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当我们与人交流时,我们经常和身边的人分享一些摘录的句子,丰富的情感也可以通过简单短句表达出来,那么有哪些优秀的句子值得我们分享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帝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李世民简介”,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帝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李世民简介_

【帝范】李世民

作者小传李世民(599-649),唐太祖李渊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唐王朝实现统一过程中的主要将领之一,年号贞观,世称唐太宗。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他在位期间,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厉行节约,选课农桑,促进了唐朝的社会经济从战乱中恢复,并逐渐走向繁荣。与此同时,唐朝在对北方游牧民族突厥的作战中取得决定性胜利,稳定了北方边疆。但他并未封闭国境,而是对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采取开明包容的政策,与之建立友好往来关系,吸引了少数民族政权和周边国家的归附,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繁荣,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重要的大都会。李世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盛世贞观之治。

他为君为人开明大气,文辞也有浩然之气。他的治国思想以及与魏征、长孙无忌等君臣相得的佳话流传甚广,对后世颇有影响。

《帝范》是李世民写给他选定的继位者,即唐高宗李治关于为君之道的指导。李世民通过发动政变获取皇位,因而在选择继承人方面有所犹疑,纵容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的争夺,使太子因操切举事而受到废黜,而李泰亦因对太子逼压过甚而受到贬责。

最终,为保全几个儿子的性命,李世民选择了性情温厚的李治作为继承人。他担心李治因偏钟慈爱,义方多阙,庭训有乖,而未辨君臣之礼节,不知稼穑之艰难,难以承担起自己留下的重担,因而披镜前踪,博采史籍,聚其要言,作《帝范》给李治以为近诫。《帝范》分为君体、建亲、求贤、审官、纳谏、去谗、诫盈、崇俭、赏罚、务农、阅武、崇文十二篇,涵盖了古代帝王治国理政的各个方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化的帝王家训,不仅表现出李世民对将继承大统的儿子殷切的期望,也对后代帝王产生了重要影响。明成祖朱棣评论此书,饬躬阐政之要,备在其中,要皆切实著明,使其子孙能守而行之,亦可以为治。

01.夫国之匡辅,必待忠良。任使得人,天下自治。故尧命四岳,舜举八元,以成恭己之隆,用赞钦明之道。

士之居代,贤之立身,莫不戢翼隐鳞,俟风云之运;怀奇蕴异,思会遇之秋。是以明君傍求俊义,博访英才,搜扬仄陋,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昔伊尹,有莘之媵臣;吕望,渭滨之贱老;夷吾,困于缧绁;韩信,弊于逃亡。然而商汤不以鼎俎为羞,姬文不以屠钓为耻,卒能献规景亳,光启殷朝;执旄牧野,会昌周室。齐成一匡之业,实资仲父之谋;汉以六合为家,实赖淮阴之策。故航舟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鹤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治国也,必藉匡弼之资。故求之斯劳,任之则逸。虽照车十二,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此求人之贵也。

匡扶辅佐君王,一定要忠贞贤良之士才行。对这些人任用得当,自然能够治理好天下。因此尧帝任命四岳,舜帝举任八元,以此来实现垂拱而治的盛德,辅助敬肃明察的治国方略。士人处世、贤达之人立身,无不像凤收敛羽翼、龙隐匿鳞甲一样隐藏自己的才能,等待风云际会的时运到来;他们身怀独到的才华,期待着得到赏识和重用的一天。因此,贤明的君主到处去求访搜罗才德出众的贤达英才,连最偏僻最简陋的地方也不放过,不因为人才一时地位卑微就不任用他,也不因为人才曾经蒙受屈辱就不尊重他。过去的伊尹,是有莘氏的家臣;姜子牙,是渭水之滨一位贫贱的老人;管仲曾经被关进牢里;韩信曾经因为不受重用而逃亡。然而商汤不因为伊尹曾经是厨师就嫌弃他,周文王不因为姜太公只是个钓鱼的老人就鄙夷他,最终才能开创商朝的太平,昌明周室的统治。齐国成就霸业,实在是依靠管仲的谋略;汉朝平定天下,实在是倚仗韩信的策划。所以,舟船能够渡海,一定要桨的辅助;鸿鹄能够凌云高飞,一定要借助翅膀的力量;帝王要治理国家,一定要借重匡弼之臣的帮助。所以求访贤才是帝王应该为之劳累的事,找到贤才并任用他们之后,帝王就比较安逸了。即便是能够照亮整个车子的明珠多达十二个,黄金积累了数千斤,哪里比得上贤士众多的兴隆气象,哪里比得上一位栋梁之材来得重要。这就是访求人才的重要性。

02.夫设官分职,所以阐化宣风。故明王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桷。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王之任人,亦犹如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愚、智、勇、怯,兼而用之。

故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不以一恶去其善,勿以小瑕掩其功。()割政分机,尽其所有。

设立不同的官位、分割不同的职务,是为了阐扬德化、宣布风教。所以,贤明的君王任用人才,就像能工巧匠裁用木料一样,直的木材用来做辕,弯的木材用来做轮,长的木材用来做房屋的栋梁,短的木材用来做斗拱椽木。不同的木料无论曲直长短,都各有不同的用途。贤明的君王任用人才,也是如此。有智慧的人发挥他的谋略,缺乏智慧的人则发挥他的勇力,勇敢的人发挥他的武威,怯懦的人发挥他的谨慎,无论一个人智慧或是木讷,勇敢或是怯懦,都应该充分任用。

