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句子大全

励志的句子、唯美的句子、伤感的句子、优美的句子,这些短句语录都是意蕴深长,适宜于在朋友圈,QQ空间传播。希望这些经典语录能让您的人生更加美满。励志的句子网向您推荐关于俗语的句子_民间俗语!

关于俗语的句子_民间俗语_

【酷】酷在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中还是当残酷;程度深、极解释,如酷吏,还没有现在流行的新义,说明它是近几年来出现的一个新词,而且使用频率相当高,是青年们追捧的一个热词。 酷是英文C。l的音译,原意为凉爽、冷静,后被引申为无热情、不激动或真棒、好极了、帅气等表示惊喜和赞美、羡慕之意。这个词还意味着有品位的、潇洒的、出色的,它在美国青少年中使用频率非常高。后来,中国的港台地区媒体把其音译为酷,在20世纪90年代末传人中国大陆并广泛流行起来。如赵本山在春晚演出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中有句台词:我年轻那会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呆了、酷毙了。

【辕门】辕门是古代的军营之门。如京剧《辕门斩子》,因杨宗保在两军阵前私自招亲,其父杨六郎在辕门怒而斩子,后被众将劝解而得救。此词源出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代,两军作战是在马拉着的战车上进行的。当军队宿营或驻扎时,为防止敌人袭扰攻击,兵士们就将战车围成圆形以为屏障。为了便于出入,就在合适的位置留有出口,则以两车相向成为门,因车辕相对,故名辕门。由于约定俗成,因袭相传,由车战转为马战,虽战车早被淘汰,凡遇安营扎寨,仍用辕门一词,并推而广之,把一些高级军事衙署的正门也称辕门了。

【酸奶】酸奶是一种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料,它源于保加利亚,成于西班牙商人。很久以前,以游牧为主的色雷斯人常常背着灌满羊奶的皮囊随畜群在大草原上游荡。由于气温、体温的作用及其他原因,皮囊中的奶常变馊而呈渣状,少量这样的奶倒人煮过的奶中,煮过的奶很快变酸。这即是最早的酸奶。 20世纪初,俄国科学家伊缅奇尼科夫在研究人类长寿问题时,发现保加利亚人百岁老人竟占到千分之四,而这些高龄人都爱喝酸奶。他断定喝酸奶是使人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缅奇尼科夫经过研究发现,酸奶中有一种能有效消灭大肠内腐败细菌的杆菌,他将其命名为保加利亚乳酸杆菌。这一研究成果使西班牙商人伊萨克卡拉索受到启发,他开始生产酸奶。最初他把酸奶当做药品在药房销售,但生意并不理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在美国建立了一家酸奶厂,并大作广告,不久便使酸奶风靡世界。

【榜眼】榜眼指古代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它为什么叫榜眼,又产生于何时? 榜眼的称呼在北宋才开始出现。北宋年间的殿试规则是,进士一甲只钦点三人,并规定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为榜眼。第二、三名之所以同为榜眼,是因为填进士榜时,第一名状元居上端正中,二、三名分列左右,在进士榜上的位置好像人体的眼部地位;参见皇帝时,第一名状元在前面正中,第二、三名分立状元身后的左右位置,也如同身体的两只眼睛,故以榜眼称呼第二,三名进士。到北宋后期,为对殿试中的第二、三名进士有所区别,人们便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之为探花。榜眼则成为第二名进士的专称。

【槑】槑,最近在网络流行语中十分走红,出现频率非常高。有人觉得在日常调侃中讽刺别人呆已觉不够,开始用双呆槑,用来形容人很天真、很傻,傻到家了,比呆还呆,超级呆。那么,槑真的很呆吗?它不仅不呆,而且很俏,很香,很招人喜欢。 髁字由俩呆组成,但并不读dai,而读me1,音同梅,槑是梅的异体字。《康熙字典》里这样解释:髁即梅。其形:丑怪惊人能妩媚,断魂只有晓寒知。其神:任他桃李争观赏,不为繁华易素心。毛泽东曾赞誉它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至今,在开封包公祠的匾额上还有槑这个字,其匾为槑花堂,即梅花堂。用槑喻包公的品格,傲雪斗霜。网络上见字起义(谚语日秀才识字识半边)的髁与古写梅字的槑,其义可谓风马牛不相及,字典上守住其义,网络上任其立异,它们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各有归宿吧!

【馒头】馒头是中国人的主食,特别是中原地区和北方。现在商品流通快捷方便,南方人也吃馒头,北方人照吃大米。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记载,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人酵面中,令松松然也。可见发面古已有之。有了发酵的面起饼,不愁没有馒头。但馒头的来历却出自《三国演义》。诸葛亮平蛮回到泸水,忽然阴云布合,狂风骤起,兵不能渡,回报孔明。孔明问孟获,获日:泸水原有猖神为祸,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风平浪静,境内丰熟。孔明日: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有主意。遂命行厨宰杀牛羊,和面为剂,塑成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后明人郎英《七修类稿》记: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 至清代,馒头的叫法发生了变化。北方把没有馅的称为馒头,有馅的称为包子。而南方则把有馅的称为馒头,无馅者也叫做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日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直到现在,馒头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在北方,对没有馅的馒头,有称作馍、卷子的。在南方,对有馅的馒头,也有称作面兜子、汤包的。但,馒头之称南北皆通,而馍、卷子、面兜子、汤包都是地方性称谓。

【寡人】古代皇帝自称寡人,这是怎么回事呢?寡人就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是古代君王的一种谦称,意思是说自己无能无德,有负臣民的重托。应该是一种美好的愿望,是一种谦虚的姿态。但实际上明君不多,暴君、昏君却不少,同称寡人。作为皇帝专称的寡人,有一个发展过程。先秦时期,可以自称寡人的人很多《礼记曲礼下》记载:诸侯见天子,日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日寡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问蔺相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除此之外,士大夫也有自称寡人的。《世说新语》中:君辈勿为尔,将受困寡人女婿。到了唐代,寡人成了皇帝自称,其他身份的人都不能自称寡人了。

【寡妇年】无立春节气的年份南方叫盲年,北方则俗称寡妇年。民间流传寡妇年结婚不吉利,因此,无春之年的前一年末青年男女结婚的扎堆,而在无春之年结婚的较少。那么,寡妇年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古人崇信阴阳,在古人的观念中,阳是天,是男;阴是地,是女。一年四季都与阴阳相配,春为少阳,夏为老阳,秋为少阴,冬为老阴。于是分别为少男、老父、少女、老母。天地万物的化育,与男女交媾生殖类同。春天阴阳平衡,就好比男女的和谐,正是生育季节。无立春之年被称为寡妇年,与古人的上述认识有关。一年之中无立春,即无阳气来临。无阳为孤阴,不生。于是,无阳,即无男相配,自然就是寡妇。所谓寡妇年,来由在此。其实,某年中无立春并非天道。而阳历是年年有春,无春之年只存在于阴历,因为阴历闰年有13个月,这就造成可能一年之中无春的年份。因此,寡妇年的说法纯属附会。

【蜜月】新婚是幸福的,人们把新婚用甜蜜来形容,称为蜜月,极为贴切。那么,它与蜜有关系吗?公元6世纪时的爱尔兰有个叫克尔特郡的部落,部落首领有个女儿名叫爱丽丝。爱丽丝天生丽质,既美丽又大方,王公贵族的公子们纷纷向她求婚。爱丽丝爱吃蜜糖,那些向她求婚的王公贵族就纷纷挑选上等的蜂蜜送给她。后来,爱丽丝爱上了一位年轻英俊、温柔且英勇的王子。于是,她叫人把那些送来的蜂蜜酿成了香甜可口蜜酒,等到结婚那天用来款待所有的来宾。但蜜酒多得婚宴上都没喝完,这对幸福的夫妻又喝了一个月才把它喝完。新婚佳期,王子和公主喝着香甜的蜜酒,幸福极了。因此,他们将新婚的第一个月称为蜜月。后来,人们便用这个词来表示结婚之后,夫妻共同度过的第一个月。

【敲门砖】敲门砖比喻以不正当方法求得名利的初步手段。那么,敲门砖是怎么来的呢?它源自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有一天张公子去拜访李公子,他在李公子的庭院外拍了好一阵门也无人应声。原来李公子读书太专心了,没听到张公子叫门。张公子因拍了半天也不见李公子来开门,心中十分不快,转身正要回府,却一眼看见了墙角的几块砖头。于是灵机一动,抄起一块对着门猛敲起来。这回李公子可听见敲门声了,心里一惊,以为出什么大事了,他急忙起身去开门,只见张公子倚在门边。李公子奇怪地问:出什么事了?张公子平静地说:没出什么事,我闲着无事,特意来拜访你。李公子又问:你刚才用何物敲门?声音如此之大。张公子回答说:没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一块敲门砖。李公子大惑不解:张公子访友还要专门带上敲门砖?张公子瞥了一眼墙角,笑道:敲门砖随处可捡,也可随手可扔,很是方便。这时,李公子才恍然大悟。后来,人们就把借以谋取名利的手段比喻为敲门砖。属贬义。

