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名言名句

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4】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4】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称呼得当于理为胜】

古代的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的人都只称呼伯或叔。

如果叔伯兄弟或者姊妹的父亲去世后,当着他们的面,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无法回避的。

如果自己的侄子没有了父亲,你当着他们的面与别人说他们是哥哥的孩子或弟弟的孩子,就会感到非常不忍心;在北方大多数称他们为侄。

据研究:在《尔雅》、《丧服经》、《左传》等书中,虽然男女都可以用侄这个称呼,但都是对姑姑而言。

叔侄则是从晋代以来才开始称呼的。

现在统称为侄,按道理来说是合理的。

颜氏家训【为人坦诚不事虚伪】

人与人分别的时候很容易,但是想要再见面就困难了,所以,古人对离别很重视。

江南一带,在为亲朋好友饯行时,一说到离别就会掉眼泪。

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他在去东边的郡任职之前,前来与梁武帝告别。

梁武帝对他说:我已经老了,一想到要与你分别,就感到非常伤心。

说完便流下几行眼泪。

王子侯做出悲伤的样子,却怎么也挤不出眼泪,只好含羞而去。

因为这件事情,他纷纷被大家指责,连续在江边飘荡了一百多天,还是不能离开。

而北方的风俗,对这种事情就不太看重,在岔路口谈起别离,都是欢笑着分手。

当然,对于一些天生就很少流泪的人,即使痛断肝肠,眼睛也仍然是闪闪发光;类似这样的人,你就不能勉强他或责备他了。

颜氏家训【粉饰名称内外有别】

凡是亲戚家属的名称,都应该分清,不可以随便乱用。

那些没有教养的人,在自己的祖父祖母去世后,对他们的称呼与对自己外祖父和外祖母的称呼是一样的,这让别人听了很不舒服。

虽然是当着外公外婆的面,但在称呼上也都应加一个外字来区别;对于父母亲的伯父、叔父,应当在称呼前加上排行顺序加以区分;对于父母亲的伯母、叔母,应当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姓;对于父母亲子侄辈的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以及他们的从祖父母,则应当在称呼前加上他们的爵位和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区别。

河北的男子都称呼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的乡间也是这样称呼的。

至于为什么用家字代替外字,这我就不明白了。

颜氏家训【同宗同族何故不识】

宗族亲属的世系辈数,有从父、从祖、族祖。

根据江南的风俗,从这以后,但凡官职高的都一概通称为尊,辈分相同的,即便隔了一百代,也仍然称为兄弟;如果对外人介绍,则都称作族人。

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二三十代,但是仍然称呼从伯从叔。

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怎么会不知道有族这种称呼呢?

那位中原人回答说:骨肉的关系容易疏远,所以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

这在当时看来虽然是机智敏睿的回答,但从道理上来说却是讲不通的。

颜氏家训【表亲称谓有章可循】

我曾经这样问周弘让:应该如何称呼父母亲中的表姊妹?