所以,好的工匠不会丢弃木材,贤明的君主不会遗弃人才。

对于所任用的人,不因为一点缺点就否定他的长处,不要为了一点小瑕疵就忽视他的功劳。设置官位,分割事物,就是要使人才各尽其能,而不求全责备。

03.然则函牛之鼎,不可处以烹鸡;捕鼠之狸,不可使之搏兽。一钧之器,不能容以江汉之流;百石之车,不可满以斗筲之粟。何则?大非小之量,轻非重之宜。

今人智有长短,能有巨细,或充百而尚少,或统一而已多。有轻材者,不可委以重任;有劣智者,不可责以大功。君择臣而授官,臣量己而受职。则委任责成,不劳而化,此设官之审也。

然而,用来装牛的鼎,不可以用来烹鸡;捉老鼠的狸猫,不可以让它去和野兽搏斗。能容三十斤的器皿,装不下江水汉水;能盛一百石的车子,不能被升斗的粟米装满。这是为什么呢?大的东西装不进小的容器,轻的东西也不应该用能承重的东西去装。人的智慧有长有短,能力有大有小,有的人带领百人还嫌少,有的人统率一个人就已经很多了。薄有才干的人,不能让他承担重大的职任;智慧不足的人,不能让他去谋划大事。君主依据才干选择臣子授予官职,臣子衡量自己的才干决定是否接受官职。这样一来,对人才的委任恰如其分,事情自然办得成,君主也就不必事必躬亲,而能够垂拱而治了,这是设立官职应仔细考虑的地方。

04.夫王者高居深视,亏聪阻明,恐有过而不闻,惧有阙而莫补,所以设鼗树木,思献替之谋;倾耳虚心,伫忠正之说。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其议可观,不责其辩;其理可用,不责其文。至若折槛坏疏,标之以作戒;引裾却坐,显之以自非。故忠者沥其心,智者尽其策。臣无隔情于上,君能遍照于下。昏主则不然,说者拒之以威,劝者穷之以罪。大臣惜禄而莫谏,小臣畏诛而不言。恣暴虐之心,极荒淫之志,其为壅塞,无由自知。以为德超三皇,材过五帝,至于身亡国灭,岂不悲矣!此拒谏之恶也。

君王高居深宫,与百姓隔绝,听不到人民的呼声,看不见人民的情状,担心有过失而听不到指责,害怕有缺漏而不能弥补,所以设立登闻鼓、树立谤木,希望得到进谏之言;侧耳倾听,虚怀若谷地接纳忠诚正直的言论。只要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即便说话的人是仆役奴隶,或是割草砍柴的平民,也不能因此不予采纳;所说的话不对,即便是王侯卿相所言,也不一定要接受。只要所议论的内容有可取之处.就不去苛责他的言辞;只要所陈述的道理有可施行之处,就不去苛责他的文采。汉朝的朱云为了向汉成帝进谏而折断了大殿上的栏杆,战国的师经为了劝谏魏文侯而撞坏了他帽子上的玉珠串,汉成帝和魏文侯就把断掉的栏杆和珠串保留起来,作为警戒自己的标志。三国时的辛毗为了劝阻魏文帝迁徙士家而扯坏了魏文帝的衣服,西汉的袁盎?为了遵守礼制而将汉文帝宠爱的慎夫人的坐垫布置得靠后,慎夫人虽然当时生气,但听说缘由后,赏赐黄金给袁盎。正因为君主能如此,忠诚之士才能将忠心全然奉上,有智慧的人才能将才略如数献出。臣子与君上没有隔阂,君主的盛德能够普照天下。昏庸的君主就不这样,他们以威权拒绝进言的人,加罪于劝谏的人。位高权重的臣子因为不舍俸禄而不去进谏,地位低微的臣子因为害怕获罪而不敢说话。昏庸的君主放纵自己的暴虐,极度荒淫,却因为堵塞言路而听不到不同的声音,难以自知过错。反而以为自己的德行超越三皇,才能胜过五帝,最终导致身死国灭,难道不可悲吗!这是拒绝谏言的坏处。

05.砥躬砺行,莫尚于忠言;毁德败心,莫逾于谗佞。

今人颜貌同于目际,犹不自瞻,况是非在无形,奚能自睹?何则?饬其容者,皆能窥于明镜;修其德者,不如访于哲人。拒善自愚,何迷之甚!良由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故明主纳谏,病就苦而能消;暗主从谀,命因甘而致殒。可不诫哉!

磨炼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听从忠诚的言论;败坏自己的道德和心性,没有比接近进谗言的小人更快的了。人的脸颊就长在眼睛下面,尚且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何况是非这种无形的事物,怎么能自己看清呢?这是为什么?人们在修饰容貌的时候,都知道对着镜子照一照;而想要完善德行的时候,却不知道去向有贤德的人请教。拒绝诚恳的言论而愚弄自己,这是何等的愚蠢呵!这大概是因为,逆耳的言辞难以接受,顺心的说法容易遵从吧。逆耳之言,就好像汤药一样苦;顺心之说,就好像鸩毒一样美味。所以,贤明的君主接受谏言,忍一时之苦,但病就治好了;昏庸的君主听从阿谀,一时痛快,但很可能性命不保。不能不引以为戒啊!