【敲边鼓】敲边鼓比喻从旁协助,帮人说话。这个俗语源自打击乐鼓乐。敲边鼓,是音乐表现手段之一。敲鼓,可以敲鼓心,也可以敲鼓边,两者音色不同,音量不等,可以造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通通通地敲得电闪雷鸣,也可以笃笃笃地敲得蹄轻马疾,这才能体现出作品的饱满和丰富。京剧中有二出戏特别突出击鼓场面,一出是《击鼓骂曹》,另一出是《抗金兵》。两出戏都有敲鼓边的动作,尤其是《抗金兵》中的巾帼英雄梁红玉击鼓助战一场戏,演得淋漓尽致,敲鼓心和敲鼓边结合,敲得错落有致,节奏明快,鼓舞士气,一鼓作气,战胜了金兵。鼓乐以敲鼓心为主,辅以敲鼓边,音乐感更强,效果更好。所以,用敲边鼓比喻帮人说话,十分形象。

【敲竹杠】敲竹杠比喻利用别人的弱点或借某种口实抬高价格或索取钱财。敲竹杠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清朝末年,各水陆要冲设置关卡,查禁烟土,但禁而不绝。烟贩挖空心思把烟土藏在竹制的船篙里,随船从水路运往各地。一天,一艘商船驶至浙江绍兴码头时,缉私官带人上船检查,查遍船舱每个角落,未发现烟土。这时,一个老师爷吸着长烟袋,缓步走到船艄,信手在船篙上敲敲烟灰,烟袋锅儿敲得竹篙笃笃直响。船上商贩心中有鬼,吓得面如土色,以为师爷已经看透了秘密,慌忙掏出大把银子悄悄塞给他,请求包涵。他这一举动,倒把师爷闹糊涂了,还是师爷脑筋转得快,看了看竹杠,这才笑纳了银子,将船放行。从此,敲竹杠就成了讹诈财物的代名词。二说是清代末年,市上小额交易都是用铜钱,店家接钱便丢在用竹杠做的钱筒中,晚上结账时倒出来盘点。当时上海有家店铺,老板很滑头,对待陌生主顾常常随意提价。每当伙计接待陌生顾客时,店主以敲竹杠为暗号,敲一下提价一成,坑骗顾客。三说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码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汇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贩,白天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流氓知道了内情,不交所谓的保护费就敲敲商贩的竹杠或抬棒。小商贩们惹不起这些歹人,破财免灾,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俗语比喻接受别人的救助要加倍报答,以示感恩。那么,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最早出现在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来源于明朝的一个故事。明朝后期,皇帝昏庸,政治腐败,宦官当道,廷臣结党,派系林立。历城一县令,看破时局,无奈之下愤而离职到神通寺出家,法号兴公。年轻女儿放心不下父亲,怕父亲受苦,生活不能自理,也跟随而来。按寺内规矩,男女不能同居,她便进入距离父亲不远的涌泉庵削发为尼,法号明喜。为方便替父亲洗衣服,明喜随后建了一座单层方形坐北朝南的塔,把为父亲洗好的衣服按约定时间送往塔内,随后父亲再将衣服拿走。当人们问起这样做的原因时,她说:父亲的养育之恩我们必须好好回报,正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真是不折不扣的孝女,人们无不被她这种报恩方式所感动。为了纪念这位女子,后来人们把神通寺后的泉起名为滴水泉,明喜为父亲洗衣服的泉为涌泉。于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个俗语在民间传开了。至今还被人们广为引用。

【醋】醋是深受大众喜欢的一种带酸性调味品,有开胃降压之功效。那么,醋是谁发明的呢?自古就有杜康造酒儿造醋的民间传说。杜康,夏朝山西运城人,众所周知,他是我国最早的酿酒家。杜康的儿子黑塔率族移居今江苏镇江一带,在长江边的渔港设了一家作坊,并用水浸泡酒糟,每天翻缸。泡到二十一天的酉时,当他揭开缸盖后,一股特殊的香味扑鼻而来,他尝了尝缸中的酒糟水,酸中带甜,味道还不错。他在煮菜的时候放了一点儿,菜味可口,令人食欲大增。于是黑塔便把廿一日加了个酉字,将这种酸汁命名为醋。据说,至今镇江恒顺酱醋厂制醋的时间还是二十一天。

【嘉年华】嘉年华这个词现在使用频率很高,什么汽车嘉年华、房产嘉年华,还有以嘉年华命名的大型娱乐场所和活动等等。那么,嘉年华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嘉年华源于《圣经》中的一个故事:有一个魔鬼把耶稣困在旷野里,四十天没给耶稣吃东西。耶稣虽然饥饿,却没有接受魔鬼的诱惑。后来,为了纪念耶稣在这四十天中的荒野禁食,信徒们就把每年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时问作为斋戒及忏悔的日子。这四十天中,人们不能食肉,不能娱乐。所以在斋戒期开始前的一周或半周内,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等联欢活动,纵情欢乐,以应付抵消即将来临的沉闷。这就是传统的狂欢节,成为西方社会的一个重要节日。嘉年华最初译名是狂欢节,狂欢节这个意译,比较直观,容易理解。后来,狂欢节传到香港,有人又将它改译为嘉年华。但是,相对于狂欢节而言,嘉年华无论听起来还是看起来都显得优雅文气,似乎与热烈狂放的气氛不符。不过,事实也如此,狂欢节到香港后,已经变得比较文雅温和,与巴西式的狂欢节殊途异趣,大不相同了。 嘉年华是西风东渐的产物。

【橄榄枝】橄榄枝即油橄榄的枝叶。西方常用作和平的象征。这一用法的产生,要从《圣经》说起。《圣经旧约创世纪》载,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后,人类繁衍生息,数量越来越多。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的尽都是恶,使地上充满了强暴。上帝为此而愤怒,决心使洪水泛滥在地上,毁灭天下。由于诺亚是义人(无罪的人),上帝不忍让他一家人与众恶人一同被除灭,就指示诺亚造一只方舟,带领全家及各种成对的飞禽走兽进入方舟保命。 当诺亚600岁,2月17日那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水势浩大,持续涨了一百五十天。诺亚放出鸽子,试探洪水情况,其时天下滔滔,鸽子无法落地,便又飞回了方舟。七天以后,诺亚又一次放飞鸽子,晚上鸽子回来时,嘴里叼着一片橄榄叶,诺亚由此获知地上的洪水已退。后来,人们便把橄榄枝作为和平的象征。双方交战,一方愿意和解,便可说伸出橄榄枝。鸽子也成了和平的象征,称为和平鸽。

【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个俗语的意思是事情看似如此,其实另有他图。它源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欧阳修,别号醉翁。他在散文写作上成就颇高,《醉翁亭记》便是其中的名篇之一。《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当滁州太守时写的。滁州州署在今安徽滁县,县城西南有风景秀丽的琅邪山;山中有泉,名酿泉;泉旁有一座亭子,据说是山里一个和尚修建的,欧阳修给这座亭了取了个名字,叫做醉翁亭。为什么取这样的名字呢?他在《醉翁亭记》这篇文章里,道出了缘由。原来欧阳修常与朋友相约来此饮酒,欧阳修年岁大了,饮一点便酩酊大醉,他便给自己取了个醉翁的别号。欧阳修酒量不大,很容易醉,那他为什么还爱喝酒呢?文章说:醉翁的本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水风光。他是借喝酒的兴致,以获得欣赏山水的乐趣。后来,人们大多只用前半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忘却了在乎山水之间也。作为俗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也就转义了。

【墨守】墨守意为固执不知改变,如墨守成规。现在墨守一般用作贬义,而在当初,可具有积极意义。 墨守原意指战国时的墨翟守城术,后因称牢固防守为墨翟之守。源出战国时期《墨子公输》。战国时期,公输盘(鲁班)应邀赴楚国帮其作战,楚国因为公输盘(鲁班)会制造攻城云梯,能在战争中取胜,决定攻打宋国。著名思想家墨翟听到这一消息,马上从齐国赶到楚国去劝阻,楚王于是让墨翟与公输盘做攻守演习。墨翟解下衣带作城墙,用木片做武器,作为守城一方。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拒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守围有余(《墨子公输》)。意思是说,公输盘多次作攻城的机巧变化,被墨翟多次戳穿给挡回去了;公输盘攻城的器械已尽,而墨翟的守城计策还没有用完。也就是说墨翟更胜一筹。楚王看到没有取胜的把握,便改变了攻打宋国的计划。由此,后人遂把牢守、固守称为墨守,是对墨翟的肯定和赞扬。不过,墨守今天已不再指守城,而多借此喻固执己见,不肯改进,不求进取。