他回答说:可以把她们称作丈人。

自古以来都没有见过把女人叫丈人的。

我的亲表们是这样来称呼的:父亲的中表姊妹称呼为某姓姑;母亲的中表姊妹则称呼为某姓姨。

中表长辈的妻子,俚俗称她们为丈母,士大夫则称她们为王母、谢母等。

而《陆机集》中有《与长沙顾母书》,这里所说的顾母实际上就是陆机的从叔母,现在我们已经不这样称呼了。

齐朝的士大夫们,都称仆射祖埏为祖公,完全不考虑这样称呼会有所牵涉,甚至还有当着祖埏的面用这种称呼开玩笑的。

颜氏家训【凡遭重丧三日必吊】

江南地区,但凡举行重丧的,如果有认识并且住在同一个城镇里人,三天之内不去丧家吊丧,他们就会与这个人断绝交往。

丧家的人脱掉丧服以后,即便在路上与这个人相遇,也要回避他,其原因是怨恨他不怜恤自己。

如果是另有原因或道路遥远而不能前来吊丧的人,可以写信来表示慰问;不来信的,丧家也会以一样的态度来对待他。

北方的风俗则不是这样。

江南地区凡来吊丧的人,除了主人之外,对不认识的人都不握手;如果只认识披戴较轻丧服的人而不认识主人,就不到灵堂去吊丧,改天准备好名帖再到丧家去表示慰问。

颜氏家训【丧家朔望哀深当哭】

阴阳家认为:辰日去世的人,既是水墓,又是土墓,所以丧家不能哭泣。

王充在《论衡》中则写道:辰日去世的人不能哭丧,除非是自己至亲的人去世。

而今那些没有教养的人,辰日遇到丧事,无论是轻丧还是重丧,全家上下都静悄悄的,不敢发出哭声,并谢绝吊丧的客人。

道家的书上有这样的记载:无论是在晦日唱歌,还是在朔日哭泣,老天都要减损他的寿命。

如果在朔日这一天有人去世,丧家又悲痛万分,难道为了使自己的寿命长一点,就不哭泣了吗?真让人感到困惑。

颜氏家训【灵魂不灭虚妄之言】

旁门左道的书中记载道:人去世以后,死者的灵魂要返家一次。

这一天,家中所有的子子孙孙都要到外面去避凶,任何一个人都不愿意呆在家中;并且还要通过画符来镇邪,通过念咒语来驱鬼;出殡的那一天,丧家要在自家的门前燃火,并在屋外撒上灰烬,送葬回来以后,要举行驱鬼仪式,其目的就是为了不让死者祸及家人。

像这样的一些事情,都是很荒唐的,他们根本就不是有修养的读书人,所以,应该对此进行批评。

颜氏家训【礼缘人情恩由义断】

双亲去世之后,儿子和媳妇都不忍心再进他们生前所居住的斋屋和寝室。

北朝顿丘郡有一个叫李构的人,在母亲刘氏去世以后,李构便将她生前所居住的屋子终身锁闭,不忍心开门进去。

宋广州刺史刘纂的孙女就是李构的母亲,所以李构仍然得到江南风教的熏陶。

他父亲是扬州刺史,名叫李奖,在镇守寿春的时候被人杀害。

李构曾经与王松年、祖孝徵等人聚在一起喝酒谈天。

祖孝徵善于画画,正好手边又有纸笔,他就随手画了一个人。

过了一会,祖孝徵在割取宴席上的鹿尾时,就顺便把自己画的人像斩断给李构看,但他只是开玩笑,并没有其他的意思。

谁知李构看后脸色立马就变了,悲痛得起身骑马离开了。

在场的人都感到非常惊诧,但是却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

过了一会儿,祖孝徵才醒悟过来,他很是自责,当时却很少有人能够对这件事情有所理解。

吴郡有一个叫陆襄的人,他的父亲被处死刑以后,他便终身穿布衣吃素餐,即便是生姜,如果用刀割过,他都不忍心食用;就连做饭的时候也只用手掐摘蔬菜,而不用刀。

江宁一个叫姚子笃的人,因为他的母亲是被烧死的,所以他终身不忍心吃烤肉。

豫章有一个叫熊康的人,他的父亲因酒醉后被奴仆杀害,所以他终身不再尝酒。

然而礼是因为人的感情需要而设立的,情爱则可根据事理而断绝,假如亲人因为吃饭噎死了,难道子孙就应该要从此绝食吗?

颜氏家训【父母遗物不容散逸】

《礼经》中这样写道:无论是父亲遗留的书籍,还是母亲用过的口杯,一旦感受到上面留有父母的气息,就再也不忍心阅读或使用。

之所以不忍心是因为他们生前经常用这些东西来讲习、校对缮写,是专门为他们所使用的,这些遗迹可以引发对父母的哀思罢了。

如果是常用的书籍,以及各种日用品,哪能全部废弃呢?既然这些遗物不阅读使用,不要让它们散失,而应当封存保护起来,以便传给后代。

思鲁兄弟的四舅母是吴邵张建的女儿,在她五妹三岁的时候,她母亲就去世了。

灵床上摆着她母亲生前使用过的屏风,因为房屋漏雨的缘故,所以屏风被沾湿了,于是家人把它拿出去曝晒,五妹看见以后,就伏在床上流泪。

家里人见她一直不起来,感到非常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五妹神色哀伤,不能饮食。

家人带她去看医生,医生摸过脉后说: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后来,五妹为此吐血,过了几天后就去世了。