06.夫君者,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民不劳,静则下不扰。民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人主好奇伎淫声,鸷鸟猛兽,游幸无度,田猎不时。如此则徭役烦,徭役烦则人力竭,人力竭则农商之业废焉。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珠玉珍玩,黼黻缔络。如此则赋敛重,赋敛重则民财匮,民财匮则饥寒之患生焉。乱世之君,极其骄奢,恣其嗜欲。土木衣缇绣,而民短褐不全;犬马厌刍豢,而民糟糠不足。故人神愤怨,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此骄奢之忌也。

对于君主来说,俭朴可以涵养德性,清静可以休养身心。君主保持俭朴,百姓就不会过于劳乏;君主喜欢清静,下面的官吏也就不会滋生纷扰。百姓如果过于劳乏,就会产生怨恨;官吏如果滋生纷扰,政治就会走向混乱。君主如果纵情声色,喜欢珍禽猛兽,冶游毫无节制,狩猎不遵天时,百姓的徭役就会频繁,民力就会衰竭,进而农商等事业就会走向衰落。君主如果喜欢宏伟的亭台和深广的池水,雕琢精美的器物珠宝,绣工精良的锦缎纱绸,百姓所承受的赋税就会加重,百姓的财物就会匮乏,进而缺衣少食受饥寒之苦。

祸乱世道的君主,极度骄奢淫逸,放纵自己的欲望。君主的宫殿都装饰上精美的丝绸,百姓却穿着破破烂烂的粗布短衣;君主豢养的犬马有吃不完的精致饲料,百姓却连赖以糊口的粗粮都不够。所以人神共愤,朝廷上下离心离德,悠闲安乐的日子还没完,倾覆败亡就已经到来了。这就是要戒除骄奢的原因。

07.夫圣代之君,为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茅茨不剪,采椽不斫,舟车不饰,衣服无文,土阶不崇,大羹不和。非憎荣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

故风淳俗朴,比屋可封。此节俭之德也。

圣明时代的君主,都施行节俭的美德。虽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仍然厉行节约;虽具有智慧,耳聪目明,仍然像愚人一样处处谨慎。不因为身份尊贵就对他人颐指气使,不因为德行深厚就恃才傲物。盖房顶用的茅草也不刻意修剪,建房屋用的木料也不专门打磨,出行乘坐的车船上没有华丽的装饰,身上穿的衣服没有精美的花纹,门前的台阶不垫高一些,煮肉汁不用盐梅调味。这不是因为圣明的君主厌恶荣华的事物和甘美的饮食,而是他们坚持居处淡泊,行事俭朴。因此才能使风俗淳朴,人民普遍德行高尚。这是节俭的好处。

08.奢、俭由人,安、危在己。五关近闭,则令德远盈:千欲内攻,则凶源外发。是以丹桂抱蠹,终摧曜月之芳;朱火含烟,遂郁凌云之焰。故知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故桀、纣肆情而祸结,尧、舜约己而福延,可不务乎?

骄奢还是节俭,关乎平安和危乱,而这一切都是由人自身决定的。如果能清心寡欲,美好的德行和命运就会延续下去。如果欲望攻心,就会招来祸患。所以,丹桂之中有了蠹虫,就会失去其荣耀的芳华,终而成为朽木;红色的火苗中仅有一些细微的烟尘,就会遏制其冲天的炽焰,终而熄灭。

由此可知,如果不防微杜渐,善始敬终,骄奢就会不招自来,恶欲就要急速生长。骄奢和恶欲得不到有效遏制,就势必导致身死国灭的惨剧。夏桀商纣因为纵情肆意,倒行逆施,从而引火烧身,自掘坟墓;尧舜却因律己修身,顺乎民心,从而使帝业辉煌,江山永续。两相比较,难道不应该更好地身躬行节俭吗?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扩展阅读

家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司马光简介


家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司马光简介_

【家范】司马光

作者小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谥文正,陕州(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卒赠温国公。司马光为官期间,辗转中央和地方任上,皆有政绩。宋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进行大刀阔斧的变法。司马光在政治上主张保守,他将历代国势由盛转衰归因于变革成法,指出:使i代之君常守禹、汤、文、武之法,虽至今可存也。汉武取高帝约束纷更,盗贼半天下;元帝改孝宣之政,汉业遂衰。王安石得到神宗的支持后,为推行变法,在人事上进行了一定的清洗,司马光选择退避洛阳,专心编纂《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涵盖了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的历史,共294卷,300多万字,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缕述历代兴衰,并以臣光日的形式撰写了百余篇史论,为统治者提供执政参考,成为后世君臣为政者的必读书。《资治通鉴》成就了司马光在史学上的贡献,使他得以与太史公司马迁并称史学两司马。

《家范》是司马光所著家训,因司马光身后受赠温国公,这这里又被称为《温公家范》。《家范》共十卷十九篇,除首卷治家外,其余各卷按照祖、父母、子、女、孙、伯叔、兄弟姑姊等分类,根据不同的人在家庭巾的不同角色,为其提供了行为指导。作为毕生致力于修撰史书的学问大家,司马光所著《家范》带有浓厚的文人气质,引经据典,言必有据,学术特色鲜明。司马光在序文中引用《大学》《诗经》《孝经》等经典中的语句,强调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提出了圣人正家以正天下的观点。为实现齐家治国的理想,司马光搜集历代贤达治家的范行,编纂而成《家范》。降及后世,爱白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为人法者,今采集以为《家范》。