【靠山】靠山比喻可以依靠的人或集体。这个词出自诗仙李白之口。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信胡人三镇节度使安禄山,竞要提升他为宰相。右相杨国忠知道后,便向皇上进谏不要重用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玄宗于是就不让张洎拟定提升安禄山的诏书了。张洎和安禄山是好朋友,就把这事告诉了安禄山,从此,安禄山和杨国忠成了死对头。后来处死杨国忠的罪状之一就是逼反安禄山。一次,张洎与在京任职的大诗人李白谈起了与安禄山交往的事。李白直言不讳地说:我看胡儿有谋反之心,他的野心很大,到时会连累你的,你万万不可靠山(指安禄山)!还是靠近皇上吧!张洎听了好友李白的劝告,疏远了安禄山。不久,安禄山果然起兵反唐,一度占领了长安,赶跑了皇帝,动摇了唐朝的根基,自此,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平定后,张洎深有感触地说:幸亏我没有靠山啊!靠山一词,从此流传下来。这个靠山来路不正,所以现在用起来多含贬义。

【靠右行】靠右行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交通规则(火车除外),它源自欧洲。古代欧洲军队在路上相遇时,就有靠右边走的规定,这是为了避免右手执的武器造成碰撞发生误伤。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罗伯斯庇尔发布命令,所有巴黎的马车和行人一律靠右边行驶。后来被拿破仑征服过的欧洲国家,如瑞士、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等,相继实行靠右行驶的交通规则。后来,全世界多数国家采纳了这一交通规则。

【瘪三】《现代汉语词典》对瘪三的注释是上海人称城市中无正常职业而以乞讨或偷窃为生的游民为瘪三,他们通常是极瘦的。 到底瘪三一词从何而来?近年国内有些学者找出了根据,原来是较早接触洋文化的沪人,以英语拿来再创造的杰作。英文penniless是一分钱也没有,清末被上海人音译成毕的生,后又将毕的生改称为中国风味的瘪三了。上海人形容此类干瘪流浪男童,或辱骂猥琐偷摸之人,说声瘪三等于描绘了他的形态相貌,讥讽之意顿可意会,呼之欲出,妙不可言。在上海风行几年后,民国二十五年便被语言学家黎锦熙编纂的《国语词典》收入词条了。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批评有些干部喜欢写谁都不爱看的蹩脚文章,称其谓语言无味,像个瘪三,加速了此词推广。

【糊涂虫】糊涂虫喻指那些不明事理,对事情的认识模糊或混乱的人。它源自古代的一个传说。据说从前有个县官,审判案子不明是非,老百姓都很怨恨他,把他叫做糊涂虫,并且作了打油诗来讽到他。县官不知道这是讽刺自己,反而下令捉拿糊涂虫,而且下令务必在三日之内捉到三个糊涂虫,少一个也不行。公差们发现一个头顶包袱、骑在马背上的人,感到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不把包袱放在马身上?那人回答说:我担心马驮得太重,顶在我头上,可以节省马力。公差一听这话,就说:这个人可以算一个糊涂虫了,带他去见官!公差们走到城门口,见一个手拿竹竿的人想进城,竖着拿城门太低,横着拿诚门太窄,就是进不去。公差只好先拿他们两个去交差。县官听了公差的报告,对拿竹竿的说你为什么不把竹竿锯成两截拿进城来?公差们一听,说:报告老爷,第三个糊涂虫查到了。县官忙问:是谁,快给我拿来!公差们说:等下一任县太爷来了,我们就把他抓起来。 糊涂虫县官能当下去,清醒的郑板桥却当不下去,难怪郑板桥说难得糊涂。

【熟能生巧】熟能生巧这个俗语是指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 熟能生巧源自北宋欧阳修的《归田录》,书中记载在北宋时期有个射箭能手叫陈尧咨,射箭百发百中,观看的人无不拍手叫绝。但有一个卖油的老头却不以为然,老头说,你不过是手法熟练而已,和我倒油的道理是一样的。说着取出油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放在葫芦口上,舀一勺油倒向葫芦口,只见油如细丝穿过钱眼,而钱眼四周没有沾一点油,看的人都惊呆了,陈尧咨也佩服不已。老头却说:我这也没什么稀奇的,唯手熟尔。这就是熟能生巧的源头。今天人们常用熟能生巧来形容高超的技艺来自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没有捷径。

【薪水】薪水在古代指俸禄,在现在指工资。那么,古今的收人为什么叫薪水呢?东汉以前,一般俸禄都发放实物(粮食布帛),唐以后一直到明清,主要以货币形式(金银或钱币)将俸禄发给官员。古代官员俸禄的名称不止一种,如月给、月薪、月钱、月费等。而最早将俸禄称为薪水的是在魏晋六朝时。《魏书卢昶传》中记载:如薪水少急,即可量计。这里的薪水就是指日常开支的费用。而明代将俸禄称为柴薪银,意思是帮助官员解决柴米油盐这些日常开支的费用。现代人们常把工资称为薪水,如长工资叫提薪。

【镜子】镜子,人们天天在使用,它是怎么被发现的呢?当然,水是天然的镜子,有诗曰:投石刺破水中天;有寓言日:猴子捞月亮。讲的都是水的照影作用。那么,作为实物的镜子,是怎么来的呢?它经历了石镜、铜镜、玻璃镜三种形态。据传说,女娲补天时得到一种黑曜石,经打磨而成石镜,这便是最早的镜子。这种上古时期传说的石镜,被现代技术所证实,装修用的大理石、花岗岩经过抛光后都光亮如镜。第二种形态金属镜随着青铜器的发明而产生,有出土实物为证。从出土的铜镜来看,唐代较多。当时,铜镜已较普及。史书有载,魏征谏唐太宗李世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文物和史料记载相印证,那时铜镜已经相当普及。直到近代玻璃的发明,取代了金属镜。

【磨洋工】磨洋工一词,一般多指消极怠工,干活磨磨蹭蹭。但它原来的含义不含有磨蹭、懒散的意思,而是建筑工程的一道工序。中国旧式房屋,考究者要求磨砖对缝。磨砖,就是对砖的表面进行打磨,使之平整、光滑。1917年至1921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北京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共耗资500万美元,占地33公顷,建筑质量要求很高,外观上采取中国传统的磨砖对缝、琉璃瓦顶。由于这项工程是外国人出资、设计,中国人称之为洋工。协和医院有主楼14座,又都是高层建筑,磨工工序十分浩繁,而且工程质量要求很高,需要耐心、细致,慢工出细活,耗时很长,参加建筑工程的许多工人就把这一工序称为磨洋工。 磨洋工可不是应付洋人,是转义为贬义。

【戴高帽】戴高帽比喻对人说恭维的话。那么,戴高帽从何而来呢?先从高帽说起。古代皇帝、高官们戴的帽子叫冠。太子、王侯戴七寸高的远游冠;宫廷儒生们戴前面七寸后面三寸的进贤冠。可见帽子代表了人们的身份和等级。后来,虽各朝代规定不同,但帽子的高低大小尺寸,装饰华丽与否,多与等级相关。那么,戴高帽又是怎么回事呢?据《北史》记载:宗道晖喜好戴高帽,穿大木屐。州官来上任时,他戴高帽穿大木屐去拜见,自言学识可与三公比。后来,人们对妄自尊大或喜欢别人称赞自己叫做好戴高帽;而以吹捧、恭维别人叫做给人戴高帽。清代俞樾写过一段笑话:一位京都小官到外地做官,出任前他去向他的老师告别。老师嘱咐说:外地的官不好当,要处处当心啊!此人说:不怕,我已备了百顶高帽,逢人赠送一顶,应当不至于意见不合而闹矛盾吧? 老师生气地说:吾等之人以正直之理待人,怎能用这种庸俗手段?此人赶忙进言道:天下如老师这样不喜欢戴高帽,屈指有几?老师听后,点头赞同道:你的话,确也不无道理。你还是有些见识。此人告别出门,叹道:高帽只剩九十九顶了。