亲属都怜惜她,没有不悲伤叹息的。

颜氏家训【父母丧亡忌日不乐】

因为魏朝王修的母亲是在社日这天去世的,于是第二年的社日,王修因为思念母亲而十分哀痛。

邻居们听说这件事后,为此而停止了社日的活动。

现在,除了忌日这天外,如果父母亲去世的日子正好是伏祭、腊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些节日,以及晦日的前后三天,我们仍然应对父母亲感怀思慕,与别的日子有所区别,在这段时间里不应该参加宴饮、听音乐以及外出游玩。

颜氏家训【避讳父名适可而止】

刘绦、刘缓和刘绥是三兄弟,三个人都很有名,因为他们的父亲叫昭,所以兄弟三人便一辈子都不写照字,而是根据《尔雅》,将昭写作熘。

然而凡是文字与人的正名相同,避讳是理所应当的;如果文中出现同音字,就不该全部避讳了。

刘字的下半部分就与昭的发音一样。

如果吕尚的儿子不能写上字;赵壹的儿子如果不能写一字:那么他们便会一下笔就犯难,一写字就犯讳了。

颜氏家训【儿生一期聚集致晏】

江南的风俗,孩子满一周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好新衣服,梳洗打扮,将弓、箭、纸、笔摆在男孩子面前,将剪子、尺子、针线摆在女孩子面前,除此之外,再摆上一些食物、珍宝和玩具,观察他(她)想抓取的东西,以此来检验孩子今后是贪婪还是廉洁,是愚蠢还是聪明,人们把它称作试儿。

这一天,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聚在一起,主人设宴招待客人。

从此以后,只要双亲还健在,每到这个日子,就要置酒备饭,宴请客人。

那些缺乏教养的人,虽然双亲已经去世,但他们还要在这一天设宴待客、尽兴痛饮、纵隋声乐,不知道还应该有所感伤。

梁孝元帝年轻的时候,每到八月六日生日这天,总是吃斋念佛;自他母亲阮修容去世之后,这件事情也就停止了。

j458.cOm更多名言名句延伸阅读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轻疼痛。

专注地读一些史书,一天读20卷,因为没有老师传授,时常会有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句子,这就需要自己反复揣摩,因为自己喜欢读书,不知道厌倦。

处于帝王之子这样尊贵的地位,又处于无忧无虑的孩童时代,尚且能够如此用功,何况是那些希望通过学习飞黄腾达的平民百姓呢?

颜氏家训【勤学不辍必成大器】

古代勤奋好学的人很多,苏秦读书的时候用锥子刺大腿以防止瞌睡;文党把斧子投于高树,毅然前往长安求学;孙康在夜晚的时候凭借雪地的反光读书;车胤用袋子收聚萤火虫用来照明读书;倪宽和常林在耕种时也要带上经书;路温舒在放羊时就摘蒲草截成小简用来写字。

他们都是勤奋好学的人。

梁朝彭城的刘绮,是交州刺史刘勃的孙子,很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买不起蜡烛,夜读的时候,就买来获草,将它折成尺把长并点燃用来照明。

梁孝元帝刚离开会稽时,精心选拔官吏,刘绮因为才华出众,所以被任命为太子府中的国常侍兼记室,很受器重,最后当上了金紫光禄大夫。

义阳的朱詹,祖祖辈辈住在江陵,后来迁到了扬都。

他勤奋好学,因为家里没有钱,连续几天都没有米用来做饭,就经常靠吃纸来充饥。

天冷的时候,没有被子可以盖,他就抱着狗取暖而睡。

小狗也非常饥饿,就跑到外面去偷东西吃,朱詹大声呼唤也不见它回家,那哀伤的叫声惊动了周围的邻居。

即使这样,他依旧没有荒废学业,最后成为了一名学士,官位升至镇南录事参军,受到梁孝元帝的礼遇。

这些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这也是一个勤学的典型。

东莞人藏逢世,二十多岁时,想读班固的《汉书》,但苦于不能长期借读,就向他的姐夫刘缓要来名片、书札的边幅纸头,亲手抄了一本。

军府中的人都佩服他的志气,后来他因为研究《汉书》而闻名于世。

颜氏家训【勤学好问以学成忠】

齐朝有个叫田鹏鸾的宦者,原本是少数民族人。

刚刚入宫的时候才十四五岁,那个时候就非常好学,书本随身携带,早晚诵读,由于他所处的地位十分低下,所以劳役非常辛苦,但仍能利用闲暇时间,四处向人请教。

每次到文林馆,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除了请教书中不懂的问题外,没有空闲谈其他的事情。