《家范》强调封建时代的家庭伦理关系,体现了北宋士大夫对于家庭伦理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比如强调治家莫如礼,将家庭作为维持礼教传统的基础。同时,它也提出了一些对今天仍有启迪的家庭教育思想,主张家长在分配财物时要尽量做到公平,以免制造矛盾;要以义教子,而不以利教子;对子女的教育要从严尽早,只顾溺爱而不知教导,是对子女不利的行为。此外,《家范》中列举了诸多司马光以史学家的眼光选取的事例,不失为考察中国古代家庭生活风貌的材料。

01.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困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l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叉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鸩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

做祖辈的人,没有不想着为后世子孙谋利的,然而真能为后世子孙谋到利的人很少。为何呢?如今为后世子孙谋利的法子,不过是尽可能广泛地积累产业来留给子孙,使田产广大连接阡陌,房屋店铺多得跨越坊巷,粟米麦谷充满粮仓,金钱丝帛装满箱奁。不知满足地求取财货,怡然以为能够供应子子孙孙用上好几辈子也用不完了。然而不知教导子女做人的正道,以礼法治理家庭。自己在数十年间,辛勤劳作苦苦积累起来的财富,子孙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因为用度奢靡,游荡无度而散去,反而嘲笑父祖愚笨不懂得娱乐,又埋怨父祖吝啬,对他们没有恩宠,而苛待父祖。开始是以欺瞒哄骗的手段窃取家巾的财物,以满足自己的欲望,实在不够就立字据向别人借钱,打算等父祖过世后就偿还。看他们的意思,几乎是唯恐父祖长寿。更严重的,甚至父祖有病不给予积极治疗,暗地里毒杀父祖。这样一来,原来所采取的为后世子孙谋利的行为,恰恰助长了子孙的恶行,甚至为自己招来了灾祸。

02.孙叔敖为楚相,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以美地封其子,其子辞,请寝丘,累世不失。

汉相国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日: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

孙叔敖担任楚国丞相,他快要辞世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大王几次想要给我封地,我都没有接受。我死后,大王一定会给你封地,到时候你一定不要接受好的地方。楚围和越国之问有一块地方叫寝丘,这地方土地不好,名字还难听,能够长久的只有这块地方。孙叔敖死后,楚王以好的地方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辞谢了,请求将寝丘封给他,后来好几代人都没有失去这块封地、汉朝相国萧何购买田产住它,一定在穷乡僻壤的地方,自己家住的地方也不修筑有矮墙的房屋,他说:这样一来,如果后代贤能,就会效法我的俭朴;如果后代不贤能,也不会被有势力的大家族夺去了家产.。

03.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自古只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

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知爱其子者,多日: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日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爱护孩子,就要用做人的正道来教导他,使他不走上邪路。骄横、奢靡、荒淫和逸乐,是走上邪路的开端,而这四种行为的产生,是所受宠爱和赏赐太多的缘故。自古以来,只知道宠爱孩子而不知教导孩子,最终使孩子陷入危险、屈辱的境地甚至惨淡而亡的人,可谓数不胜数。宠爱孩子,就应当教导他成人,宠爱孩子却使孩子最终陷入危险屈辱的境地,甚至死于祸乱,哪里是爱孩子呢?那些宠爱孩子的人,大都会说:孩子还小呢,不懂事,等他长大些再教导他吧。就好像一棵不好的树小任其发芽肆意生长,说等它长到两个人合抱那么粗的时候再砍伐,这需要费的力气就多得多了!义像打开笼子放飞了鸟儿冉去捉它,解开缰绳放跑了马儿再去追它,为何不在一开始就不放飞、不放跑呢?

04.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妇之过尚小,则不能教,而默藏之,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至于恶积罪大,不可禁遏,则暗呜郁悒,至有成疾而终者。

如此,有子不若无子之为愈也。其不仁者,则纵其性情,残忍暴戾,或听后妻之谗,或用嬖宠之计,捶扑过分,弃逐冻馁,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康诰》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谓之元恶大憝,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如今世上的俗人中,那些柔顺懦弱的人,在孩子和妻子的错误还比较小的时候,不能及时教导,而是默默忍受并为之掩饰,等他们的错误显著的时候,又不能发怒管教,而只在心里埋怨。直到错误不断积累,罪行巨大,停不下来的时候,才感到内心抑郁无比,甚至有积郁成疾而丧命的。这样的话,有儿子还不如没有儿子来得好。不仁慈的父母,就会放纵性情,对待子女残忍暴戾,有的听信后妻的谗言,有的采纳宠幸之人的计策,对子女苛责过甚,放弃并驱逐子女,使其遭受冻饿之患,将他们置于死地才算完。《康诰》中说:儿子不能为父亲尽心尽力,大大伤害父亲的心;父亲不能疼爱儿子,反而厌恶儿子。为子不孝和为父不慈都同样是人世间最大的罪恶。

05.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孝也。古人有言日: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

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做母亲的人,不怕对子女不够慈爱,怕的是知道宠爱子女而不知道教子女尽孝。古人曾说:慈爱的母亲会毁了儿子,因为她们只顾宠爱儿子而不教导儿子,使其沦为不贤能甚至大奸大恶之人,进而受到刑罚,最终走向灭亡,并非别人毁了他们,而是母亲的宠爱毁了他们啊。从古到今这种事多得数不过来了。

06.孟轲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日: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

舍市旁,其嬉戏为炫卖之事。孟母又日: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

孟母日:此真可以居于矣。遂居之。孟子幼时,问:东家杀猪何为?母日:欲啖汝。既而悔日:吾闻古有胎教,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买猪肉食。既长就学,遂成大儒。

彼其子尚幼也,固已慎其所习,况已长乎?