【糟糠之妻】糟糠之妻比喻共患难的妻子。并非一传统相声中将糟糠之妻说成是如同糟糠一样的妻子。 糟糠之妻出自《后汉书宋弘传》,据载:(光武帝)谓弘日: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日: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说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与他的大臣宋弘之间的一段对话。当时,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丈夫去世,刘秀希望她在满朝文武大臣之中再物色一位合适的丈夫,结束寡居生活。湖阳公主心仪宋弘,认为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就请刘秀代为牵线。宋弘是光武朝的名臣,为人正直,做官清廉,对皇上直言敢谏。先后为汉室推荐和选拔贤能之士三十多人,其中有官居相位的。虽然深得光武帝的信任和器重,但他并未因此而骄逸。难怪湖阳公主看中这样一位品行公正的大臣。可刘秀也不好挑明了直说,就委婉地向宋弘试探贵易交,富易妻的反应。宋弘听出了弦外之音,婉拒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保全了大家的面子。糟糠是指谷皮等粗劣的食物,贫者常以此充饥。糟糠之妻不下堂是说贫贱时一起吃糠菜、共患难的妻子不可遗弃。从此,后世就将共患难的妻子直接称为糟糠了。

【孺子牛】孺子牛现在用来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此典出自《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子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而背之也。这里的孺子,乃春秋时齐景公的幼子荼的名字。史载齐景公非常宠爱孺子,有一次他在后官逗孺子玩耍,自己竟趴在地上,口衔绳子,让孺子当牛骑。孺子正玩得高兴,一不小心从牛背上跌了下来,那绳子一下子把齐景公的牙齿给挂断了。显然,当年的孺子牛,是指齐景公对孺子的宠爱有加。可见父爱无疆。鲁迅先生的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将其点化,把父爱升华为对人民大众的无限忠诚和热爱。

【鹰犬、爪牙】鹰犬、爪牙用来指匪首或反动集团的党羽或帮凶。 鹰犬、爪牙本义是褒义词,鹰犬表示为主忠诚,爪牙则意指国之利器。飞将军李广一次闯了祸,上书向武帝请罪,武帝回答说: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此外,禁卫军的将官又称作爪牙官,比喻他们就像鸟兽的爪牙一样,是保护自我的主要手段。东汉陈龟,被任为度辽将军,前去抵御边患,临行前上疏,自称驰骋边陲,展鹰犬之用。袁绍向献帝上疏,称臣颇有一介之节,可责以鹰犬之功等等,都是自表忠心的。后来,鹰犬、爪牙逐渐演变成反面的词汇,变成了坏人的帮凶。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一俗语比喻人没有自知之明,一心想谋取不可能到手的东面。此俗语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王母娘娘开蟠桃会,邀请了各路神仙。蟾蜍仙也在被邀之列。蟾蜍仙在王母娘娘的后花园内恰巧遇见鹅仙女,被其美丽所倾倒,大动凡心,遭鹅仙女呵斥并状告至王母娘娘处。王母娘娘大怒,随手将嫦娥月宫中献来的月精盆砸向蟾蜍仙,罚其下界为蟾蜍(癞蛤蟆),那月精盆化作一道金光侵入癞蛤蟆体内。王母娘娘悔其月精盆失手砸出,失却了一件宝物,令癞蛤蟆磨难结束后完璧归赵,方可重列仙班,并命雷神监督。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由此而来。

【麒麟送子】麒麟送子是古代一种生育观念。据说,祈祷麒麟的出现就能够得到儿子,保证香火的顺利传递。这种风俗源自孔子的诞生。麒麟,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象征着祥瑞,最早出现在《礼记》中,与凤、龟和龙并称为吉祥四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是这样介绍麒麟的:麒麟分雌雄,雄的名麒,雌的名麟,性情温和,从不伤害人和牲畜,更不任意践踏花草,因而被人们称为仁兽。它的形状像鹿,尾如牛尾,雄的长独角,雌的没有角,口中可以吐火,声音如雷声。它的出现能给天下带来太平,给人们带来好运,使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在民间有麒麟送子的说法。据传,孔父和孔母只有一个儿子,腿脚有疾病,活动起来不方便,不能继承祀事。夫妻二人感到非常遗憾,想再生个儿子,于是到尼山祈祷,希望能再为孔家增加人口,保证孔家香火能永不熄灭。有天夜里,一头麒麟踱进阙里,举止优雅,不慌不忙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上面写着文字:水精之子孙,衰周而素王,徵在贤明。第二天麒麟不见了,孔家有个孩子呱呱坠地,这就是仲尼,于是麒麟送子的消息在民间也就传开了。哪家有不育的妇女,就扶着载有小孩的纸扎麒麟在庭院或堂屋里转一圈,就能喜得贵子了。这一传说,代代相传,至今还能看到麒麟送子图。

【露马脚】现代人们用露马脚来比喻暴露了隐蔽的事实真相。关于露马脚,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明太祖朱元璋原是布衣,家境十分贫寒,参军后与一位在军中长大的姓马的姑娘结婚。马氏聪明贤惠,相貌也不错。朱元璋当了皇帝,马氏夫人被封为皇后。马皇后苦尽甘来,尽享荣华富,但也有令她苦恼的隐衷。她深居简出,每当与外人接触时,总是长裙拖地,把双脚盖住。原来这位皇后,没有缠足,长有一双天足。在封建时代,女子大脚,本来就是一大忌讳,何况皇后呢?一天,马皇后坐轿到金陵街头,当然她不会忘记隐藏那双天足,不料一阵大风掀起了轿帘,马皇后的脚露出来了。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金陵城。于是露马脚一词就像一阵风刮到了民间。这是露马脚一词来源的主流说法,影响很广。

【囍】囍又称双喜。我国男女青年结婚时,有个习俗,都喜欢在新房内外乃至家具上贴着大红囍字,以示吉利。现在,更有甚者,结婚时将斗大的囍字贴于巷口两侧或住宅小区门口的两侧,以示隆重或迎亲路标。说到这个囍字的来历,传说源自北宋宰相王安石。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进京赶考,路过马家镇时,刚好碰到马员外之女出联择婿,在走马灯上写着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的上联。这时王安石正忙于赶考,未及细想,便上京去了。王安石在科场中顺利通过笔试。面试时,主考官指着厅前的飞虎旗说: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不觉心里一亮,便以马员外之女招婿的上联作对。主考官见对得珠联璧合,遂赞叹不已。考试完毕,王安石在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马家镇时,见那悬联仍无人对出下联。此时,王安石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马员外一看十分满意,当下即以女相许,并择吉日在马府完婚。新婚之日,正当新郎新娘欢欢喜喜拜天地时,忽有探马来报:恭喜王大人金榜题名,明日请赴琼林宴。马员外听后高兴万分,遂命重开酒宴,以示庆贺。王安石双喜临门,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豪兴大发,便在洞房雪白的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的喜字。双喜(囍)一出,更加喜庆,效果绝佳。从此,结婚贴红囍字的习俗,就在民间流行开了。

j458.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常用俗语_民间俗语


常用俗语_民间俗语_

【感冒】感冒也叫伤风,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它看似是个现代医学流行词,其实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于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级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薄上登记。这个请假薄的封皮上,常按惯例写上感风二字,因此被称为感风簿。感风是医学词,感风的意思就是感受到了风寒的侵袭,造成身体不适。太学生毕业后通常会成为学者或官员,因此感风这个请假的理由也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官场。例如,宋时的馆阁有规定要求每天晚上安排一名官员值宿,也就是值夜班,这是个很辛苦的差事,因此官员们常以感风、感冒、伤风为由请假。到了清代,感冒更受官员们的青睐,是官员请假时最常用的托辞。再后来,感冒被大众广泛认可,成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

【鹊桥】人们常用鹊桥来比喻夫妻相会。那么,鹊桥是个什么样子的桥呢?民间传说玉帝之七女思凡下界,与耕种为生的牛郎相遇,遂结为夫妻,男耕女织,过着平静恩爱的生活,人们以牛郎、织女称呼他们,牛郎织女生育一男一女。这种平静的生活突遇变故,天庭派神兵把织女抓到上界,牛郎见状,用扁担挑起一双儿女,飞上天界,眼看就要追七织女,玉帝下令在他们二人之间划出一道天河(即银河),使他们只能隔河相望。他们的恩爱感天动地,地上的喜鹊于每年七月初七为他们在天河上搭成鹊桥,他们才得相会。直到现在,人们还流传着七月初七见不到喜鹊的传说。故鹊桥喻指男女结合、夫妻相聚的纽带或桥梁。故又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

