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互联网共享时代学会分享是必然的,我们会分享一些经典的句子,句子可以充分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你遇到过哪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句子?小编花时间特意编辑了黄檗禅师经典禅语,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1、诸佛与一切众生,唯是一心,更无别法。

2、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

3、此心即是佛,佛即是众生。为众生时此心不减,为诸佛时此心不添。

4、此心即是佛,更无别佛,亦无别心。

5、此心明净,犹如虚空无一点相貌,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

6、佛与众生一心无异,犹如虚空无杂无坏,如大日轮照四天下。日升之时明遍天下,虚空不曾明;日没之时暗遍天下,虚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夺,虚空之性廓然不变。

7、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8、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9、今学道人。不向自心中悟。乃于心外着相取境。皆与道背。

10、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无无心者。将心无心。

11、当下无心,便是本法。

12、学道人只怕一念有。即与道隔矣。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佛。

13、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唯学无求无着。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

14、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忘境犹易。忘心至难。人不敢忘心。恐落空无捞摸处。不知空本无空。唯一真法界耳。

15、为有贪嗔痴。即立戒定慧。本无烦恼。焉有菩提。

16、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

相关资料

黄檗(?- 855年),别名黄櫱、黄檗希运,号称黄櫱禅师,是唐代靖州鹫峰(今江西省宜丰县黄檗山)大乘佛教高僧。

唐武宗会昌年间,当朝宰相裴休在并州钟陵县(今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两次记载黄櫱禅师的语录,收录在《钟陵绿》(钟陵录)、《宛陵绿》(宛陵录)。后人整编进《传心法要》。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大全摘抄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革,设立了百丈清规。为禅宗发展扫清障碍,对禅宗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续慧能大师后又一佛门大德。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

1、善恶是非。俱不运用。亦不爱一法。亦不舍一法。名为大乘人。不被一切善恶。空有垢净。有为无为。世出世间。福德智慧之所拘系。名为佛慧。是非好丑。是理非理。诸知解情尽。不能系缚。处处自在。名为初发心菩萨。便登佛地。

2、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

3、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著无求。复同于有求。若著无为。复同于有为。

4、不求佛。不求法。不求僧。乃至不求福智知解等。垢净情尽。亦不守此无求为是。亦不住尽处。亦不忻天堂畏地狱。缚脱无碍。即身心及一切处皆名解脱。

5、心性无染。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6、口无所辩。心无所行。心地若 空。慧日自现。

7、垢净情尽。对 五欲八风不动。不被见闻觉知所阂。不被诸法所惑。自然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神通妙用

8、一切诸法。本不自言。空不自言。色亦不言。是非垢净。亦无心系缚人。但为人自生虚妄系着。作若干种解会。

9、夫学道人。若遇种种苦乐称意不称意事。心无退屈。不念一切名闻利养衣食。不贪一切功德利益。不为世间诸法之所滞碍。无亲无爱。苦乐平怀。粗衣遮寒。粝食活命。兀兀如愚。如聋如哑相似。稍有相应分。若于心中。广学知解。求福求智。皆是生死。于理为益。

10、佛是无求。人求之理乖。理是无求。理求之即失。若着无求。复同于有求。若着无为。复同于有为。

隆波田禅师经典禅语100句摘抄




 隆波通禅师于1939年5月14日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依照南传佛教的习俗,于22岁时出家为僧。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习并通达了上座部佛教教理。

隆波通禅师经典禅语大全:

1、佛陀的教导及佛陀阿罗汉弟子们的美德,祂们是我们在家众的启发及追求的成果与目标,愿你们今生便能亲见到清净、光明、安祥的心。

2、作功德、布施、持戒及修止禅是对应于世间的,在佛陀出世前及出世后,这些东西都一直存在着。

3、至于止禅,那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有所求心。

4、止禅是无法灭除苦恼的。

5、我们修「法」必须在心中修,是修心而非修身。

6、止禅只是一种让心平静的方法,但这还是一种带有无明的平静,就像大石压草,石头压在草上,草就不能生长,但是一除去石头,那草又会像以前那样生长,或甚至比以前更茂盛。

7、身观念处:即以「身体或身内」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身体只是身体,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8、受观念处:以「觉受」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觉受只是觉受,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也是非自非它。

9、心观念处:以「心」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心只是心,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既非我亦非它。

10、法观念处:以法为所缘而禅修,并且如实见到这些法只是法,不是实有、不是实体、也不是自我,它们既非我亦非它。

11、佛陀学过的知识和智能就像森林里的叶子那么多,而他教导我们的就像手中的叶子那么少。

12、森林里的叶子就是指做功德、布施、持戒和练习止禅,而手中的叶子就是指观禅(内观禅修)。

13、正念:即忆念不失*,也就是在做或想任何事情之前,要有觉知地知道它。

14、正知:即了知,也就是在我们想事情的当下完全地了知它。

15、正念-正知,用一般的话来说就是清醒、觉醒、随时感知到自己。

16、所有宗教都教导同样一件事:修练身心,止恶行善。

17、不管你正在想什么,都要跟随着内心生起的任何东西,要知道并且看见它。

18、不论你在做什么,都要持续不断地看着自己的念头,不论你做什么事看书、写字、挖洞、割草或洗澡,都要一直看着自己的心。

19、变化和生灭就是佛陀所说的无常、苦及无我,所以,不要随着情绪起哄,跟随着情绪只会引起苦恼。

20、每一种修行:做功德、布施、持戒、止禅及观禅等,这些都是灭除烦恼也就是贪瞋痴的方法。

21、事实上,我们的心本来没有苦,它还是它自己本来那个样子并没有什么改变或不同。

22、谓的寂静是指心能自在无碍而且尽责地工作,这种中道的心可比喻为砝码、船锚或车子的煞车,能够时时保持我们的心在平衡的状态,不会让心随着高兴和不高兴的感觉而流转,这样的心是超越苦乐的,不会泥执于善恶好坏,而称之为中道或涅槃。

23、要让我们的心达到这种本来的寂静安祥是不能靠其他任何人帮忙的。

24、培养觉性是能使心达到寂静状态的方法。

25、中道心如同砝码,可以让我们平衡而不致太过生气或贪婪,那是能轻易毁掉一个人的。

26、因为就是无明才会生起人们造恶的元凶贪与瞋,所以佛陀强调我们必须要有觉、定、慧。

27、一般老师都倾向于教人闭着眼睛坐禅来使心平静下来,但实际上,佛陀是要我们在平日下决心准时正常上班以及正视自己职责等来教导禅定。

28、佛陀主要的教导是强调觉与慧,至于「定」就不需谈论了,尤其是一般老师教导的那种定。

29、真正的定是要坚定我们的心,是要坚定地去工作。

30、所谓『法』就是自己(而不是自己以外的外在之物)!