孟轲的母亲,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年少的时候,和小伙伴玩耍的内容是墓地之间的丧葬之事,争先恐后地筑穴埋葬。孟子的母亲说:这里不是适合居住的地方。于是带着孟子搬走了。迁居到市场附近,孟子和小伙伴玩耍的内容成了吆喝买卖。孟子的母亲又说:这不是能够居住的地方。

于是带着孟子搬到了学宫附近,孟子和小伙伴玩耍的内容变成了设置祭祀用的盛器,互相行礼,进退如仪。孟子的母亲说:这真是能够居住的地方了。于是就在这里住下来。孟子幼年的时候,问:东家杀猪是要做什么呢?母亲随口回答说:准备给你吃。随后感到后悔地说:我听说古代就有胎教之说,如今我在他知道事理的时候还欺骗他,这是在教他不诚信啊。于是买了猪肉来给孩子吃。孟子长大后学有所成,后来成为一代大儒。当时孟子还年幼,他母亲就已经非常注重让他养成良好的习惯了,更何况对那些已经长大了的孩子呢?

朱子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朱熹简介


朱子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朱熹简介_

【朱子家训】朱熹

作者小传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迁居徽州府婺源县,朱熹本人则出生在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配祀孔庙的大儒。绍兴十八年(1148年),朱熹考中进士,登入仕途,初授泉州同安县主簿,后相继知南康军、漳州府等,为官有所建树,但受到内部政治斗争影响,仕途并不顺利。

朱熹重视教育,提振书院建设,在南康军任职期间恢复了白鹿洞书院,并亲白订立学规。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编汀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首次合并刊行,命名为《四书章句集注》,这是经学史上四书之名首次出现,朱注本成为元明清三代科举考试的官方指定教材。

编者按《朱子家训》是朱熹对于子弟的训诫之语,存于福建朱氏家谱中,开始仅在朱氏一族内部流传,晚明时才初次单独刊出,但没有得到充分的推广和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朱氏联合会公布并大力推广这一文本,才使其影响力逐渐扩展。《朱子家训》篇幅极短,仅300余字,不像此前的许多家训一样分条列目对读书修身、为官理政、为人处世等提出具体的要求,而是以凝练的语言对个人道德修养提出了原则性的要求,是一部简明扼要的格言式家训。

《朱子家训》首先强调个人修养,对人在社会和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时应采取的行为方式和遵守的道德原则提出了宏观要求,申明了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妇柔的传统道德规范,虽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却也对于我们今天行为处事提供了一种借鉴。在与他人的关系方面,《朱子家训》带有明显的明哲保身色彩,主张注重自省,而不去过多地干涉他人,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不能贪多务得。

这里选译所依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的《朱子家训》。

01.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

做父亲的,最贵重的品质是慈爱。做儿女的,最贵重的品质是孝顺。做兄长的,最贵重的品质是友爱。做弟弟的,最贵重的品质是恭敬。

02.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侍奉老师和长辈,最要紧的是遵守礼仪,和朋辈友人交往,最要紧的是守信用。

03.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对于年长的人,要尊敬他;对于年幼的人,要爱护他。

04.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有德行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小,我也一定要尊重他;不贤能的人,即使年纪比我大,我也一定要远离他。

05.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千万不要谈论他人的短处;切记不要因自己的长处而骄傲。

06.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喻之。

别人有小的过错,就以宽大的胸怀忍耐一下;别人有大的过错,就对他讲明道理。

07.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不要因为一件好事很小就不去做,不要因为一件坏事很小就去做。

08.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处理公共事务不应掺杂个人的仇恨,处理家庭事务不应以个人标准为原则。

09.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不要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的利益,不要嫉妒贤能的人。

10.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不要因为愤怒而做出横暴逆行的事来,不要违背礼义而伤害万物的性命。

11.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对于来路不正的财物,不要去拿;遇到合情合理的事情,就顺势而为。

12.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僮仆不可不恤。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不可以不诵读诗书,不可以不知晓礼义。不可以不教导子孙,不可以不体恤下属仆役。不可以不敬畏有道德、学识的人,不可以不帮扶有困难的人。

颜氏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颜之推简介


颜氏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颜之推简介_

【颜氏家训颜之推】

【作者小传】颜之推(531-约595),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先后任梁散骑侍郎,北齐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北周御史上士等职。颜之推所处的时代,是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民族融合、社会变迁剧烈、人民生活痛苦的时代。颜之推三经亡国之事,历仕南朝梁,北朝北齐、北周和隋四朝,以一介儒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家声不坠,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保守避事的倾向。但从整体上看,颜之推的家训思想不仅在家庭伦理、道德修养方面对今天有重要借鉴意义,对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也有很大裨益,作者在特殊政治氛围(乱世)中表现出的明哲思辨,对后人也有认识价值。