【想象】想象词典上的解释为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 顾名思义,想象就是对大象的想念。它源自《韩非子解志》中记载:人稀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按其图以想其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战国时候,由于气候的变化,北方人已经很难见到活的大象了,人们只能看到死去大象的骨骼,于是人们就对着以前画下来的大象的图案意想过去的大象到底有多大,长什么样,这就是想象。夏商时期,北方是有大象的,当时北方也是亚热带气候,但到了战国时期,气候变得干旱,北方的大象就逐渐迁到南方,北方于是就看不到大象了。徐中舒先生在1930年发表了一篇题为《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的论文,指出河南一带是大象的产地,商人服象用于军事也是当时的历史事实。河南省简称豫,说明当时这个地方是以出产大象闻名的。河南一家出版社叫大象出版社,紧扣省名。对于曾经见过但后来又见不到的大象,人们自然特别想念。可见象在当时人们生活中是多么的重要,以至于从想象大象引申为想象一切。

【想当然】想当然指做事没有根据,不加考证,只凭主观想象。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太普遍了。 想当然源自《后汉书孔融传》。东汉末年,曹操与袁绍共争天下。有一次,曹操打了胜仗,长子曹丕私自将袁绍的儿媳甄氏纳为妾。孔融听说后写信给曹操,提到武王曾把纣王的妃子赐给弟弟周公旦。曹操没有领会到孔融是在讽刺自己,便问此事出自何典,孔融随口答道: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以今之事,想起当年。名人一句话,形成一个词。楷模楷模指榜样、模范。楷模一词源于两种树木,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记载,东汉时期的太学生中广泛流传有天下楷模李元礼这样的说法。北宋人陈奕在其所编著的《履斋示儿编》一书的卷十三中说:孔子冢上生楷,周公冢上生模,故后世人以为楷模。

【楷模】是自然界实有的一种树,俗称黄连木,系落叶乔木,果实红色,形为椭圆,其木质地柔韧,久藏不腐,亦不暴折,雕刻而成的器具玲珑剔透,木纹如丝而不断,名日楷雕,是一种很出名的工艺品。生长在孔子墓上的楷模传说为其弟子子贡所植。清康熙年间遭雷击焚死,后人遂将枯干图像刻于石上,碑名子贡手植楷。又于石上建亭存碑,名日楷亭,碑与亭今都完好。但模树很可能是古人假想出来的一种树木。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中载:临川吴文正公澄间日楷模二字假借乎?日:取义也。日:何以取木为义?日:昔模木生周公冢上,其叶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色得其正也出淮南王安《草木谱》。这儿提到的模树很神奇,其叶随时令而变,因其各季色泽纯正,不染尘俗,便为诸树榜样。后世以树喻人,故把模范行为、榜样作用以及为人师表的风范,称为模范。两种神奇的树木合在一起,即为楷模。

【摆谱】摆谱指摆门面、摆架子、摆气派。是常见的一种社会现象。那么,摆谱是怎么来的呢? 18世纪,清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之为康乾盛世。和平局面的出现,再加上清朝实行摊丁人亩政策,造成了人口的大量增加,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人口已首次超过四亿,相当于解放初期的人口数量。人口的增加,造成了耕地面积的相对缩小,当时京师一带地区情况更是突出,再加上人为因素,清朝统治阶层八旗贵族在京郊跑马圈地,抢占良田,因此,人们不得不开始向人口稀少的东北和西北移民。这些从北京一带出来的移民,到达目的地后建立起了村落,安家落户,繁衍后代。由于老辈家都有家谱,于是大伙坐到一块,将各自家的家谱摆开,看看谁家的谱大,从而确立起不同家族在村里的地位。这就是摆谱。看来本义的摆谱和现代意义上的摆谱有相近之处,都是贪大。不过原意淡出,只剩铺张和显摆了。

【摆架子】摆架子形容有的人特别是领导爱装腔作势,高人一等,摆威风,目中无人。 摆架子一词源于我国古代民间的一项游戏,后传到日本成为该国的传统体育项目相扑。相扑比赛是在两位体重各达几百斤大胖子之间进行,比赛开始时,两个大胖子不穿衣服,用布条遮住羞部,叉开双脚,硕大的两臂摆来摆去,弯着腰昂着头,彼此虎视眈眈。因为相扑运动员摆架势吓人,我国古书中就借它来比喻装腔作势、摆架势显威风的人,一直流传至今。

【摆龙门阵】我国西南部四川省等地方言,摆龙门阵就是聊天或讲故事的同义语。 龙门阵原本是古代打仗布阵的一种比较复杂的阵法。此阵模仿龙的活动方式,有龙头、龙身、龙尾,攻其任何一个部位都有其余部分来接应,变化无穷.高深莫测。所以,摆龙门阵这一俗语借指故弄玄虚,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人们平时交谈,说:你那两下子我还不知道,收起你的龙门阵吧。后引申为比喻人们聊天或讲故事的内容千变万化,进而成为四川方言,指聊天讲故事。

【摇钱树】有道是栽树莫过于摇钱树,事实上不可能有这种树,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奢望。然而,在出土文物中确实存在着精美绝伦的摇钱树。 1985年初,四川省三台县灵兴镇出土了一棵东汉时期的摇钱树,青铜质,高188厘米。整棵摇钱树以马猴图为主,飞燕、鹿、玄武等祥鸟瑞兽作为陪衬,朱雀(古代代表太阳)立于摇钱树顶端,足下有云状枝叶,整棵树上挂满了铜钱。 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墓也出土了一棵摇钱树,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29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以青铜浇铸,树冠多达七层,顶层饰有凤鸟;二层树干与叶合为一体,装饰有西王母、大力士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24片枝叶,分别向四方层叠伸出,饰有龙首、朱雀、大象、鹿、犬及成串的青铜钱币,密密匝匝,繁芜丰茸,散发着诱人的灵光宝气。摇钱树是神话传说中的一种宝树,这个传说是怎么来的呢?传统剧目《天缘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玉皇大帝之女张四姐思凡下界,与穷书生崔文瑞成婚,四姐用摇钱树(又名元宝树)使崔家迅速致富,引起王姓地主眼红,诬告崔文瑞为盗,被官府捉进大牢。四姐愤而劫狱救夫,与玉帝派来的哪吒、孙悟空展开大战,由于寡不敌众,被强行收走了摇钱树。后经仙女六姊妹耐心劝说,四姐与丈夫同回天界,成了夫妻神仙,诸事不用发愁。出土实物和传说故事都有了,那么,史料有记载吗?陈寿《三国志》卷十一《邴原传》注:尝行而得遗钱,拾以系树枝,此钱既不见取,而系钱者愈多。问其故,答者谓之神树。这种神树在我国的西南、西北地区都曾出土,可见,至少在东汉时代以摇钱树祈福十分流行。可见,拜金主义源远流长,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重新泛滥。

【跳槽】跳槽一词已成现在流行语了,是个热门话题。《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人离开原来的单位到别的单位。不少人认为它是个新词,其实古已有之。跳槽原指牛马发情时烦躁不安,不好好在自己的槽里吃草料,而到别的槽里去吃。转义指男女间的喜新厌旧,见异思迁。明代杨慎《升庵诗话甄后圹上行》日:魏明帝初为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毛氏有宠,而黜虞氏其后郭夫人有宠,毛后爱驰,亦赐死。元人传奇以明帝为跳槽,俗语本此。这里说得明白,跳槽一词始于元代,且仅指男女间喜新厌旧。到明代,市井文学勃兴,旧语翻新,跳槽一词畸变为妓女隐语或妓寨背语。徐珂的《清稗类钞》对跳槽给出了非常确定的解释:原指妓女而言,谓之琵琶别抱也,譬以马之就饮食,移就别槽耳。后则以言狎客,谓其去此适彼。意思很明白,是说妓女或嫖客另投他人。明代冯梦龙编的民歌集《桂枝儿》里有一首《跳槽歌》,歌中的青楼女子哀婉地唱道:你风流,我俊雅,和你同年少,两情深,罚下愿,再不去跳槽。 在现在文学作品中,就不难看到跳槽的用例,其词义已向非劣性方面转化,与时下流行义基本相同。跳槽这个充满狎邪意味的词被当成变换工作的代语了。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此语的意思是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耐力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比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都可以通过时间和事情考验和证明。此语来源于一个传说:宋朝时,路遥为南京绅士,富甲一方,为人大度,好善乐施。马力是开封府尹包拯麾下马汉的侄子,当时是穷困潦倒的书生。马力原本赶考顺道投靠叔叔马汉,走到南京时盘缠用尽,身患重病被困客栈。马力闻得路遥乐于助人遂去求助。到路府后并未说明他与马汉的关系,路遥热情接待,为他请医治病,还腾出房屋让马力读书。路遥赏识马力的才学,二人义结金兰。马力病愈后,路遥赠送二百两纹银助他上东京(今开封)赶考,马力得中,从此二人也失去了联系。多年后路遥家中失火,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只有撇下妻子到开封投靠义弟马力。一路行乞到达开封,谁知马力不在家中,家人没有接待路遥。路遥以为马力不念旧情,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马力回家听说后,知是当年恩人来过,一面痛斥家人无礼,一面派家丁日久追赶路遥。日久追上路遥后说明原委,二人化解误会。后马力将路遥一家接到开封。于是就有了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的典故。