31、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即身、口、意的行为动作)就叫做『见我』。

32、佛陀教导的是:当看见念头或当思惟的时候,放下念头并「保持觉性看着它」,这就叫做VIJJA(明)或智慧。

33、我们之所以要看见自心是为了要看到(明了)我们的心有时被念头抓住(即心陷入念头之中无法自拔)。一旦卷入念头之中,就会不停地增生扩散。

34、所谓见『法』不是看见佛、光明等外在的东西,而是要看见『我』、看见『自己』,而所谓的见『我』,也不是看见这个表相的色身,而是要看见自己的动作、言语及起心动念。

35、佛陀教导我们要知道灭除「苦恼」及「苦恼根源」的方法,也就是要断除苦的原因。

36、不能断除苦因的人就跟怕死的凡夫没两样,反之,如果有人能够灭苦,佛陀说这样的人就可称之为超越世间的人(即出世间圣者)。

37、所谓的「超越世间」不是指升到天空、天堂或类似那样的地方,而是指超越情绪感受、超越一切诸苦。

38、出世间或超越情绪感受并不是指从此就远离世间不理人了,我们虽然不再受他人言语影响,超越了情绪感受,但还是可以听别人说话,不管他们说的是对的还是错的。

39、佛陀教导所有人要努力工作,然后要贫能安忍、富能谦卑。

40、佛陀从各种面向教导我们,但也教我们要避免邪道恶法,因为邪道与恶法是堕落和毁灭的肇端。

41、我们由于不知道这种微细的烦恼,所以把苦看成是乐的,而事实上,它是白光中的一丝黑暗,还是会不知不觉的剎那生起。

42、佛教就是劝人要慈、悲、喜、舍。

43、我们正确地履行责任时,果报自然会跟着来,切莫要求任何东西或期待任何果报。

44、当我们依我们的职责尽心工作,我们就是诚正修学的人,而且是尊重规定和尊重自己的人。

45、佛陀教导我们:「行善就是善,做恶就是恶。」

46、当每一个人都能尽一己之责,那工作就会全面的成功,不管任何方面都会有所进展。

47、果报现起的第一个原因是具有尽心尽力做好工作的坚定决心,也就是要仁慈慷慨、善用知识与头脑、以及带一颗法心(Dhamma-mind)来工作。

48、诚正是指洁白、清净、光明,而且能带给我们安祥,也就是一种心地的光明。

49、假若我们有一颗肮脏的心,被污点给染污了,那我们的心就是腐败与恶臭的。

50、真实的果报或功德是在我们的心中,也就是心地的清净、光明与安祥。

51、我们都已修学佛法达到某种程度,应该都很看重佛法,但实际上正好相反,我们并没有真正看重佛陀的教导,因为我们都倾向于看重外在的事物,都从外在来谈佛法。

52、如果我们真的看重佛陀的教导,哪怕我们只有一小撮人,我们必定可以让这世间向上提升,因为这一小撮人他们能够从自己内在心中来领悟正法。

53、想让这世间提升或想要从心中来领悟正法的第一步就是:每一个人好好地学习并实践自己的责任。

54、当我们实践到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就可以一点一点温和地去警示他人,这是因为如果我们不警示别人,他们将变得腐败并发臭,并且会以一种不当的方式成为大众的危害因子。

55、佛陀的教导在社会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保护这个社会不致腐败及发臭。

56、当我们成为一个灭苦的人,那么不管我们到哪里都不会有苦。但是,如果我们自己都还有苦,我们如何能帮助他人而不是反而更增加他们的苦呢?

57、我们的责任是和受苦的病人有关,所以我们必须记得的是:要怀着一颗慈爱的心以及要了解这个世界及生命的真实本质。

58、假若我们这样不断地观想,我们的心就会清净与柔和。这是个人生命中幸福、发展与繁荣以及人类社会中共同工作与生活的美丽诗篇。

59、当我们想到自己的苦以及我们是如何经历它们,就应该要了解别人的苦并知道该如何对待他们,意即同病成知己、患难见真情。

60、天堂在心中,地狱在心中,涅槃也一样。

61、生气是个魔鬼,鬼就在这里(在心而不在外)!生气的人就叫做鬼,他的脸就像鬼。不过事实上,瞋心本来是不存在的,只是我们不了解罢了。

62、如果我们禅修时看到色彩、光亮、或鬼神,那就表示我们修错了。

63、佛陀教导说:见法即是见佛,未见法即未见佛。

64、一个人即使拥有佛陀的法衣或指舍利,也不能说是见法及见佛,这是一个必须善加理解的道理。

65、所谓禅相是指心迹或心的表相,或可说是内心觉知到的东西。

66、要用觉性好好地觉知它、感觉它,就像提起手时,感觉到它,这就是禅相;当念头生起时,知道并看见它,这就叫禅相。

67、当内心生起苦恼时,我们不会抓到苦恼;当内心追求快乐时,我们会知道这不是正思惟,知道今天的快乐是明天的苦恼。

68、佛陀是指清净、光明、寂静安祥的心灵质地。

69、清净是指没有染污的平常心;光明是指知道和看见心中的感觉与念头;寂静安祥是心中没有贪瞋痴的念头。

70、贪瞋痴的念头就是「苦」!因而佛陀只教导「苦」的生起、「苦」的原因及「苦」的止灭。

71、所谓禅修与见法,是要看见我们自己的念头,而不是看到光、色彩、或鬼神。

72、涅槃可以翻译为寂静安祥,当我们的心恢复平常的状态时是寂静安祥的,那就叫做涅槃。

73、平常和寂静安祥是一样的,佛陀教导说没有比寂静安祥更高的喜乐。

74、洞穴内的寂静安祥是某些人为了想要寂静而坐着不动,坐到像石头一样,所以他们不能看见自心,不能看见念头生起。

75、带有觉知与智慧的寂静安祥,这种因为没有贪瞋痴,所以他们能知道和看见自己的心,并且能觉知到身、语、意的行为。

76、涅槃是烦恼的止灭,是平常心。

77、戒是断除粗重烦恼的工具,定是断除中等烦恼的工具,慧是断除微细烦恼的工具。

78、修行中,粗重的烦恼就是指贪、瞋、痴、杂染、贪爱、执取及有意志的造作行为。

79、中等烦恼是指我们心为境所困而不能清楚明见,这种叫做不知道的知道,或带有无明愚痴的寂静安祥。

80、微细烦恼是指执着心中最微细的智慧,也就是说他有了智慧,能知道念头的起处,也能知道并看到那生灭的状态,但因为有执着,所以这种还是白光中的一丝黑暗,这已经是非常微细了,但还是不正常的。

81、人可以打你、伤害你而鬼不能,如果他们真的这么有本事,他们应该就能为自己盖房子和找食物了,但是他们不能,相反的,是人们为鬼神建神龛,并且还给他们食物吃,是人们在守护鬼神。

82、我们的心喜欢去执取一些虚幻不实的东西。

83、我们是拥有优越心智能力的人类,不需要害怕鬼神或任何其它东西;也不需要到处去寻求庇护,因为自己才是自己的庇护。

84、如果你想变得富有,你必须知道怎么做买卖、必须有利可图、还得待客有礼。

85、如果你讲话不讨人欢喜,即使你卖得很便宜也不会有顾客上门。

86、一个人想要生意好必须讲话要好听,而且还要做个牌子写上大大的字,高挂起来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清楚看到,这样就会有效。