《颜氏家训》在中国古代家训作品中具有开拓性意义,《古今事物考》称它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颜之推在序致中称,撰写家训的目的并不是要轨物范世,为外界树立规范和标准,而主要在于整齐门内,提撕子孙,即仅为整顿家族内的规范,教导自己的儿孙而已。所以颜之推没有在家训中讲大道理,更像是跟儿孙拉家常。我们能从中看到三字经似的朴实智慧。这部作品公开刊行后,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且成为后世家训的滥觞。《颜氏家训》共七卷二十篇,内容包括教子、治家、慕贤、勉学、涉务、止足、养生等方面。颜之推认为,对子女一定要严格教育,才能使他们最终获益;读书学习是为了最终用于实践,修身利行,而不能满足于空谈,甚至恃才傲物。此外,颜之推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他在家训中还对文章、书证、音辞、杂艺等传统学术领域阐述了自己的见解和心得,批评前代文章、考述各家思想,为我们了解当时人的文学观点和思想状况提供了线索。

01.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不能对子女进行有效教育的人,其实也不是想要使他们陷于犯罪作恶的境地。只是不愿意呵责生气,伤害子女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伤害子女的肌肤罢了。这可以用疾病来打比方,哪有不服用汤药、不受针灸艾炙就能治好病的呢?那些经常督导训诫子女的人,难道愿意苛责虐待自己的骨肉吗?实在是不得已啊。

0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

人们宠爱自己的孩子,很少有能够做到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的。自古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广泛存在。孩子中间有贤良俊才,自然可以激赏宠爱,有愚顽鲁钝的,也应当同情怜爱。若是在孩子们中间有所偏宠,虽然是为了爱他,但更多时候反而是害了他。共叔段之死,其实是他母亲武姜2所导致的;西汉的赵王刘如意遇害,其实是由他的父亲行为不当所致。刘表偏宠后妻蔡氏,导致身后外戚蔡瑁废长立幼,举兵降曹,最终使宗族倾覆;袁绍偏宠幼子袁尚,将长子袁谭和次子袁熙遣出,身后权臣拥立袁尚,使袁谭、袁尚兄弟相攻,丧失地盘和军队。这都可以作为后世的镜鉴。

03.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

风化自上而下地推行开来,由先驱者影响后继者。因此,做父亲的不慈爱,做儿子的就会不孝顺;做兄长的不友爱,做弟弟的就会不恭顺;做丈夫的不讲情义,做妻子的就会不柔顺。至于那些父亲慈爱而儿子悖逆、兄长友爱而弟弟倨傲、丈夫有情有义而妻子盛气凌人的情况,则是天生凶恶的人,只能由刑罚杀戮来威慑,而不能靠训诫引导来感化。

04.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孔子说:奢侈就会不恭顺,俭省就会固陋;与其不恭顺,宁可固陋一点。又说:即使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和美德,假如他骄矜而且吝啬,其余的方面也都不值一提了。这样说来,就是一个人可以俭省,但不可以吝啬。所谓俭省,是说合乎礼制的俭省节约;所谓吝啬,是说面对穷困紧急的情况也不肯救助。现在有的时候是乐善好施的人自己也很奢侈,而俭省节约的人往往很吝啬;如果能做到对别人乐善好施,自己又不奢侈,自己俭省节约而对别人不吝啬,就可以了。

05.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藉风声.

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粗,或彼不能如此矣。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世间的人大都见识不明,认为听说的事物重要,而眼见的事物无足轻重。从小一起长大的人当中,如果有人成为贤达的人,大家对他还是惯于轻慢侮弄,没有给予足够的礼遇和敬重。而其他县邑的人,稍有贤达的名声传出,大家就伸长脖子、踮起脚尖,如饥似渴地巴望着见识一下。比较这两人的长处和短处,考察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可能其他县邑的那个还不如自己身边的这个。这就是为什么鲁国人将孔子这样的圣贤之人称为东家的孔丘。过去虞国大夫宫之奇,自幼与国君相熟,国君对他就没有应有的尊重,不能接受他的建议,以至于亡国,这样的事不可以不留心注意啊。

06.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采用一个人的言论建议,却抛弃这个人本身,这是古人所不耻的事。只要有一种言论一点行为是从别人那里借取的,都应该公开地称扬这个人,不可以暗中将他人的成就掠为已有,认为是自己的功劳;即便这个人地位轻微卑贱,也应该将属于他的功劳归于他。偷盗他人的财物,是刑法要处置的事;偷盗他人的成就,是鬼神要责罚的事。

07.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凭斑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当尔之时,亦快士也。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当路秉权,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被褐而丧珠,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诚驽材也。有学艺者,触地而安。

自荒乱以来,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者,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安可不自勉耶?若能常保数百卷书,千载终不为小人也。

南朝梁在它全盛的时期,贵族世家的子弟大都不学无术,以至于当时有谚语说:(贵族子弟)只要登上仕途不落选,就能担任著作郎的官职;只要能写一般起居问候的书信,就能出任秘书郎了。这些贵族子弟没有不用香料熏衣物、修剃须发、涂脂抹粉的,他们乘坐覆盖车幔的车子,穿高齿的木屐,坐在有方格织纹的坐垫上,靠着五彩花纹的靠枕,将珍贵的器皿玩物摆在身边,出入气度从容,看上去像神仙一样。

参加考试求取功名的时候,就请别人代替回答策论;三公九卿的宴会上,就用请别人代作的诗赋充数。在这种时候,他们表面上也是很优秀的人。等到叛乱四起、世道纷乱之后,朝廷和都市迁徙变革,衡量铨选人才的部门,不再有过去和自己亲厚的人,掌握权柄的不再是过去的朋友,这些贵族子弟想依靠自己,但他们身无所长,在社会上没有什么用处。