【筷子】筷子是中国的特产,是古人的发明和智慧,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实践证明,筷子不仅没有被淘汰,反而在世界餐具领域独领风骚,筷子使用的灵活性和效果,令老外们感到神奇。早在商朝的时候,我国就已有使用筷子的习惯了。筷子,原称箸,它的异体字是筋。今天还有这种称呼,如民谚里的人厨需洗手,举箸勿多言。为什么箸后来又改称筷子呢?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说,筷子这一称呼起源于江苏一带。那里是江南水乡,人们以船为家,在船上吃住,船家忌讳很多,如坐船不能说翻字。也忌讳住(即停止的意思),而箸同住谐音,所以箸也就成了行船时不吉利之语,于是就改箸为筷,用于隐喻船走得快。

【锯子】锯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是鲁班发明的。有一天,鲁班抄小路爬上山去挑选木料。天刚蒙蒙亮,鲁班艰难地往山上爬,不小心脚底一滑,他急忙伸手抓住一把野草,只觉得一阵刺痛。待他爬起来时,鲁班才发现,他的手掌竟然让野草划开了一道口子,鲜血直流。鲁班十分惊讶,仔细观察起手掌中的那把野草,发现野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一排非常整齐的小细齿。鲁班摘下一片叶子,在手掌上又试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一道口子。鲁班从中受到启发,找来一段薄薄的铁片,在铁片边缘上磨出像草叶上那样的小细齿,然后就用它来锯树,结果,不一会儿就锯倒了一棵树。就这样,鲁班发明了锯子。

【解手】把大小便说成解手,这里一定有文章。据《明史》、《文献通考》等书记载,元朝末年,朝政腐败,兵燹连年,民不聊生,中原江淮一带,人们颠沛流离,饥饿死亡者十占六七,大片土地撂荒。为恢复中原经济,明初官府在山西洪洞广济寺设局驻员,征召当地居民,迁徙至冀、鲁、豫、苏、皖、北京一带。广济寺有一棵大槐树,隐蔽数亩,移民行前纷纷指树为记,含泪告别故乡。迁民是强制性的,人们故土难离,用各种方法进行反抗,官兵怕人们半路上逃跑,就把他们双手捆起来,几十个人连在一条绳子上,一人要动,牵动全体。这样,无论是白天行路还是晚上睡觉,如果有人要大小便,就得恳求解差把绳子解开。起初,话说的比较完整:请大人把我的手解开,我要大(小)便。后来逐渐简化,先是说给我解手,最后干脆只说解手,解差也心领神会,彼此配合默契。到了新的住地,人们开始了新的生活。但解手的事在人们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也由于说顺了口,甚至比拉屎、撒尿好听一些,所以解手一词就成了人们大、小便的代用词了。

【解铃还需系铃人】这一俗语比喻由谁引起的问题,仍由谁去解决。 解铃还需系铃人源自一句佛语。南唐时期,在金陵(南京)的清凉山上有一座寺院,院中有一位泰钦法灯禅师,据说他性格豪放,狂傲不羁,寺内的其他僧人都不喜欢他,唯独寺院住持法眼禅师对他十分器重。一天,法眼在谈禅之余,向众和尚提出一个问题:猛虎颈上系着一颗金铃,谁能把它解下来?大家想来想去都没有正确回答上来。这时泰钦禅师正好从外面回来,法眼便请他回答。众和尚都幸灾乐祸地等着看笑话,可泰钦禅师却不假思索地回答:那个把金铃系上去的人,能把它解下来。法眼很满意,众僧也都惊呆了。法眼对大家说:汝辈轻觑不得!众和尚也恍然大悟,都钦佩他的智慧,从此便不敢再轻视他了。

【傻瓜】人们把愚蠢的人称为傻瓜,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瓜本没有傻与智,此瓜非彼瓜,要溯本探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据《左传》记载:范宣子对晋国国君说:姜戎氏,昔秦人追逐乃吾祖离于瓜州。意思是说,姜戎氏的祖先吾离被秦军赶到瓜州。瓜州在今秦岭一带。后来人们把聚居在瓜州的这些姓姜的人称为瓜子族。这一族人非常诚实讲信用,也很能吃苦耐劳,每当受雇于人时,他们总是不声不响地埋头苦干,从不偷懒。这样人们便误认为他们愚蠢呆傻,又因他们是瓜子族,所以称他们是傻瓜或瓜子。清代《仁恕堂笔记》有记载:甘州(今甘肃)人谓不慧子曰瓜子。于是傻瓜就这样产生了。

【傻眼】傻眼形容出乎意料、措手不及、举止无措、没有办法的尴尬状。它源自傻和眼的巧妙组合。首先看一下傻眼一词的使用效果。某医院为一孕妇多次进行产前检,确定是双胞胎,且状况良好,结果生下来是连体婴儿,医生顿时傻了眼。傻眼一词用得实在绝妙,把当时的情况唯妙唯肖地描述出来了,换任何一个词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傻眼之所以传神,是把常用来形容糊里糊涂、呆头呆脑的傻字,拿来偏偏放在了本是活泼好动的心灵之窗眼睛之上,形成了巨大反差的目瞪口呆的傻眼,顿时让人领悟到,那促使人傻眼的意外,是多么让人无法捉摸惊诧莫名。

【筵席】筵和席是我国古代铺在地上的两种坐具。《礼记,乐记》有云:铺筵席,陈尊俎,列笾豆。 筵是竹或草制的坐垫。席也是草或竹篾等编织而成的坐垫。唐代的贾公彦说:凡敷(铺)席之法,初在地者一重即谓之筵,重在上者谓之席。可见铺陈的顺序是:先铺筵在地上,再铺席在筵上。筵比席略长,上下两层合起来,便是筵席。正因为古人席地而坐,饮食宴会都在席上,故而引申出酒席、酒筵等词来,到后来,筵席作为成桌酒菜的代称。

【腹稿】腹稿是指已经想好但还没有写出来的文稿。 腹稿一词,最早见于《新唐书王勃传》。王勃,唐初四杰之一,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据《新唐书王勃传》载:(王)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而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腹稿。大意是:王勃在构思写文章时,起初想得不精细,他就先磨好许多墨汁,然后就畅快地喝酒,喝醉了就拉开被子蒙头大睡,等睡醒之后,才拿起笔,饱蘸浓墨,一挥而就,而且连一个字也不用改动。因此,当时人们称他的这一过程为腹稿。现在,腹稿一词被广泛应用,特别是高考作文,打草稿来不及,只好先打好腹稿,一气呵成。