87、礼佛的花代表着微笑及快乐,因为花香代表不生气、不拉长脸,那我们脸就会像花一样漂亮。

88、三柱清香是代表要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

89、两只蜡烛代表双眼及双耳,也就是说要去看或听什么是好事?什么是坏事?而不致被外境给骗了。

90、佛像是传统世间习俗,意思是要我们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以及安祥喜悦的意思。

91、大多数佛教徒只相信并因循传统,他们根本不了解佛法。

92、慧眼不是肉眼而是心眼,能流露智慧消除愚痴烦恼。

93、人们总是不了解真相,他们内心脆弱无法依止自心得到庇护,而依赖外在的鬼灵、天神等。

94、自己是自己的依护,一个人无法依赖别人做庇护。

95、圣者是超卓的,因为祂善巧地修行、诚正地修行、为求解脱诸苦而修行而且如法修行超越了诸苦,这就是所谓的圣者或世尊

96、尊的圣弟子们是诚正的行道者,也就是老实修行不妄语、不未证言证、不自欺欺人不欺瞒自己、朋友或父母,并依着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诚正地修行。

97、世尊的圣弟子们是如理的行道者即为求解脱诸苦而修行。

98、人们把地狱看作天堂,把圆锯看作莲花。

99、世尊的圣弟子们是四双或八辈的圣者,这圣者可以是男人或女人。

100、世尊的圣弟子们,他们知苦并且能解脱诸苦。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语录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语录

大慧宗杲的 读音:da hui zong gao;大慧宗杲是后人对大慧杲禅师的尊称,他是宋朝著名大禅宗祖师 圆悟勤 的得法大弟子。

【1】、 习禅,若不能证入与佛同等之境界,不但自身无受益,亦难以担当弘法 利生之责任。明心见性,必须具备坚固不退转之信心,金星不现,决不 可懈怠,否则,归家之日无有期。

【2】、 众生在生死海中头出头没,虽得暂时喘息便以为乐,殊不知若未全身上岸, 即不为真正之解脱。今世之人,因受唯物论影响,认为死亡是永远之结束, 不相信死后随业力之轮回,即便如此,且问,在你有生之时,因业力所 招之烦恼,生灭灭生,何曾间歇?或暴躁或抑郁或孤独无助,此即为溺 于烦恼之生死海。务要待到临命终时,就在此刻,以坚固信心,将生死 一刀两断。

【3】、 今时之人,当压力大、烦恼重时,于寺院观观景、喝喝茶、睡睡觉,慧 根深者亦会于禅堂打打坐,观观心,一旦感觉内心压力暂时舒缓,便又 迫不及待跃入红尘欲海,逐妄不已。觅静求闲故无不可,然此与禅般若 相隔云壤。诸位,既觑见禅之宝山,何不径入不二之门?

【4】、 究竟解脱之决心是否坚固,就在于立志者对于烦恼魔路是否有深切之警 醒。生命之本质既非烦恼亦非享乐,对逆顺之境的执着,将成为我们究 竟解脱的束缚,于境上无著,信心方可称为恒如。

【5】、 魔不由外来,只因对尘境之分别妄取,促生自心之魔,昔日六祖慧能于 大庾岭开示: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善恶皆是触境生念,执 之便入魔境,虽不思善恶但绝非混淆是非,经云:善能分别诸法相,于 第一义而不动。直下信者,绝非信外境之神圣、伟大,此为外道,禅者 自信自心即是佛心,有此坚定信,才能不被外境所惑,不随妄取烦恼流转。

【6】、 一路行程,或乘车或步行,皆有一目的地,若漫无目标,是为流浪。参 禅亦然,不立开悟之信念,不行彻悟之跬步,纵使法门无量、花样百出, 于己何益?终是在宝贵生命里甘做个流浪汉。悟,需时节因缘,急不来, 古人以三世心念、因果之理,能够不急不躁、照顾脚下,目标也更长远。 日日行日日参,不仅所悟者横超三世,即使所造之器物、所写之文字, 也能流经千载而魅力不减。

【7】、 死亡,是一件必须孤身面对的事,名利、恩爱皆是外物,此刻必须全然放下, 临终之无助、恐惧、挣扎,哪里能找人代替承担?轮转善恶两道,就看 往昔所造之业了。然而,善恶不是虚妄吗?善恶确实是虚妄,因果也是 虚妄,众生却认虚妄为实有,被虚妄所拘执。知道虚妄却参不破、证不到, 就无法如弘一大师在色身病痛之临命终时,写下: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8】、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幸得人身,亦有闻法之缘,如若仍 甘愿受妄心烦恼羁绊,更不知生死之来去,此实为可怜悯者。发愿就在 此生,就从此刻起,要与诸佛菩萨、历代祖师悟入同一境界,以大圆融、 大自在,出入娑婆之堪忍世间甚至恶道之地狱,度化苦难众生,同登解 脱彼岸。

【9】、 佛法无多子,为临济义玄禅师开悟时之言句。禅门祖师横说竖说,只是 在为众生之种种烦恼解缚,然而众生与烦恼如磁石相吸,放下一件又粘 一件,解脱自在永无了期。虽说佛法没什么玄妙,然而长久以来,真能 证悟且践行的人,亦是难得,只因众生业深障重,又无解脱之决定志。 就算学佛参禅,也是寻言逐句、自造花样,不知佛法无多子,空逐名言 堕有无。

【10】、 绝境逢生,不将这颗整日随万境流转的心置之于死地,本来面目就难以 显现,以妄心处事,正如时时刻刻戴着面具,时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众生本来是佛,只因妄想执着而障碍了自身佛性。妄心,生死流转,没 有直面的勇气,就没有一刀两断的可能。债主随时都会上门,与其躲一 辈子,还是面对吧。

【11】、 世间人要想得个功名,尚需十年寒窗、忍辱负重,若要明心见性、成佛作祖, 更非易事。参禅,在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之前,再大的阻碍再大的诱惑 都要克服、斩断,己心不明,力不可竭。尤需自警的是,不要自封及第 状元,不要冒充开悟宗师,不老实用功,却走上祸己祸人之不归路。

【12】、 虚空有尽,我愿无穷。开悟,是为众生之慧命,若不能以众生 之苦乐为己身之苦乐,是为自私自利,与无上菩提背道而驰, 即使诸佛菩萨、善知识在面前,也会错过。

【13】、 疑佛疑祖,即是不能确信自心是佛。疑生疑死,遂溺于生死流转。众生 难以对自己的命运做主,反而迷信外在之神佛主宰,若以为这就是学佛, 实可痛心。你能与诸佛、祖师心境无别吗?你能在生死流变中做的了主 吗?若不能,且立下志向,如身上着火一般,刹那不敢疏忽。

【14】、 大慧禅师苦口婆心,只为众生能由真信仰起真修行,从而达于真悟之境界。 菩萨十地果位的修证,必须由十信为始终,所谓十信,包含信心、念心、 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请以此 十信之心为修行之准绳。

【15】、 腰缠万贯是世人所渴望之美事,然而禅之证悟,非为美事之满足,而是 美丑无拘,生命进入绝对之自由境界。无论是权臣还是巨贾,往往求权 求利,反为权利所困,不能使得十二时,终究是个轮回生死的凡夫。

【16】、 越来越多的人把少壮不努力的告诫,化为了成名需趁早的追求。人生之 青壮年争名夺利已是世间之惯性,精力充沛,固可筑下事业之基石,亦 是造作业因之重要时期。处于惯性之河,无需刻意逆流,能够随波而不 妄自逐流,或者进一步引导河流灌溉稼穑,此为智慧人,此为大事业。

【17】、 信自心为佛心,却又无心无佛可执,一切法无不是自心之显现,天地与 我为一,圣人不己以万物为己。于此不起信、无有决定志,则古来圣贤 之境界于今时之人将成绝响。莫怕魔王扰,只怕心不空,心若空则含容 世间万有。信此心即佛即空,参禅方到归家处。

【18】、 日常之种种行为,或善或恶、或喜或悲,皆为心之显现。心就是行为之 本身吗?心是行为之外的一个主宰吗?若心之本身为善,为何又会去造 恶?若心是独脱之主宰,当我们做违心之事时,心的主宰力又体现在哪 里?色身之一切行为,皆是缘起,缘起即无自性即空,心在哪里?