每当在书中看到古人守节操、重义气的事,他就感叹不已,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非常喜欢他,极力开导鼓励他。

后来他得到皇帝的赏识,被赐名为敬宣,官位升到了侍中开府。

齐后主逃往青州的时候,派他到西边探路,结果被周军俘获。

周军问他后主的去向,田鹏鸾欺骗他们说,已经逃走了,估计已出了国境。

周军不信他的话,就对他严加拷打,企图使他屈服;他的胳膊和腿每被打断一条,神色就变得越是严厉,后来四肢竟然全被打断了,就这样被打死了。

一位少数民族的少年,尚且能够通过学习变得忠心耿耿,北齐的将相们,远远不如敬宣这样的奴仆。

颜氏家训【为人父母以学为教】

邺城被北周军队平定之后,我们被迫迁到关内。

思鲁曾经对我说:朝廷没有了俸禄,家里也没有积累的钱财,我只好靠出卖体力来赚钱,以尽供养之责。

你总是督促我读书,致力于经史之事,为此我受尽了劳苦,你难道明白现在怎么安心读书吗?

我教训他说:当儿子的固然应当把供养之责放在心上,当父亲的却应当把子女的教育作为根本大事。

如果让你放弃学业去赚取钱财,我即使是丰衣足食,又怎么会感到吃得香甜,穿得暖和呢?如果你致力于先王之道,继承我们家祖辈的事业,那么,我即使吃粗茶淡饭,穿麻布衣衫,也感到心安理得。

颜氏家训【独学无友孤陋寡闻】

士,自许史学,名价甚高,乃云:王莽非直鸱目虎吻,亦紫色蛙声。

又《礼乐志》云: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注:以马乳为酒也,捶搁乃成。

二字并从手。

捶掴,此谓撞捣挺之,今为酪洒亦然。

向学士又以为种桐时,太官酿马酒乃熟。

其孤陋遂至于此。

太山羊肃,亦称学问,读潘岳赋:周文弱枝之枣,为杖策之杖;《世本》:容成造历。

以历为碓磨这磨。

《书经》上说:喜欢提问就能丰富知识。

《礼经》上说:自己一个人学习而没有朋友可以一起来商讨,就会变得孤陋寡闻。

这说明学习必须共同切磋、互相启发。

我见过很多闭门读书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是,在大庭广众下,常常出错误。

《谷梁传》叙述公子友与莒两人相斗,旁边的人呼叫孟劳。

孟劳是鲁国宝刀的名称,这个解释在《广雅》这本书上也曾经出现过。

最近我在齐国,有位叫姜仲岳的人对我说:孟劳是公子友身边那位姓孟名劳的大力士,被鲁国人当做国宝。

他极力和我争辩。

当时清河郡守邢峙也在场,他是当代的大学者,他帮我证实了这个问题,姜仲岳才红着脸认输了。

此外,《三辅决录》上说,汉灵帝在宫殿柱子上题字:堂堂乎张,京兆田郎。

这是引用《论语》中的话,我认为堂堂乎张形容京兆的田凤长得相貌堂堂。

有一位才士,却解释成:当时张京兆及田凤二人都长得相貌堂堂。

他听了我的解释后,开始非常惊骇,后来很快就明白过来,又对此感到懊悔。

江南有一位权贵,读了误本《蜀都赋》的注解,本中将蹲鸱,芋也。

误写作蹲鸱,羊也。

有人馈赠他羊肉,他就回信说,谢谢您送给我的蹲鸱。

满朝官员都感到惊诧,不明白是什么意思。

经过很长时间查到出典,才知道事情的原委。

元魏时期,有一位有博学而身居要职的大臣,他刚刚得到一本《史记音》,而其中注音的错误有很多,给颛顼注音也是错的,顼字应当注音为许录反,却错注为许缘反,这位大臣就对朝中官员们说:以前我们把颛顼错误地读成专旭,实际上应该读专翱。