这就只能换穿粗布的衣服,卖掉家中的珠宝,失去了表面的种种光鲜伪装,露出不堪的本质,像枯死的树木,像干涸的河流,在乱军之中颠沛流离,在沟壑之间辗转求生。在这种时候,他们就真是不堪一用的蠢材了。而那些有一些学问和手艺的人,只要有地方落脚就能安顿下来。自从世道变乱以来,我见过不少俘虏,虽然祖上世代都是平民,只要自己能读《论语》和《孝经》一类的书,仍然可以做老师;即便祖上世代为官,而自己不通文墨,也只能做种田养马的营生。

由此可见,做人哪里可以不自勉向学呢?如果家中能常保数百卷书以传子弟,千年过去也能保持家道兴荣。

08.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

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人们学习是为了追求进步。我看有的人读过数十卷书,就自高自大,对长辈冒犯轻忽,对同辈轻视怠慢。别人对他的憎恶像对仇敌一样,对他的厌恶像对鸱枭一样。这样通过学习反而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习。

09.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过去人们学习是为了自己,通过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展示给别人,只要能夸夸其谈就够了。

过去人们学习是为了别人,通过实践自己所奉行的大道而有益于世人;如今人们学习是为了自己,提高自己的本领以求进取仕途。说到学习,就像种树一样,春天赏玩它的花枝,秋天收获它的果实;讲述谈论文章,就像春天的花枝,修养自身以利于实践,就像秋天的果实。

10.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德艺周厚,则名必善焉;容色姝丽,则影必美焉。今不修身而求令名于世者,犹貌甚恶而责妍影于镜也。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佑,非所以求名也:立名者,修身慎行,惧荣观之不显,非所以让名也:窃名者,厚貌深奸,干浮华之虚称,非所以得名也。

名声与实体的关系,就像形体与影子的关系一样。德行才艺周全深厚的人,名声也一定很好;容貌颜色娴雅漂亮的人,照影也一定很美。现在有的人,不修养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艺而谋求在世上有个好名声,就好像相貌丑陋而希望镜子里照出个漂亮的影子来一样。上等的士人忘却自己的名声,中等的士人树立自己的名声,下等的士人窃取自己的名声。

忘却名声的人,他真正体悟了大道所在,一举一动都合于道德,能够受到鬼神的庇佑,而不会去追求名声;树立名声的人,修养自身,行为谨慎,害怕自己的美名得不到传扬,是不会避让自己的好名声的;窃取名声的人,看上去厚道实际上奸猾,谋求浮夸奢华的虚名,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名声的。

11.吾见世人,清名登而金贝入,信誉显而然诺亏,不知后之矛戟,毁前之干橹也。虑子贱云:诚于此者形于彼。人之虚实真伪在乎心,无不见乎迹,但察之未熟耳。一为察之所鉴,巧伪不如拙诚,承之以羞大矣。伯石让卿,王莽辞政,当于尔时,自以巧密;后人书之,留传万代,可为骨寒毛竖也。近有大贵,以孝著声,前后居丧,哀毁逾制,亦足以高于人矣。而尝于苫块之中,以巴豆涂脸,遂使成疮,表哭泣之过。

左右僮竖,不能掩之,益使外人谓其居处饮食,皆为不信、以一伪丧百诚者,乃贪名不已故也。

我看这世上的人,获得了清高的声名,跟着就财源广进,获得了遵守信诺的美名,跟着就不守诺言,不知道自己后来的行为就像矛戟一样,刺破了前面行为树立起来的好形象。

虑子贱说:在一件事上做得诚实,就为另一件事提供了参照。人的虚伪和真实存于心中,行为上也总能有迹可循,只是其他人考察不细致罢了。一旦被其他人发现,巧妙地伪装还不如拙劣地真实表现,受到的羞辱也更大。伯石辞让卿位、王莽辞谢政权,在当时看来也是非常巧妙周密的掩饰,但是事情的真相仍然被后人记录下来,流传万世,令人读来感到毛骨悚然。近来有一位贵人,以孝顺而闻名。先后为父母守丧,表现出的哀伤和因此对身体的毁坏超出了礼制的要求,也足以超出一般人了。但他却在守丧期间往脸上涂抹巴豆,造成疮痕,以表示自己哭泣过度。近身服侍他的童仆没能为他保密,反而使外人认为他在守丧期间的哀伤行为和饮食节制都不是真的。这是以一点虚伪的行为而败坏了许多真实行为带来的好处,都是因为过于贪图声名。

12.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耕种之,葆钮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江南朝士,因晋中兴,南渡江,卒为羁旅,至今八九世,未有力田,悉资俸禄而食耳。假有令者,皆信僮仆为之,未尝目观起一坡土,耘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当收,安识世间余务乎?故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皆优闲之过也。

古人总是想要知道农业生产的艰苦和困难,这大概是珍惜粮食、重视农事的办法。吃饭是老百姓天大的事,老百姓没有饭吃就活不成,三天不吃饭,父子兄弟也难以相互救济。

粮食需要经过耕种、除草、收割、储存、舂打、扬场等许多工序,才能存人谷仓里,所以万不可看轻农事。南朝的官员,因为东晋南渡,也就跟着朝廷在这里扎下根来,到现在已经有八九代人了,没有真正从事过农业活动的,都是靠着俸禄吃饭。就算有些田产,也都依靠家里的仆人去打理,自己没有亲见过翻耕一犁土、栽下一棵苗;也不知道几月应当播种、几月应当收割,这样的人如何会明白世上其他的事务呢?因此,做官什么都不明白,治家什么都办不成,这都是生活过于悠然闲适造成的。

13.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爵禄不登,信由天命须求趋竞,不顾羞惭,比较材能,斟量功伐,厉色扬声,东怨西怒;或有劫持宰相瑕疵,而获酬谢,或有谊聒时人视听,求见发遣;以此得官,谓为才力,何异盗食致饱,窃衣取温哉!世见躁竞得官者,便谓弗索何获;不知时运之来,不求亦至也。见静退未遇者,便谓弗为胡成;不知风云不与,徒求无益也。

凡不求而自得,求而不得者,焉可胜算乎!