【19】、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世人之心时时刻刻向外攀缘,攀得 更要占有,不觉间种种自定的概念,判别的标准形成了人生的性格,自 恃性格如棱角般过于鲜明的人,应对万事必然会有种种之障碍。性格只 是客尘,不能觉照自己性格之本然,当人生出现滞碍,只是祈求心外之 佛又有何益?

【20】、 空无是世人对佛教之最大误解。若把一切看空,社会责任、家庭义务如 何承担?若对一切都无心,活着还有多大意义?传承千年之佛教,难道 真的就是这样吗?大慧禅师此段关于无心之禅语,可谓说透了无之真义, 亦是佛法之真髓。学佛参禅,绝非是为了如木石般顽然无知,而是要在 应对万法的生命中体现出无的智慧。请再三读诵此段禅语,不仅可获得 对佛法之正信,亦可与佛心相应。

【21】、 世间万物虽有显现,但因其因缘和合而生灭不已,故为空性,然而众生 心于万法攀缘执取,以为实有,灭而留恋,未生而期盼,当生之时又因 分别之念而或喜或忧,亦成心之滞碍。若要真正学佛参禅,入手处就在 诸念生时、诸缘起时,妄念顿歇,歇即菩提。

【22】、 禅,就在自己与万法应对之处,不能当下坦荡,就会分别妄想、烦恼千差。 妄想起时,切莫用佛性对治,不执妄、不执佛,佛妄宛然,却不碍我当 下之坦荡,到此地步,即可与祖师同心。

【23】、 种种修行之法门,只是治病之药。病愈之时,若还吃药不止,反成大病。 无病亦无药,才是真正健康人;无魔亦无佛、无烦恼亦无菩提,才是真 正参禅明心之人。

【24】、 既已知迷,为何还不悟?盖因能知之心性虽已透光但尚且微弱,不能直 下照破烦恼之云翳,若勤于锤炼、息妄,自会如祖师言:我有明珠一颗, 久被尘劳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见山河万朵。何时照见?切记,不可 有何时之期待。执迷待悟,本已在迷中,不知当处止息妄缘,却再生出 一个对立,此际开悟也成了你所攀之妄缘,即使进入此所谓之悟境,依 然是在迷中。迷亦不著,悟亦不著,重关打破,方可见性。

【25】、 世事纷扰恼人以致不堪承受之际,常用之对治策略,一则逃避二则移情, 逃避如鸵鸟埋头,烈日风沙关我何事?移情似猿猴攀枝,放一再抓一。 此姑且谓之境空,但非真空。心空者,需从无我入手,我由色心二法所 构成,谛观此二法之缘起,方见我之实相为无我。此时,我于外物之贪爱, 我于自身之烦恼,何曾染着这无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于世间阔步奔 运而自在。无我,色心之小我顿无,心空境亦空,虽空,然世间万法皆 是我,此谓大我。

【26】、 佛陀说法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这是真话还是妄语?若你思索真与妄, 或者对这个问题干脆不思索,思与不思,都是心意识,心意识不死,你 就是个有事的人,与佛相隔云壤。死却心意识,来一个死后重生。

【27】、 禅学是以禅为学问,在祖师的一言一语上作分析讲理论,如果习禅者是 从禅学入手,虽能说个头头是道,开悟之心却被蒙蔽。莫要再研究禅了, 但让心如虚空,时时不被六尘所转,以此用功,千百个祖师的开悟之境, 你顿时明了,还用再去苦思研究吗?

【28】、 时下的一些文青们,常会说起水上之书,感慨生命的历程就像在水面上 书写文字。若某个文青在此番感慨中获得心灵的释然,也算是契合了大 慧禅师所说的中士闻道,也就是对禅的领悟达到了中等层次。上等层次 如何?如印印空,将生命的华彩挥洒在虚空之中,挥洒的当下就是空, 连水纹平复的时间都没有。佛性本具,生命本然,为何会有印空、印水 甚至印泥呢,这只是世人执妄心的轻重之别。上士之上的境界又如何? 且将印泥印水印空的印章碎为粉尘,此刻就能见到800年前的大慧禅师 以及2500年前的佛陀。

【29】、 依禅宗法门,因缘相契便可于当下成佛,而非必须经历久远长劫的修行。 禅门祖师千说万说,都是关于众生的这颗心如何与佛心相契,能够相契 一分钟,就做得一分钟的佛,一天、一年、一生,始终不被万境所转, 于当下的实相中生活、工作,虽在红尘也能身心自在,并从本然之心生 发出佛的智慧与慈悲。

【30】、 佛法在世间,无论出家人、在家人,修行开悟不可脱离世间,不可拘囿 于身份所限,唯以修行为要。在家人证悟,一切治生产业或经商或从政 或娱乐,皆为佛事。

【31】、 网络及传媒的发展,使当代人所获信息量越来越大,虽有哲人说知识就 是力量,然而知识也可成为人类恶欲的帮凶,学习知识、运用知识的那 颗心,才是我们必须去认知、把握的。学佛习禅,让智慧更有力量。

【32】、 世人对佛理之误解,其要为空,却不知此空为真空妙有、空有不二之空。 世人对佛教团体之误解,其要为僧侣对社会责任之放弃,却不知佛子悲 智双运之大愿。儒家导民以仁,经济家导民以利,政治家导民以民主参与, 佛教徒自觉觉他,所觉者为不受名利束缚、善恶分别之妙明本心,此心 即明,方可显无穷之妙用,或行仁或求利或激辩时政,本心皆无贪嗔痴, 此即为菩萨行。

【33】、 房间因其空,才可有家具电器之摆放。众生心因其空,方能含容世间出 世间之万有而无碍。日月轮转,如烦恼如菩提,不碍虚空之性,体证此 虚空之性,暂且谓之禅心,为何暂且?只因执着虚空亦成相对,诸位, 你能粉碎虚空吗?