这位大臣名气很大,大家都很信服,遵从他的说法。

直到一年后,又有大学者对这个词的发音苦苦地研讨,才知道那位大臣读错了。

《汉书王莽赞》说:紫色蛙声,余分闰位。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王莽以假乱真。

以前,我曾经和别人谈书籍,其中谈到王莽的长相,有一位聪明能干、名望很高的人,自称精通史学,他却说:王莽不但长着和老鹰一样的眼睛,老虎一样的嘴唇,而且皮肤发紫,声音像蛙鸣。

此外,《礼乐志》上说:给太官搁马酒。

李奇的注解是以马乳为酒也,捶桐乃成。

揰、搁的偏旁都从手。

捶桐这里指把马奶上下捣击、搅拌的意思,现在做奶酒也是用这种方法。

那位聪明人又认为李奇注解的意思是:要等种桐树之时,太官造的马酒才熟。

他孤陋寡闻竟然到了这种程度。

太山的羊肃,也称得上有学问的人,他读潘岳赋中周文弱枝之枣一句,把枝字读作杖策的杖字;他读《世本》中容成造成历一句,把历字认作碓磨的磨字。

颜氏家训【单信耳受施安失所】

在说话写文章,援引古今的例证时,必须是自己从书中亲眼看到的,而不要相信耳朵所听到的。

江南乡里间,有些士大夫不勤奋好学,又羞于被视为没有学识,就把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拿来修饰自己的语言。

比如:把征、质呼为周、郑,把霍乱称之为博陆,上荆州一定要说成上陕西,下扬都说成是去海郡,把吃饭称为糊口,把钱说成孔方,把迁徙说成楚丘,把婚姻说成晏尔,讲到姓王的人一致称为仲宣,谈起姓刘的人都呼作公干。

像这样的一类事情有一二百件,士大夫们前后相承,互相沿袭。

如果向他们问起这样说的理由,他们几乎没有一个能答出来,用于言谈文章,常常是驴唇不对马嘴。

庄子有乘时鹊起的说法,所以谢胱就写出鹊起登吴台的诗句。

我的一位表亲则作了一首《七夕》,其中一句诗是这样的:今夜吴台鹊,亦共往填河。

《罗浮山记》上说:望平地树如荠。

所以戴暠就写出长安树如荠的诗句。

而邺下又有一个人写了一首《咏树》诗,其中有遥望长安荠的句子。

我还曾经见过有人将狂妄自大解释为夸毗,将年老称作富有春秋,这些都是相信道听途说的过错。

颜氏家训【说文解字学之根本】

文字是书籍的根本。

世上求学的人,大多数都不精通文字:通读《五经》的人,肯定徐邈而批评许慎;学习赋诵的人,信服诸全而忽视吕忱;学习《史记》的人,只对徐野民、邹诞生的书感兴趣,却忽略了对字义的研究;学习《汉书》的人,喜欢应邵、苏林的注解而忽略了《仓颉篇》、《尔雅》。

他们不知道语音对于文字来说只是枝叶,理解词义才是根本。

以至有人看到服虔和张揖有关音义的书就十分重视,而对于他们写的《通俗文》和《广雅》却不屑一顾。

对同个人的取舍标准尚且有那么大的差异,何况对不同时代不同人的著作呢?求学的人都注重广学博闻。

他们对于郡国、山川、官位、姓族、衣服、饮食、器皿、制度等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找出源头;但对于文字,却疏忽大意,连自己的姓氏也会经常写错,即使不出错误的,也不知它的由来。

近代有些人给孩子起名:兄弟的名字都用山作偏旁,有取名为峙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手作偏旁,有取名为机的;兄弟的名字都用水作偏旁,有取名为凝的。

在那些知名的大学者中,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如果他们明白这与乐工听不出钟音不协调是一回事的话,是多么的可笑。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忧疾便呼父母】

人一旦遇到有忧愁疾病,就开始呼喊天地,呼喊父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

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

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的时候都不可以这么叫,那么父亲死后又怎么能随便呼叫呢?