君子应当坚守道义、崇尚美德,积累自己的才能和声誉,等待机会来临,即使没有获得爵位和俸禄,也应当相信这是天意。有的人疲于奔走、急功近利地追求功名,毫无羞耻之心,拿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别人做比较,拿自己的功劳和别人相竞争,疾言厉色地争取功名利禄,得不到就埋怨这个埋怨那个。有的人拿住了宰相的把柄来威胁索要报酬,有的人在众人面前不断地自我鼓吹以求一官半职。这样获得了官职,说是靠自己的才干能力,和偷食物来填饱肚子、窃取衣服来保暖有什么区别!世人看到那些急切奔走而获取官职的人,说不索取哪里能得到呢,其实时运到了,不去争取也会获得的;看到那些镇静保守而没有获取官职的入,就说不去做怎么能成事呢,其实没有机会,白白去争取也没有什么用处。那些不去争取而得到了官职、争取了却还是没有得到的官职的人,真是不计其数!

14.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若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生命不可以不珍惜,也不可以苟且地珍惜。铤而走险,参与祸患之事,贪求欲望满足以伤及生命,为奸作恶而导致死亡,君子应珍惜生命以此为戒;诚信守孝而受到伤害,履行仁义而获罪罚,为保全家庭而丧身,为了国家而捐躯,这些行为是君子在所不惜的。我看到有些名臣贤士,遇到灾难的时候苟且求生,最终也没有得救,白白受到羞辱,使人感到愤怒。侯景之乱发生时,王公将相大都受到屠戮和羞辱,王妃姬妾几乎没有幸免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举起义旗平乱不成,被叛军所害,但辞色丝毫没有动摇。鄱阳王世子萧嗣的夫人谢氏,登上屋顶斥责叛军,被箭射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何贤臣名士做一点有操守的事这么难,而女流之辈在大义面前慨然赴死反而这么容易?悲哀啊!

“帝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李世民简介”中的语句,常常可以在朋友圈看到,也希望您能挑选自己喜欢的短句,发发朋友圈,保持好心情。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唯美经典名句,希望的人生美满而幸福!

  • 家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司马光简介

    家范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司马光简介_ 【家范】司马光 作者小传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迂叟,谥文正,陕州(今属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和哲宗四朝,官至宰相,卒赠温国公。司马光为官期间,辗转中央和地方任上,皆有政绩。宋神宗即位后,任用

  • 朱子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朱熹简介

    朱子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朱熹简介_ 【朱子家训】朱熹 作者小传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朱熹祖籍江南东路徐州府萧县,南宋时朱氏家族迁居徽州府婺源县,朱熹本人则出生在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诗人,

  • 颜氏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颜之推简介

    颜氏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颜之推简介_ 【颜氏家训颜之推】 【作者小传】颜之推(531-约595),字介,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先后任梁散骑侍郎,北齐中书舍人、黄门侍郎,北周御史上士等职。颜之推所处的时代,是朝代更迭、战争频繁、民族融合、社会变迁剧烈、人民生活痛苦的时代。颜之推三经亡国之事

  • 曾文正公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曾国藩简介

    曾文正公家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曾国藩简介_ 【曾文正公家训】曾国藩 作者小传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湖南湘乡人。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和文学家,晚清同光中兴和汉族权臣崛起的重要代表人物。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 澄怀园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张廷玉简介

    澄怀园语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张廷玉简介_ 【澄怀园语】张廷玉 作者小传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砚斋,谥文和,安徽桐城人,清康熙朝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历仕康熙、雍正、乾隆j朝,官至户部尚书、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他周敏勤慎,尤为上所倚,死后配享太庙,是清

  •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

    庭训格言名句翻译及作者爱新觉罗.玄烨简介_ 【庭训格言】爱新觉罗.玄烨 作者小传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清世宗福临第三子,清朝第四位皇帝,年号康熙,庙号圣祖,世称康熙皇帝。康熙皇帝8岁即位,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帝王。他少年时代即通过剪除权臣鳌拜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先后平定

  • 陈宏谋家书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陈宏谋简介

    陈宏谋家书最经典名句翻译及作者陈宏谋简介_ 【陈宏谋家书】陈宏谋 作者小传陈宏谋(1696-1771),原名弘谋,后因避乾隆皇帝讳改宏谋。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今桂林)人。雍正元年(1723年)中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工部尚书,后因病致仕,谥文恭。清朝中叶有代表性的地方官员、学者和思想家。陈宏谋

  • 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

    聪训斋语名句翻译及作者张英简介_ 【聪训斋语】张英 作者小传张英(1637-1708),字复敦,又字梦敦,号乐圃、圃翁,清代大臣,安徽桐城张氏一门祖父子孙先后相继人南书房煊赫门第的开创者。康熙六年中进士,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康熙四十年致仕。康熙皇帝对这位品才优长、恪勤益励的股肱之臣爱重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