【34】、 参禅未得证悟,不仅被业力转,也被道力转,业力道力皆是心所法,皆是相。 证悟,就是要证个不流转的吗?且于此段禅语中悉心参究。 病根不在别处,就在众生当下之一念心中,心生善恶,心生菩提烦恼,然而, 离却善与恶、菩提与烦恼,心到底在何处?此是参禅用功的契机之处, 只这能参能悟之心,也是病根。

【35】、 开悟之事,绝无僧俗之别,但能真参实修,时节因缘自会现前。张秀才 随顺世缘无呈碍,就是在家人悟后显用的样子。悟者之心如水面之澄明, 绝不会因云影浮动而自起波澜,即使外力推波助澜,而水之本性何曾有 异?此境界不可思不可议,只可当下体证。

【36】、 参禅先需要净心,种种心意识如波浪止息,不思不想,此虽有定的功夫, 然而若以此为禅,实为大谬。有志之士还需更进一步,透脱能感受波浪 感受平静的自心意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全身进入不可思的境界,此时, 你能看到普贤菩萨的一根毛孔之中有无量的世界。

【37】、 药到病除,病除之后若以此药甚好,继续不停地吃,此人是为愚痴者。 学佛亦是如此,执菩提反成毒药,然而这是对于证悟者,未悟之人还需 时时以菩提心涤荡自心之客尘烦恼。客尘拭净,菩提扫把也无用处,一 切荡然洒脱。不到此境界,而言佛药无用,此为狂禅者。

【38】、 世人怕落空,于是在世间不停地占有,贪欲膨胀、负荷超载,又会生出 慕空之念。不知贪有慕空,只是这颗生死心的作用,众生不悟此心,于 纷扰跌宕之世间载沉载浮。佛法之教义之修证,使世人悟得无我慧,生 出本然之慈悲心,并于世间心无纤尘地行菩萨道,这是大乘佛法的宗旨, 也是国家社会的福祉。

【39】、 祖师悟道之因缘,总在旁人不可把捉处呈现别样之风光,此风光为自性 之全然流露。欲要参禅,先将心意识投注于自己的不可把捉处。整日被 熟处牵引已成习气,把捉不到之生处,一切所知所学都作用不到,渐渐 转熟却不可对人言,言语道断即是入禅之契机。

【40】、 佛陀于菩提树下,夜睹晨星而悟道,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来源 )因妄想执着而不可得。凡夫与佛本无别,只因执着于妄想,垢染了这面 生命之镜,故显凡夫相,而镜像虽垢,镜之本体依然圆明觉照,照净照垢, 全然呈现。镜之净垢皆为相,凡夫佛陀亦是假名,打破镜子,不执两边, 方显无相之相。

【41】、 生活在此处,莫要向别处求佛求悟。尘世人心喧扰,只因在众生心中有 一个对静寂、悠闲的渴望。静处不存,二元对立打破,闹处亦无踪迹, 此时所作所为皆是如实应缘。妙悟之人运水搬柴,绝无凡心亦无圣心, 只是运水搬柴。

【42】、 当下之交通,纵横四方,汽车、飞机令今人所能到达之范围,远超古人。 身行于辽阔之地,却有人在二六时中只计较个人利害,视他者为地狱, 步步都有自设的关卡。当净其意、远离妄想,心才能所向无碍才能辽阔。 辽阔之地,草木荣枯、云聚云散,无不是生机之相。

【43】、 以智慧了知缘起之性,无能缘之心亦无所缘之境,故能心无呈碍,度一 切苦厄。诸位习禅者,切莫以为习禅只为求玄妙求静寂,当有菩萨度众 之慈悲,方能体证真正之禅慧。

【44】、 所学所言皆是心意识使然,倘若无学无闻,一物不为而闲坐,亦是有所 为也。学而得之,不学而避之,皆是相上文章,若要直探心源,却又不 在他途,就在不离为与不为处。

【45】、 古德谆谆之言只为众生指月,若顺指而极目上视,明月即现于目前,然 而却有执着于手指,思虑不已,不肯向上而望之辈,于方法论上作目的论, 于是葛藤缚身,寸步难行。有心、无心、言语、寂默,你不于此四句上审思, 即无见性之方向,你若一念审思才起,金刚王宝剑即要砍来,请珍重。

【46】、 识情障道,然而悟道亦不可离去识情。根尘和合方缘生出识情,若能于 喜怒哀乐、爱恨情仇之识情中,了知缘生当体之空性,识情与本来面目 即无别。何须再刻意转识成智,若灭却识情得个智,本地风光依然黯淡。 以真空妙智投身于烦恼浊流,刹那间碧波澄澈。以真空妙智行走于红尘 险途,放眼处海阔天空。参禅破关,真空妙智全然显现。

【47】、 能于一念知解上了知三颠倒,难。能于生死颠倒中一念不生,更难。一 念不生却又能冷暖觉照,难上加难。参禅,没有大愿力,终究只是鹦鹉 学舌,无法在解脱道上踏步而行。

【48】、 能知能解的是何物?所知所解的又是何物?能所为何双亡?若能于双亡 处立定脚跟,参禅事毕。

【49】、 世人之烦恼无不因声色所滞碍,世人解决烦恼亦求声色之满足,终为声 色所使,做不得主,识不得本具之佛性。试想,若你置身于霓光炫目、 强音震撼之迪厅中,狂扭身躯、忘乎所以,突然间,电源切断,声息色灭, 就在这一刹那之寂然中,或许,你就能开悟。且将这一念之悟,善自护持。 动与不动,皆不离圆照觉性。众生往往因动而心老日拙,因不动而落寞 无依,此即是自心现量作祟。了知世事如梦,则于万法中无碍,丛林有言: 建水月道场,做性空佛事。宋朝黄庭坚居士日:参梦中梦,悟身外身。 总括万法不出此有无四句,不能透脱便被言缠句绕,纵说得一二,也是 浮心巧见。离四句,离而非离,入有入无,处处解真。

【50】、 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既不可得,日常应缘处事, 用的是哪颗心?不要说什么佛心、禅心、清净心,此亦不可得。

【51】、 急,会让心焦躁;缓,会让心懈怠,于修行无益。然而,欲要离开急与 缓之两端而觅一个适中的状态,却非佛法之中道。因缘所生法,佛说即 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急的当下,能够了知触发急的因缘, 急不但不会障碍修行,反成了开悟的契机。欲闻中道之曲调,就在缘起 之空性中。

【52】、 参禅以悟为究竟,若要体会开悟之无限风光,须向日常为人处事中久久 厮磨,且将习以为常之我执法执转为陌路,方有新途可涉足,此为觉悟 之路吗?莫管。且于此路上阔步而行,虽尘沙飞扬,看我往来自由。

【53】、 逆顺之境是为自造业之果报,若于因地上觉知至道无难,惟嫌拣择, 有何境界可阻我诱我?如何不拣择?且以深心谛观,好丑皆是因缘所生 法,因缘生灭无一实性可执,好丑即为空性。心若不妄生喜恶,好丑平 等无别,于此便能随心自在,作护法报佛恩。

【54】、 禅之宗门开悟需籍借三藏之教理,然于日用应缘时若只以教理分析,说 空说有,识心作祟,不仅误己更是惑众。若欲不被万境之烦恼扰,不被 心中之识见扰,莫离万境、莫压知见,只是提起一句话头,以此履践, 以此入门,以此窥得禅之堂奥。

【55】、 参话头犹如手握一柄金刚王宝剑,任何心识情绪生起,都会临刃而亡。 既有此宝剑在手,行走天涯而无惧,何必要去自寻敌人欲杀之而后快, 参禅强求开悟,定入魔障。

