些难以克服的事,还是令人害怕的。他举例说:穷不怕,怕债;病不怕,怕疼;鬼不怕,怕人。 这和尚说得好,有道理。但针对老年人的现实情况而言,我以为他说得还不够。所以,我想闲做狗

  •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老年人修身养性:学会精神享受 【学会精神享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句至理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强调的就是高洁精神的可贵。不追名逐利,把金钱物质看得淡一些,头脑清醒了,自然就能领略人生的真谛。能够守住心中的宁静,让心境平静如水,自然就能有豁达的胸襟,也不会被眼前的区区小利遮蔽了视野

  •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佳话

    老年人修身养性:老人佳话 【老人佳话】 人老了,经多见广。当他们聚在一起聊天时,常常不经意地就能道出一些颇有见地的人生哲理。我想,这大抵就是他们的财富,他们的价值所在,也就是他们的可贵可爱之处。现将我所采录的几个段子罗列如下,以供闲时玩赏品味:一、播什么种,出什么苗;心里埋下快乐的种子,就不会长出苦

  • 老年人修身养性:幸福是相对的

    老年人修身养性:幸福是相对的 【幸福何在】 在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的前提下,人的幸福感并不是由金钱和物质的多寡决定的,关键在精神层面,这一点早已得到了多数人的认同。但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能给人以幸福感呢?不妨看看不丹人的幸福模式,也许能从中找到某种答案。 大家知道,不丹是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不

  • 老年人修身养性:模仿与探索

    老年人修身养性:模仿与探索 【模仿与探索】 在论及老年人生时,其生活方式往往被看成重中之重。有些老年人迷惑和苦恼的,也常常是生活方式的确立、选择和改变。其实,人的生活方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完全因人而异。有人说:有一百个人,就会有一百种生活方式。从现实情况看,这话不无道理。 生活方式

  • 老年人修身养性:养生必须先养心

    老年人修身养性:养生必须先养心 【说怨】 在我国典籍中,有许多关于怨与怨恨的论述。 其着眼点有的从怨的产生谈起,有的从怨的危害加以分析,有的规劝人们消怨、去怨。不管从哪个角度看,古人对怨与怨恨的认识都是非常深刻的。 《墨子兼爱》篇指出: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在墨子看来,不论祸还是

  • 老年人修身养性:守住人性的底线

    老年人修身养性:守住人性的底线 【守住人性的底线】 在1995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著名演员赵丽蓉和巩汉林演过一出名日《如此包装》的小品。说的是一位老太太到一家大酒店应聘的事。酒店老板嫌老太太不够时尚,要留用就必须进行全面包装,甚至连姓名也要改成舶来货,并当场拿出3万元现金作诱饵。在重金之下,老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