【福】春节,家家户户贴福字,源自何处。一为福字的含义好,二是源自一个传说。先看福字的含义。福,是形声字,偏旁示,乃祭祀祈祷的意思。向神明祈求什么呢?内容在右半边:上边是人的头面,下方是肚腹,肚里的十字,乃食物充满,既要有五谷杂粮,也需要鲜蔬荤腥,一句话,吃饱就是福。至如今,人们恭维一个人既胖又健康,总是说:哎哟,您发福了! 这不经意间的发福,最是祖先创造福字的本义。然而,福的内容不断扩展,吃饱之后,自然有新的追求,后被解释为:富、贵、寿、考,齐备为福。富贵自不必说,寿考是平安健康,活到天年。如此一个福字,谁不想把其请到家。再看那个传说。相传,姜太公之妻是个败家种,不管到哪里都败。在姜太公封神之时,其妻说:别人都封了神,为啥不封我?姜太公答:你到哪家哪家败,封你干啥!也罢,要封就封你为穷神吧。其妻很不满意:封我为穷神,叫我蹲在哪个地方?姜太公说:有福的地方不能去。此事被传开后,惊动了老百姓,于是老百姓把自家大门、小门贴上福字,以对穷神的拒绝。从此便成了传统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福倒】春节贴福字时,许多人喜欢把福字倒着贴,借用福倒的谐音~福到。那么,倒贴福字是怎么来的呢?有两个传说。一说源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人在支持和帮助过自己的人家门上贴一福字,没有福字的人家则以暗通元军统统杀掉。夫人马皇后知道后决心救下这些无辜的百姓,心生一计,于是传令全城天明之前都在大门上贴上福字。谁料有户人家又着急天又黑,慌乱中竟把福字给贴倒了。第二天,朱元璋微服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竞把福字给贴倒了,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把这家人满门抄斩。马皇后救人救到底,急忙劝道:这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给贴倒了,这是表示福到了的意思,百姓的福气是您这位明君给带来的,您应该高兴才是啊!朱元璋一听转怒为喜,传令放人。一场塌天大祸被马皇后巧妙化解。人们从此便将福字倒贴。另一说源于清朝。那年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命人将福字贴到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个家人因不识字,便将大门上的福字给贴倒了。恭亲王福晋(夫人)知道后大发雷霆,扬言要狠狠惩治那个家奴。大管家担心这事要连累自己,慌忙跪在福晋面前说道: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福真的到(倒)了,此是吉祥之兆,奴才要贺喜了!福晋听了转怒为喜,厚赏了大管家和那个家奴。这件事从恭王府传扬出去,北京城里纷纷仿效,后来,倒贴福字成了全国的风俗。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在给老人或长辈祝寿时,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作为祝词。它作为完整的一句话最早出自明代洪楩《清平山堂话本花灯轿莲女成佛记》:寿比南山,福如东海从今后,儿孙昌盛,个个赴丹墀。可是,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这两句话原本并不在一起使用。先说寿比南山。南山之名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大致意思是说,如同上弦的月亮,好比初升的太阳,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塌陷落。因为《诗经》是中国最古老、最知名的经典,好多成语典出《诗经》,《诗经》被称为典故的摇篮。 寿比南山源出于此,应十分确定。再说福如东海。比喻福气像东海那样浩大,一望无际,永无尽时。此是泛指东方的海。祝词中借用东海,就是祝愿老人或长辈富足、长寿,福气像东海那样浩浩荡荡,无边无际。到了明代,人们才把寿比南山,福如东海连起来用,自有道理,寿长福大,才为幸福,缺一不可。

【溜须】溜须用以讽刺那些阿谀奉承之辈的卑劣行为,源自宋朝。宋真宗时,寇准为丞相,丁谓为参知政事。一次朝中宴会,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拭,寇准毫不领情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说,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来替我擦胡须的。当场把丁谓羞得满脸通红。溜须一词由此而来。所谓受辱后怀恨在心,决心找机会报复寇准。后来宋真宗患病不能上朝,丁谓就串通内侍诬告寇准阴谋拥立太子,把寇准贬出京城。当时,老百姓曾编成顺口溜:欲得天下宁,须拔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新郎、新娘】在婚礼上,一对新人叫新郎、新娘,这个美丽的称呼源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非常聪明而心肠又极好的皮匠,他们遇到一位家境贫寒但有才学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们想试试新郎的才学。一个说,请你给做一个太阳大的馍;一个说,请你装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个说,请你织像路一样长的一匹布。聪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说:请把太阳摘下来,我好比着做馍;请把海水称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装油;请把路的尺码量出来,我好量布。结果,三个皮匠非但没有难倒新郎,反倒给新郎难住了。轮到新郎向皮匠提问了,新郎说,我只想要六证。六证是什么,三个皮匠谁也不知道,就走乡串户访向了许多人,还是没搞明白。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龄少女,忍不住问道:请问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帮个忙吗? 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说吧!听说要找六证,姑娘就从家里取来一个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镜、一杆秤、一算盘,说:要知道粮有多少,以升为证;衣服裁得好坏,以剪刀为证;布有多少,以尺为证;容貌如何,以镜为证;东西的重量,以秤为证;账目是否清,以算盘为证。这就是六证。皮匠找到了六证,新郎知道天底下还有更聪明的人,非常倾慕新娘的才学,就请皮匠做媒说亲。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个条件,就是必须在三天之内盖一幢不用门来不用窗,无柱无瓦又无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长石头墙的结实房子,想难为新郎一下。结果,聪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处洞外百花飘香,洞内冬暖夏凉,方向坐北朝南,气候避风朝阳的岩洞作新房。新娘很满意,他们成了一对幸福的伉俪。于是,人们就把新婚夫妇称作新郎、新娘,把结婚用房称为洞房。

【新官上任三把火】此语比喻新上任的官员总是要先做几件有影响的事,以显示自己的才能和胆识,与下马威异曲同工。这个俗语源于三国时期的火战。据《三国演义》所描述,诸葛亮27岁出山当了刘备的军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三次用火攻战胜曹兵。第一次火烧博望坡,使十万曹兵所剩无几;第二次在新野,火攻水淹,使曹仁、曹洪的十万人马几乎全部覆没;第三次诸葛亮借来东风火烧赤壁,号称83万的曹兵惨败,华容道随曹操逃出去的仅剩十八骑。这三把火使诸葛亮名声大震。当时,人们把这三把战火称为诸葛亮上任三把火。后引申为新官上任三把火。

【满招损,谦受益】此俗语浅显易懂,自满会招来损害,谦逊会有诸多益处。此俗语源自《尚书大禹谟》。相传远古时代,苗这一偏远部族不服中原统治,舜帝命禹率军征战。禹虽然极力鼓舞士气,但三旬之后,苗部族仍然未被征服。一个名叫益的人提建议说:只有德行才能感动上天,天运是不可违逆的。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天道。至诚可以感神,更何况一个苗部族!禹表示赞同,接着就班师回朝了。正是由于坚持满招损,谦受益的信条,尧舜禹三代成为中国社会形态的典范。毛泽东的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化用了满招损、谦受益,并赋予它全新的内涵,也成了至理名言。

【数学符号:+、-、、】数学符号是个伟大的发明。+、一号都诞生在德国,至今已有五百多年了。那时候,德国有个叫魏德曼的数学家,他非常勤劳,整天废寝忘食地计算。当时,还没有什么现成的符号可以使用,他在工作中,一边计算,一边自言自语地说:在横线上加一竖,就表示增加的意思。+,你就叫加号吧!从加号中拿掉一竖就是减少的意思。好!-,你就叫减号吧!从此以后,+、一号就问世了,并风行世界。 =号的名字叫等号,它是由16世纪的英国学者雷科特创造出来的。当年他在研究数学时,经常碰到两个数相等的情况,又无法标记,就决心创造一个符号。他比较了许多图形和符号,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比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更相同了。于是,他就用两条平行线段来表示两个相等的数,并给他取名为等号。 号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发现的。乘法也是增加的意思,但又和加法有所不同,怎么办呢?他就把加号斜过来写,表示数字增加的另一种运算法,并给它取名乘号。 号诞生在瑞士。当时,学者哈纳在算账中遇到要把一个整数分成几份的问题,但没有符号可以表示这种算法。于是,他就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来表示这种算法,并取名为除号。

老话俗语_民间俗语


老话俗语_民间俗语_

【情人节】情人节本是洋节,现在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情人节,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脱销,情人商品走俏,土产的情人节七月七却反遭冷遇。公元270年,英国一个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统治者的专制而遭到逮捕。在狱中,他与监狱长的女儿产生了恋情。随着刑期的临近,和自己心爱的姑娘诀别的日子也迫近了,在2月14日临刑之前,他给自己的心上人写了一封情书,述说了自己的情怀,之后便昂首走上了刑场。从此,基督教徒们为了纪念这位为了自由而献身的年轻人,就把2月14日这一天定为情人节。

【涮羊肉】重庆火锅最有名,然而,涮羊肉并非源自重庆。那么,它是谁最先制作出来的呢?相传,涮羊肉的问世与忽必烈有关。七百多年前,元世祖忽必烈前往和林征讨其弟阿里不哥。宿营途中,忽必烈突然想起草原美味清纯羊肉来,于是就命厨师宰羊。谁知正当厨师准备将羊肉下锅时,忽然探兵来报,敌军大队人马蜂拥而来,已离此不远。按照正常的烹调过程,清纯羊肉要有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然而在这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哪能坐等进餐呢?饥饿难耐的忽必烈一面下令部队开拔,一面喊着羊肉,羊肉!厨师在这个时候急中生智,手持菜刀,将一块生羊肉切成薄片,放在沸腾的水中,搅拌了几下,待肉色一变,马上捞入碗中,再加些调料,送到忽必烈的面前。忽必烈饥不择食,连吃几碗后,翻身上马率军迎敌,有这几碗羊肉垫底,力气大增,旗开得胜,生擒敌将。忽必烈得胜还朝,嘉奖了这位厨师,并让他做羊肉片大宴群臣。这位厨师选取了上等的羊肉,又精心调配了多种作料,加入香油、麻酱、辣子、韭花等,使羊肉的味道更加鲜美。群臣大饱口福后,赞不绝口。忽必烈高兴无比,便赐名为涮羊肉。