【56】、 生死是众生必须面对的一个话头,临命终时手忙脚乱,心念生灭灭生中 留恋、期待、执着,都是不明生死。生从何来死向何去?不要分析解释, 此举只会成为心中之块垒,只是看这句话头,虽有千般答案都与你无关, 待到答案也无时,猛然一跃,原来生死与己本不相干。

【57】、 看禅门语录,对于祖师的言行往往不明所以,只因我们尚未契于祖师之 悟境,就在不明所以处,心意识也使不上力,此刻正是入门处。若在不 明所以处用心意识讲说的头头是道,佛心更被障盖。

【58】、 看话禅第一个层次的功能就是灭除妄念,话头如大火,妄念如蚊蚁,遇 火即亡。妄念减少,头脑逐渐清明,于此清明中观照话头,方可谓看话头, 而非想话头。

【59】、 问自己,不停地问,虽然参话头初期你会试图给自己种种答案,但这些 反复无常的答案是从何处生起的?不要管答案,答案不是这句话头的真 相,答案都是投机取巧的心意识,如果你选了这句我能知他人好恶长 短底,是凡是圣,是有是无作为参究的话头,那就不停地问下去,直 到偷心绝。

【60】、 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并非只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时刻相 关的现实问题。参话头正是为了让我们在生死中不再茫然。什么是无? 把关于生死、善恶、爱恨、成功与失败,所有的心念都汇集到一个问题上, 什么是无?在无字上生出疑问,这就是看话禅所必须的起疑情。

【61】、 一心参究,关于无的疑情越来越大,但不要在疑上找答案,疑情似火焰, 一切妄念于此不存,答案也是妄念。对于初参者,不可避免会在什么是 无上生出百般滋味,然而就如种种香料涂抹在一个铁丸子上,咀嚼却无 从下嘴。

【62】、 参禅就是参话头,没有玄思妙想、没有理论分析,只是在一句话头上用功。 生死交加、爱恨纠结、人我对立,这些生命中的困境如何而来?就将这 问如何而来的心移到话头上,参一句什么是无?关于困境的心念在 无字火焰上燃烧起来,就在这燃而将尽之时,蓦然明心见性。

【63】、 欲了世间尘劳,无须逃离世间,证悟一个动静一如,自然于淤泥中生出 莲花。今人难有静中用功的因缘,那就在闹中,时时提撕一句话头,话 头中无烦恼无菩提,好似手提一把金刚王宝剑,仗剑走天涯。

【64】、 今时之人生活环境、人际交往日趋繁复,心念也更为庞杂,所谓的压力感、 乏力感,皆由心念的作用而产生,虽可通过休闲运动或饮酒放纵,暂时 转换心念,然而若要根本之解脱,参禅是最为直截有效之方法。参话头, 先前形成的概念、知解尽量不要起作用,只是紧咬一句话头,又不可在 话头上生出种种知解,什么是无?又不要去求得任何答案。若能如实用功, 大慧禅师说,一月有余即可见分晓。

【65】、 心念烦躁时,赶快提起一句话头,不要求悟,只是把注意力放在话头上, 此时若感到心念渐渐平复,就是参话头得力之时,力不可竭,继续参究。 若要静坐,难免会昏沉或妄念纷飞,此时亦要举出一句话头,不须刻意 对治昏沉掉举,自然稳坐无虑。参禅用功不是作模作样,闹处静处时时 参一句话头,就是用功。

【66】、 什么是无?能在这一问上起疑,皆具参禅见性的根机。什么是无?他人 的任何答案都于己无关,不要好奇他人的感受,当自己心中生出一个答案, 也要如片雪飞入火焰中。舍去一切对世间所形成的固有执着,语默动静 何有分别?生死何有分别?

【67】、 情绪管理,先要知道苦乐忧愁都是由心生起,心不起自然不受种种情绪 干扰,若要再生出一颗心来管理这颗心,会成为祖师所说的以泥洗泥。 放松、放空自己,当心念的习气不由自主生起时,就在此刻提起一句话头, 将生起妄念的一念心,移到话头上来,什么是无?直待话头参破,方知 有心与无心、劳心与闲心,全无干扰。

【68】、 能感受烦恼的是谁?能证入佛境的是谁?认为有一个谁的又是谁?在这 个问题上纠结不清的究竟是谁?此时,正是回光返照的机缘,且莫让疑 情断失,将疑情一并移到一句话头上来,什么是无?无!

【69】、 学佛参禅、明心见性,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不容易就在于习禅者 在可思议、不可思议中生出种种妄识,若两段放下无思无议,入一个寂 灭处,以为悟入,却不知此处亦是妄识。妄识可以灭却吗?所谓灭却就 是慧观妄识的缘起自性空,了知妄识的缘生缘灭而不被其牵引,此刻方 能在话头上用得上力气,紧咬一句话头,缘生缘灭不可得,般若空慧不 可得,不可得中如实而见、而行、而用。

【70】、 当下之重要,人尽皆知,然世人多于当下之一念中生出悔、忧、怨,后 悔过去、担忧未来、抱怨现在,只这一念不觉不悟,便种下无量烦恼种子。 念起念灭,谁在束缚?被束缚的又是哪个?此疑情不起,必将随烦恼流 转生生世世。疑情起,更要破疑情,什么是无?这句话头就是绝灭疑情 之慧焰,于此炽燃慧焰中,万法无有安立,于此炽燃慧焰中,得大清凉。 为何得大清凉?

【71】、 即心即佛,不必外求,只需明了此心。若妄自菲薄,不信此心不明此心, 即是犯有杀佛之罪障。杀佛的是谁?成佛的是谁?当下参究的又是谁? 在谁字上,种种语路皆是歧途。什么是无?且将这一句话咬住不放,你 就能稳坐含元殿。

【72】、 参禅之人千万莫在世间做出绝情的样子,以为此是修行。悲喜之缘应现 之时,且恸哭且开怀,刻意积忍反成病态。习禅者随顺因缘、观照因缘, 眼泪方流,泪从何起?眼泪不止,谁在哭泣?泪干,悲情何去?悲喜之 情怎碍本来面目。

【73】、 疑人疑己,疑生疑死,无论是为人处事还是内心之回忆、梦想,处处都 可能令人困惑彷徨,此即为大慧禅师说的千疑万疑。若要一一解决,即 使疲于奔命亦不可得。千疑万疑从何处起?认得一个起处却执之为实, 则疑根未断。且在疑惑丛生时,莫思量莫推究,只是问自己什么是无? 一个无字绵长不绝,将千疑万疑渐渐束于一根绳索之上,抓紧,沉住气, 用力一甩,甩入虚空。

【74】、 妄念情识,本即缘起无自性,与佛性何曾有别?只因执之为实,遂自缚 不得解脱。日常生活中,逆顺喜怒之时,需了知万相皆为缘起,以此让 心意识坦荡荡不纠结,虽得此种境界,尚有一个知在,不可称为开悟。 但于此境界时,静闹无妨,正好参一句干屎橛,为何祖师说佛是干屎橛? 此时若心生干屎橛的样貌,或者污秽之感,即成向外攀缘,需猛然转身 继续参问,为何佛是干屎橛?且在这句话上起疑,而非在佛或干屎橛外 缘之相上起疑。