《仓颉篇》中有倄字,《训诂》中是这样描述的:倄是痛苦时发出的声音,读作羽罪反。

现在北方人伤痛的时候就叫倄。

《声类》里面将这个字的音读作耒反,现在南方人在悲痛的时候也会这样喊。

这两个音随人们的乡俗而定,两者都是可以的。

颜氏家训【一人受劾举家伸冤】

在梁朝,那些被拘囚弹劾的官员,他的子孙、兄弟、侄儿,都要连续三天光着脚到朝廷请罪,如果子孙当中有做官的,就要主动请求解除官职。

他的儿子们则要穿上草鞋和粗布衣服,蓬头垢面惶恐不安地守候在街道上,见到办案的官员,就不停地叩头,以至于满地都是血,他们要为自己的父亲申诉冤屈。

如果他们的父亲被发配去服苦役,他们就一起在官署门口搭个草棚居住,不敢在家中安居,直到十几天后,官府的人来驱赶,他们才肯离开。

江南地区各位宪司拥有弹劾官吏权力的,案情虽然并不严重,但如果官吏是因为违背教义而遭到宪司的污辱,或者因此被拘囚而身死狱中,两家就会结下怨仇,双方的子孙三代都不相往来。

到洽是御史中丞,他有弹劾刘孝绰的打算,到洽的哥哥到溉与刘孝绰关系友善,到溉苦苦规劝他不要弹劾刘孝绰,但最终未能如愿,到溉只好流泪向刘孝绰分手道别。

颜氏家训【父危子拘母病儿泣】

兵器属于凶器,战争存在危险,两者都不安全。

古时候,天子穿上丧服去统领军队,将军率军出征之前要凿一扇凶门并从此门出去。

某人的父祖伯叔如果在军队里,他就应该自我约束,不应该参加奏乐、宴会以及婚礼冠礼等吉庆活动。

如果长辈被围困在城邑之中,晚辈就应该是面容憔悴,除掉饰物器玩,常常流露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神情。

如果父母病重,所要请的医生虽然年纪轻、地位低,但他也应该流着泪向医生下拜,以此求得对方的怜悯。

梁孝元帝在江洲的时候,曾经身染重病,太子方等就亲自拜见过中兵参军李猷。

颜氏家训【结拜兄弟志均义敌】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能够结拜为兄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必须是志同道合,对朋友始终如一的人,才能结拜。

然后,就要让自己的孩子向结义兄弟伏地下拜,并称呼对方为丈人,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孩子对父亲朋友的敬意。

同时,自己对结义兄弟的父母亲,也应该以礼相待。

我发现北方人对待此事非常轻率,即便是两个陌路相逢的人,也可以结为兄弟,只问问对方的年龄,看看对方的外表,也不斟酌一下是否妥当,甚至还有与自己父辈的人结拜为兄弟,或者把子侄辈当成弟弟的。

颜氏家训【门不停宾以礼相待】

从前,周公为了随时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三次将正在洗的头发挽起来,三次将正在吃的食物吐出来,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七十多人。

而晋文公则以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竖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

对于古人来说,及时会见家中的宾客,是为人的可贵之处。

那些缺乏良好教养的家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客人来访的时候,他们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生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这种事情对于江南人来说是一种耻辱。

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发现家中的。

仆人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宾客,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仆人一顿。

他家中的门子和仆人在接待客人的时候,礼仪进退,表隋言辞,严肃恭敬,与主人对待宾客的态度没什么两样。

颜氏家训【君子慎交利于言行】

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个圣人,也就像从早到晚那么快了;五百年出一个贤士,也就像一个紧接一个那么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圣贤非常难得,竟稀少到这种地步。

如果遇到了人世罕见的明达君子,怎么能不去亲近仰慕他呢?我出生在乱世年代,在兵荒马乱中长大,一生都在四处漂泊,见闻识广,但凡遇到有名望的贤人,都会心醉神迷、向往钦慕对方。

人在年轻的时候,思想和性情都还没有定型,与那情投意合的朋友朝夕相伴,就会受到他们的熏陶濡染,即使没有专门去效仿别人,但在潜移默化中,自己的言行举止自然就跟朋友相似了。

何况操守德行和本领技能,是明显容易学到的东西呢!因此,与品行良好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品行恶劣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人满是鲍鱼的店铺中一样,时间久了,自己也会染上一身臭味。

墨子悲叹人们将丝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

君子在结交朋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像颜回、闵损那样的贤人,一辈子也难得遇上一位!所以,只要比我强的人,就值得我敬重他了。