【75】、 参禅用功,并非只是坐禅观静,对于看话禅法门,能够将心意识与话头 时时厮磨,做到万缘顿息,又不于顿息处有所住,一句干屎橛提持不放, 方能趣入觉悟之径。此时,放下万缘而不落空,提起万缘而不著有,提 放自如,堪称大自在。

【76】、 莫管什么是干屎橛,更莫管祖师为何要说干屎橛,参禅用功者只是把这 三个字据为已有,虽然捉摸不透,即使找不到感觉,甚至辗转反侧,莫 退却,此时已步入参禅之门庭,要深入堂奥吗?且谨记大慧禅师的苦口 婆心:不得在话头上找悟,不得在话头外找悟,与话头融为一体,万千 思绪莫追随,且让话头一口吞噬。更毋须期待悟境,开悟,只是在料峭 春寒的生命拐角处,一树盛放的桃花。

【77】、 至道无难,惟嫌拣择。差别心起,世道艰难。参话头不要为了破除差别, 差别破除后之境与差别境何尝不是差别?什么是无、干屎橛、庭前柏树子、 吃茶去,选一句话头一心深入,若能在一句上实证,百句千句亦是明明 了了,何曾有差别,何须破差别。有人在无字上有了体会,却在干屎橛, 在一棵风吹不动的树上,又起茫然,无字上的体会只是自欺。

【78】、 好事不如无事,何谓无事人?面对此问,十有八九之人未开口时,心意 识已谤佛谤法了,无事人绝非没有事、不做事。什么是无?

【79】、 世事本为无中生有,世人执有而忘无。话头本无意义,越是难以形象化、 无可把捉的话头,越具功效,然而世人情识深重,于话头上生种种想, 不能只是看一句话头,看不明何谈参得透?思量不思量,都是无中之有, 什么是无?不知无,就会被有所惑,不知无,就不知妙有妙用。什么是无? 干屎橛!

【80】、 如何是佛?即心即佛也对,非心非佛也对,若干即心即佛上悟入,非心 非佛何能惑我。只怕学人不于一句上截断众流、契入真如,反在即、非 上徒逞口舌之劳,溺于众流之泛滥。且问,即心即佛,即妄心是佛?即 清净心是佛?打住!你到底有几颗心?

【81】、 什么是无?聪明者脱口而出作种种回答,皆不离机巧之心。无字公案若 有答案,祖师何须隐覆。开示缘起、空性,聪明者亦能领会,若要以参 透一个无字与空慧相应,使举手投足皆为空慧之妙用,聪明者却又转身, 继续陶醉于机巧心的种种言说。聪明入道难!

【82】、 他人之良药,或为我等之毒药,只因自心烦恼千差,药亦千差,不识自 心不识药性,命难保矣。诸位习禅者,切莫忘记一句话头,什么是无? 于此话头上,病是妄、药是妄,千差也是妄,话头也是妄,猛然发力冲 出此妄,出后又是何景象?什么是无!

【83】、 习禅者各自检点,可有此病?我见之患,时刻提防,否则我执逾重,烦 恼生死的束缚也将逾紧。

【84】、 今时学者,何不亦然?为学为道只是为名为利之权巧手段,虽可称为世 间聪明人,然而为物所转而不自知,实为痴迷人。

【85】、 参禅未入究竟之境界,若学祖师机锋模样,只是东施效颦。如何是究竟? 且看临济、德山二老对答,还有惑吗?如何入究竟?先破无门关再说。 习禅最怕求闲求静,以此闲静之境为执着,难以趣入不二法门。禅不是 提起也不是放下,而是在提放间了无挂碍。切记,不要执无为有,整日 里作死人模样。

【86】、 着相而求,咫尺也成天涯。心性本自圆成,却时时攀缘过去、未来,并 于当下起分别、执着,显好坏、生爱恶,于是烦恼丛生。金刚般若经言,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且于不可得处,悟达心 性圆成。

【87】、 工作繁忙,生活压力日增,忽遇闲静便以为解脱之境,静缘了罢,直面 红尘中事,心又热躁。静闹皆是缘,谁在应缘?谁在感受缘生缘灭而随 之轮转?

【88】、 当今之各界人士,多有几分知识,借助网络之便利,更知天下大事,一 听到自心自性,亦能搬出古今中外之言句,且问,在他人的舌头上,你 的自心自性何在?什么是无?从他人的舌头回到自己的疑情中,祖师以 此成祖师,佛陀以此成佛陀。

【89】、 万境时时现前,不容我等思量。但能精勤用功,了知万境之实相,顺逆 何堪惑我扰我?何谓一了一切了?且于一句话头上明了,什么是无?! 话头不了,仍被有无惑,被生死惑。

【90】、 病亦不生,药亦不存,方为健康人。疑问也没有,答案也不需,方是无惑人。 诸位,若欲身之健康心之无惑,各自努力!

【91】、 习禅者,要在念起之细微处用功,深知起心动念皆是业因。大风起于青 萍之末,欲不被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之八风所转,且时时 觉照、念念明了。

【92】、 既已走上修行路,不可做增上慢人,谤般若人,大妄语人,要做续佛慧 命之人。真参实证,荷担如来家业。

【93】、 参禅证悟之人,绝非心念断绝。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慧能没伎俩,不 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心念不绝,于不绝之心念中增长 菩提智慧,此为入不二法门之证悟者。尚在修行者,切不可与心念为敌,

【94】、 一切心念或善或恶,如闪电艳阳不碍虚空,欲识虚空否?且在话头上参破。 禅病之深浅,且自检点。

【95】、 逆顺境界,凡有分别,即成烦恼。逆境界扰心,且提起话头,顺境界惑心, 且提起话头,什么是无?无字没有顺逆,破得无字,则逆顺一如,事事无碍。 发心习禅,本是善因,若以常见、断见为归程,反入魔境实可痛惜。常见, 认万法为实有,断见,认万法为空寂。空有且置,将入何境?答案只在 疑问里,什么是无?参!

【佛心禅语】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介绍了几类人群学定的方法,下面介绍如下,有兴趣的人不妨试一试:

第一,官员学定要诀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说:做官的人,身居高位,处理政事,内心多烦乱,难得专一,入定很难。如果要修习人定法,首先要有虔敬心,供养经卷,每日早、中、晚焚香礼佛;其次,还要坚持做如下十五件事:

一、不杀生;

二、救活生命;

三、不妄取非分之得;

四、以恩惠施舍于人;

五、不淫秽;

六、远离声色;

七、不欺负和敷衍他人;

八、向上级进忠言,善于劝谏;

九、不好杯贪醉;

十、不用酒施惠于人,即不以设酒宴请表示亲善之意;

十一、保护弱势者,使之不遭冤屈;

十二、以仁心治理百姓,使之安居乐业,各得其所;

十三、宽容大度,对不肖之人加以包容,并以正道教化他们;

十四、对前来投诉或打官司的人,应公正处理,不徇私枉法;

十五、以善道劝告上级领导。

以上十五件事,大部分属于官员本分上应该做好的事,并不是勉为其难,但对很多官员来说,能做好三五条就算不错了。本分上的事都做不好,即使上级不追究、下属不闹情绪,心里也难免七上八下,怎能人定?

第二,普通人学定要诀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说:普通人如果真心学定,可以手抄经卷供养,每日早、中、晚焚香礼佛,然后做好以下十件事:

一、谨守不杀、不盗、不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

二、闲暇时诵读一下修定正意的经文;

三、办事时,不时默诵一下经文,并自觉按经文所讲去做;

四、劳苦、委屈、愁苦之时,当知这是自己当得报缘,而不生怨恼心;

五、所居之地如果没有佛的形象,也没有善人,可在心里记住佛的形象,向四方礼敬,如同对佛无异;

六、保持内心柔和,调整好情绪,对一切众生都谦逊对待;

七、按正确的原则做事,不文过饰非;

八、乐于助人,不吝惜力气;

九、看见老弱病残者,怜悯他们,帮助他们,要真心实意,而不是假心假意;

十、终身礼敬佛、法、僧三尊,而不懈怠、遗忘。

以上十事,主要是把人做好,不做伤害众生的事,这样凡事无愧无悔,也不易跟人起争执,入定就相对容易了。

第三,大家闺秀学定要诀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说:地位尊贵的女子,如果真心学定,可以手抄经卷供奉,设立佛龛,供养布幡、香花,每日早、中、晚焚香礼佛,时常发愿脱离女人身,且不喜爱欲,此外还要做好以下二十件事:

一、受持上贤士十五戒、中士十戒,并且谨守戒律身为贵家女子,当庄敬自重,所以受戒要多一点,不能像普通人一样随便;

二、抛弃忌妒心;

三、减少对珠宝的爱好;

四、不施粉黛;

五、没有骄纵的态度;

六、衣服朴素而不奢华;

七、照顾好家庭,以慈心为本;

八、温和地对待下人而不加体罚;

九、救济孤独,给予他们的衣食像自己受用的一样;

十、孝敬长辈,爱护小辈;

十一、言语温和,懂得自责;

十二、谦卑柔顺,知道惭愧;

十三、对分内之事,亲手料理,以洁净卫生、香甜可口的饭食供养公婆、父母,供养佛法僧以及老师、朋友;

十四、无认亲疏善恶之人,都以慈心、平等心对待,而不是根据亲疏善恶分别对待;

十五、即使是在卧室、闲时独处时,也不思淫欲;

十六、端正精诚,心里常念佛法;

十七、做事先请示尊长,然后施行;

十八、没有专横自主之心,经常以谦逊的标准要求自己;

十九、不偷窥他人的秘密,没有邪僻的念头;

二十、日常起居言语得体,不轻率随便。

以上二十事,某些贵妇能大部分做到,这是真正的贵妇。她们学定相对容易多了。

第四,普通女子学定要诀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说:普通女子家庭不富裕,做事劳苦,常有衣食之忧,难得自在,没有条件学佛守戒,如果真心学定,须做好以下十件事:

一、亲近贤友,谨守不杀、不盗、不淫、不饮酒、不妄语等五戒;

二、即使饥寒交迫,也不杀、不盗;

三、即使一人独处,也不邪淫,努力克服淫念;

四、即使家贫,也不以欺诳手段而求钱财;

五、对他人的饮宴歌舞之乐,不要羡慕;

六、遵行正法,视之如佛;

七、常行五种善C。即念施心。恭敬心。礼节心。谦逊心。平常心、;

八、即使是做事时,也要不时默念经文,而不懈怠;

九、适时到寺庙礼拜佛、法、僧三尊;

十、即使没有钱财布施,也要常为寺庙洒扫,以干净的水施给众僧,总之用自己的力量作为施舍,勤行而不厌烦。

以上四类入学定的方法不一样,越是富贵的人越难,越是贫穷的人越简单,这是为什么呢?经云:富贵学道难,有钱有闲的人,恣情纵欲的时间多,奢侈享乐的条件好,学定不易,只有诚心礼佛,严守戒律,才有可能得禅定之乐。相反,普通男女,每日忙于事务,没有那么多闲心、闲工夫思考逸乐之事,相对而言,心神比较专一,学定容易多了。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j458.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经典经典唯美句子,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

  • 百丈禅师经典禅语大全摘抄

    百丈怀海禅师是中国禅宗史上的重要人物,唐代禅宗高僧。原籍太原,远祖因西晋怀帝永嘉战乱,移居到福州,俗姓王。是洪州宗风开创者马祖道一大师的法嗣,禅宗丛林清规之制定者。因其后半生常住于洪州百丈山(江西奉新),故世称百丈禅师。 唐中叶后,由于旧教规和戒律与禅宗发展存在尖锐矛盾,于是怀海便大胆进行教规改

  • 隆波田禅师经典禅语100句摘抄

     隆波通禅师于1939年5月14日出生于泰国的东北部,依照南传佛教的习俗,于22岁时出家为僧。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研习并通达了上座部佛教教理。 隆波通禅师经典禅语大全: 1、佛陀的教导及佛陀阿罗汉弟子们的美德,祂们是我们在家众的启发及追求的成果与目标,愿你们今生便能亲见到清净、光明、安祥的心。

  •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语录

    大慧宗杲禅师的禅语录 大慧宗杲的读音:dahuizonggao;大慧宗杲是后人对大慧杲禅师的尊称,他是宋朝著名大禅宗祖师圆悟勤的得法大弟子。 【1】、习禅,若不能证入与佛同等之境界,不但自身无受益,亦难以担当弘法利生之责任。明心见性,必须具备坚固不退转之信心,金星不现,决不可懈怠,否则,归家之日无有

  • 五祖弘忍禅师述禅语50句

    1、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2、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3、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瓶

  • 五祖弘忍禅师述佛学禅语摘抄

    1、夫修道之本体,须识当身;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无有分别,自性圆满,清净之心,此是本师,乃胜念十方诸佛。 2、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若其不护净者,一切行无由取见;愿善知识如有写者,用心无令脱错,恐误后人。 3、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黑云之所覆,如

  • 禅师经典名言警句

    本在禅寺的翠鸟想求得更安全的地方,便在无人能攀的临海岩石上筑巢,几天后被浪涛卷走。禅师:因心中有敌,便处处是敌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者调心不调身,愚...

  • 被唐代宗谥为“大医禅师”的司马道信经典禅语

    司马道信(580年4月3日-651年),生于永宁县(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1],隋唐高僧,佛教禅宗四祖。公元580年4月3日,司马道信出生。公元592年(开皇十二年),向禅宗三祖僧璨求法,后在吉州符寺受戒,26岁时被三祖授以衣钵。公元625年(武德八年)于黄梅破额山正觉寺传经讲法,唐太宗李世民

  • 拈花禅师的名言

    1、对于生存本领的知识学习,我们既要丰富精神的能率,更应该侧重实用性,尽早、尽快获取实用性能量,在竞争学习中,找到生存的立足点。 和书本对话,我们是占据主动地位的,我们是可以自由选择的;而和生活对话,我们往往是站在被动的学习位置上的,当我们受到打击时,才能获得学习的真谛。 2、智慧打造的勇敢,是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