颜氏家训【贵耳贱目世人之弊】

世人有很多弊病,看重谣言传闻那样的东西,却轻视自己亲眼看到的东西,看重远处的事物,却轻视身边的事物。

从小和自己一起长大的人,如果其中有贤能聪明的,人们就怠慢侮弄他,而不以礼相待;而对于那些身处他乡异地的人,稍微有一点名声,大家就会马上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盼望。

他们评说人家的优劣,谈论人家的得失,或许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人呢!所以,鲁国的人称孔子为东家丘。

从前,虞国的宫之奇比国君略大几岁,国君与他相熟,不肯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导致国家灭亡,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们不可不牢记于心。

颜氏家训【窃人之美古人所耻】

采用了一个人的意见,却不能够厚待这个人,古人认为种行为是非常可耻的。

凡从别人那里采纳一个建议或者在另0人的帮助下完成一件事情,都应该赞扬对方,不应该把从别人那里窃取的成果占为己有;即使是地位低下、身份卑贱的人,也一定要肯定对方的功劳。

窃取别人的钱财会遭到刑罚的处置;窃取别人的成果则会遭到鬼神的惩罚。

颜氏家训【伯乐相马唯才是举】

以前,梁孝元帝在荆州的时候,那里有一个叫丁觇的人,洪亭人氏,他非常擅长写文章,草书和隶书更是不在话下;梁孝元帝将公文全部交给他来抄写。

军府中的人都认为丁觇的地位低下,个个都看不起他,他们认为让自己的子弟去临习丁觇的书法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丁君写满十张纸也抵不上王褒写上几个字。

我非常喜爱他的书法,常常把它们珍藏起来。

梁孝元帝曾经派典签惠编送文章给祭酒萧子云看,萧子云就问惠编:君王最近赐送给我的书信和诗歌,书法非常漂亮,那书写的人真是一位高手,他叫什么名字?怎么都没有一点名声呢?

惠编把实情都告诉他。

萧子云感叹道:这个人真是后生难比啊,竟然不被世人所称道,也算是奇事一桩。

从此,听说这件事的人才渐渐地对丁觇刮目相看。

后来,丁觇渐渐升任到尚书仪曹郎的位置,最后任晋安王侍读,跟随晋安王东行。

等到江陵陷落的时候,文书信札大量失散流失。

不久之后,丁觇便在扬州去世了。

而那些过去轻视他的人,再想得到他的一纸墨迹也不可能了。

颜氏家训【贤才所系国之存亡】

侯景刚攻入建业城的时候,虽然台门紧紧关闭,但所有的官吏百姓都惊恐不安,人人自身难保。

太子左卫率羊侃坐镇东掖门,分兵部署,策划抵抗事宜,仅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全都安排妥当了,于是才争取到一百多天的时间来抵抗凶恶的叛军。

当时,台城内一共有四万多人,其中王公大臣不少于一百人,他们都是依靠羊侃一个人来安定局面的,他们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

古人说:巢父、许由把天下都推辞掉了;市侩庸人则为了一点小钱而争夺不休。

两者之间的差距也悬殊太大了。

齐朝文宣帝即位几年后,便整天沉湎于酒色,放纵恣雎根本不把法纪放在眼里。

庆幸的是,他能将政事授权于尚书令杨遵彦处理,朝野相安无事,各种事务都被安排得十分妥当,任何人都没有意见,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天保之朝结束。

杨遵彦后来被齐孝昭帝杀害,国家的刑律政令从此就丧失了效力。

斛律明月是齐朝的重臣,无罪被杀,军队将士因此而人心涣散,周国才萌生了吞并齐国的念头。

在关中一带,百姓至今还对斛律明月称赞不已。

这个人用兵,哪里只是众望所归而已啊!他的生死决定了国家的存亡。

张延隽任晋州行台左丞时,统率众多将士,镇守安抚疆界,储藏聚集物资,爱护救助百姓,他的声望威严足以与一个国家相匹敌。

那些卑鄙小人不能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就联合起来排挤他。

他被人取代以后,国家上下一片混乱,周国军队一起进兵齐国,晋州首先被平定。

齐国灭亡的迹象,就从这里开始了。

颜氏家训【不学无术一生愧辱】

自古以来,那些贤明的君主,还必须勤奋学习,更何况是平凡的人呢?经书史书中关于这类事情的记载数不胜数,我也不能一一举例,姑且举一些近世的主要事例来启发点悟你们。

现在士大夫的子弟,几岁以后,都要接受教育,其中,学得多的已学到了《礼经》、《左传》。

学得少的,也已经把《诗经》、《论语》都学完了。

等他们到了结婚的年龄时,体质性情逐渐成型,趁这个时候,就要对他们加倍进行训导诱诲。

有志气的人,就能经受磨练,成就事业,而那些没有志向的,从此懈怠起来,就成了平庸的人。

人生在世,应该从事一定的工作:农民算计耕作,商贩谈论买卖,工匠精心制作各种器物,艺人研习各种技艺,武士练习骑马射箭,文人讲解儒家经书。

我常常见到一些士大夫,他们不屑于务农和经商,又缺乏手工艺方面的本事。

射箭连一层铠甲也射不穿,动笔只会写自己的名字,整天酒足饭饱,无所事事,以此消磨时光,虚度一生。

还有的人凭借祖上流传下来的功业,得到一官半职,便自我满足,完全忘记了学习;碰上有吉凶大事,议论起得失来,就张口结舌,茫然不知所措,就好像坠人云雾中一样。

在各种公私宴会的场合,别人谈古论今,赋诗言志,他却低着头不说话,只是打呵欠、伸懒腰。

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替他害臊,恨不能钻到地下去,这些人为什么不花几年工夫刻苦学习,而要一生遭受别人的羞辱呢!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4】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名言名句专题。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5】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忧疾便呼父母】 人一旦遇到有忧愁疾病,就开始呼喊天地,呼喊父母,自古以来都是这样。 现在的人讲究避讳,处处比古人来得严格。 而江东的士族庶族,悲痛时就叫祢。 祢是已故父亲的庙号,父亲在世的时候都不可以这么叫,那么父亲死后又怎么能随便呼叫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7】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兀帝少学不避病痛】 梁元帝曾经对我说:从前,我在会稽郡的时候,从12岁开始就已经喜欢学习了。 当时我患有疥病,手都没有办法握拳,膝盖几乎不能弯曲。 我关上书房,挂上葛布制成的帐子,避开苍蝇,一人独坐,用瓯瓶装着山阴甜酒,时而喝上几口,以此减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1】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整齐门风提撕子孙】 古代圣贤们通过写书作文章来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小心谨慎、行为端正检点、建功立业出人头地等道理,所有这些都已经讲得面面俱到了。 而从魏、晋以来,在各学术流派的代表著作中,这样的道理更是不断重复,内容大同小异,大家都互相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9】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文涉地理必须恰当】 文章中有关地理的内容,必须要准确恰当。 梁简文帝写的《雁门太守行》却说:鹅军攻日遂,燕骑荡康居,大宛归善马,小月送降书。 把匈奴日逐王与康居、大宛、小月氏这些互不相干的事都扯到雁门郡来了。 萧子晖的《陇头水》说,天寒陇水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2】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2】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事兄如父亲情更浓】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兄长,又有什么理由抱怨兄长对待自己远不如对待他的孩子一样好呢?以此来自我反省,就可以看出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沛国有个叫刘琎的人,他的房子与他哥哥刘璩的房子只有一墙之隔。 一次,刘璩呼叫弟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3】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残害女婴天理不容】 姜太公说,养太多的女儿简直就是一种耗费。 陈蕃说: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五个女儿,即便是盗贼也不愿意光顾。 可见,女儿对父母的拖累有多么的深重。 但天生众民,又是先辈传下的骨肉,你能对她怎么样呢?在这世上,不愿意抚养女儿的人数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8】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不知所由博求古今】 我曾经跟从齐王一起到并州,从井陉关进入上艾县,到了上艾县再往东几十里,有一个猎闾村。 后来,百官又在晋阳以东百余里的亢仇城旁接受马粮。 大家都不知道猎闾村和亢仇城两个地方在哪里,广泛查阅古今书籍,都没有结果。 直到我翻阅

  •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6】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全文翻译【10-6】_家训家规_名言名句 颜氏家训【人有学艺触地而安】 梁朝全盛时期,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上车的时候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提笔能写日常问候的书信就可以做秘书官。 这些贵族子弟都用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他们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履,坐在织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