【惊堂木】在旧戏舞台上,县官以上的地方官员的案头都放有一块惊堂木,案犯一到,惊堂木啪地一拍,问道:有招无招!动刑之前,惊堂木一拍:大刑侍候!那么,惊堂木源自何时,有何作用呢? 惊堂木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开始使用。《国语越语》中记载:惊堂木,长六寸,阔五寸,厚二寸又八。添堂威是也这就讲清了它的规格和作用。惊堂木的正式名称叫气拍,也有叫醒木、界方和抚尺的,俗称惊堂木,是一块长方体的硬木,有棱儿有角儿,取规矩之义,具有严肃法堂、壮官威、震慑受审者的作用。只有普通官员手中的那个小木块才叫惊堂木,皇帝用的称为震山河,表明他是一统江山的主人。宰相等一二品大员用的叫佐朝纲,元帅、将军等高级武官用的叫惊虎胆。

【清明节插柳】我国有清明节插柳的风俗,特别是江南,每逢清明节,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井井有条的成语就来源于清明插柳活动。现在看来是个植树造林美化环境的好习惯。据说,清明节插柳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原配正宫马娘娘有关。有一年清明节,马娘娘身穿便装出城游玩。可乡下路窄,不能过车,她只得下车步行。不知底细的人见了都拍手高叫:大家快看,好大的一双脚。马娘娘听见后十分生气,叫人记住这个村名转身就走。忽听得有人哭着走来,马娘娘一看,原来是个老太婆,老太婆那双脚,比自己的还大。马娘娘问其原委,原来是人们讥骂她生有一双大脚。马娘娘听后,产生了怜悯之情,便说:那些无知村民,回头都得杀掉,你可例外,快回去在你家门前插上两枝柳。 原来那老太婆是村里智多星装扮的,他见村民奚落马娘娘,知道闯了大祸,便改装前往打探虚实。结果不出所料,他赶忙回到村里,通知各家都要在门前插上柳条。马娘娘回宫后,立即派兵将那个村子围得水泄不通,打算将门前无柳的人家全部杀掉。可官兵进村,看见家家门前都插上了柳条,只好作罢。第二年清明,大伙放心不下,怕马娘娘又来郊游踏青,便又全都插上了柳条。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俗。

【绿帽子】称人妻子有外遇,人们给他一个不雅的称号,叫做戴绿帽子。绿帽子一词源自古代服饰制度。汉武帝之后,随着儒家礼乐制度的健全,服饰的尚色制度也逐渐建立起来。服饰的颜色成为区别贵贱、尊卑的一种标识。汉代就以绿色巾为贱服。后汉李封为延陵令时,对犯法的下属官吏不加体罚,而罚戴绿头巾。元明两代,乐人、妓女必须着绿服、青服、绿头巾以标志所从事的贱业。《元典章》规定:娼家男子戴绿头巾,以表示他们低下的社会地位。后因称妻有外遇为戴绿头巾。明代郎瑛《七修类稿》卷二十八载:吴人称妻有淫行者为绿头巾。绿头巾为什么又演变成绿帽子,原来,绿帽子就是绿头巾(见现代汉语词典)。

【绿林好汉】现在绿林泛指聚集山林反抗官府或抢劫财物的集团。它源自西汉末年的绿林起义,当初,绿林起义具有反抗王莽新朝的积极意义。王莽新朝时,残酷的暴政加上严重的饥荒,导致全国各地纷纷举行起义。先后有王匡、王凤的绿林山(今湖北京山北大洪山)起义,被称为绿林军;有樊崇在莒(今山东莒县)的赤眉军起义;有南阳郡舂陵(今湖南宁远北)乡的汉宗室刘縯、刘秀兄弟两人不满王莽废除汉朝宗室的封号,不许刘姓人做官而发动的起义。他们和绿林军三路人马联合起来,接连打败王莽的几次进攻,声势越来越大。公元23年,绿林军将士们认为,必须推选一个首领,才好发号施令,统一指挥。他们利用人们的正统观念,拥立破落贵族刘玄做了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王匡、王凤为上公,刘绩为大司徒,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因樊崇起义军纪律严明,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处死谁,谁伤害老百姓就处罚谁,因此,深得百姓拥护。百姓们认为绿林军一个个都是好汉,于是,绿林好汉这个名词就传开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绿林好汉的英名被玷污,转义成占山为王的响马、反抗政府和抢劫财物的集团。

【绿色军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服是草绿色的,老百姓称之为军绿。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学人民解放军的背景下,军绿是绝对流行色,特别是学生。那么,绿色军装是怎么形成的呢?发明绿军装的是19世纪南非的布尔人。1899年,英国军队大举入侵南非,与荷兰移民的后裔布尔人爆发了英布战争。当时,布尔人兵力很少,与英军人数比例仅为1:5,在与拥有优势兵力兵器的英军初战中,布尔人损失惨重。后来布尔人发现,在其作战区域地面植被多为绿色,行军打仗穿绿色衣服不易暴露目标。而英军穿的是红色军装,目标特别明显,极易成为被打击的活靶子。于是,布尔人便马上将自己的军装改为草绿色,甚至把武器也涂成绿色。这样一来,布尔人利用绿色伪装常常神出鬼没地接近英军,并突然发起进攻,使英军防不胜防,损失极为惨重。当时在南非作战的15万英军中,先后就有9万多人死于布尔人的突袭战和狙击手的射杀中,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英军在南非战场的惨痛失败震惊了世界,战后大多数国家的军队纷纷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将军装颜色改为绿色或偏绿色,并一直延续至今。

【续弦】续弦是男子丧偶再娶的意思,后妻对原妻的父母称为续闺女。那么为什么再娶称为续弦呢?古代常以琴瑟比喻夫妻。夫妻婚配叫琴瑟和弦,还用琴瑟和谐、琴瑟相调来比喻夫妻情笃、融洽。弦在琴上,如果弦断了,就弹奏不出美妙的曲子,所以,男子丧妻称为断弦,再娶自然就是续弦了。用琴瑟比喻夫妻,这大概与《诗经》中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诗句有关。琴瑟友之,用琴瑟打动淑女的芳心,琴瑟是婚姻的媒介,再娶当然还是离不开琴瑟,正扣续弦之意。之所以用琴瑟来喻指夫妻和谐,因为琴与瑟两种乐器被古人视为雅乐正声的代表,常在古代礼仪中合奏,琴不离瑟,瑟不离琴,正喻夫妻和谐。

【弹指】比喻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弹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印度的梵语。《僧祗律》上解释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照这样计算,24小时是30须臾,那么一须臾就是48分钟,48分钟是20罗预,l罗预是204分钟;204分钟是20弹指,1弹指就是7.2秒。我们当然还可以继续换算,7.2秒是20瞬,一瞬间是0.36秒;20念为一瞬,一念就应该是0.018秒。这样算来,一昼夜就是一万多个弹指,时常所说的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将几十年比喻为一弹指,真有沧海桑田之感觉。

【骑虎难下】骑虎难下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这个词源自晋朝温峤,成自唐代李白。《晋书温峤传》: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下哉。最初说的是骑猛兽,包括了所有凶猛的动物。这段话的背景和意思是:东晋成帝时,大臣温峤组织了一支联军去讨伐叛军。不料联军连连失利,使主帅陶侃很着急,便责怪温峤,并提出撤军。温峤对陶侃说:自古以来,要想打胜仗,首先得内部团结。现在我军虽然缺粮,处境困难,可如果马上撤军,不仅会让人耻笑,而且也会使叛军更加嚣张。我们目前的处境,正如骑在猛兽身上,不把猛兽打死,怎么能够下得来呢?陶侃接受了温峤的劝说,率军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叛军。唐李白在《留别广陵诸公》诗中写道:骑虎不敢下,攀龙忽堕天。温峤劝说陶侃的骑猛兽安可下哉,到这里被李白点化成了骑虎难下,表示事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来已经不可能,含有进退两难的意思,于是骑虎难下这个词就一直流传下来。

【握手】握手是一种礼节,表示亲近或友好。这种礼节已流行全世界,这么普及的礼节,是怎样形成的呢?握手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还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年代。那时,在狩猎和战争时,人们手上经常拿着石块或棍棒等武器,如果遇见陌生人,大家都无恶意,就要放下手中的东西,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没有藏着什么武器。这种习惯一直延续下来,并演变成在分别、会晤或有所嘱托时以表示亲近。看来,握手与碰杯一样,都是从释疑到友好。

【散步】饭后散步是人们的一种习惯,有谚赞日:饭后走一走,能活九十九。那么散步这种习惯是怎么形成的呢? 散步这个词的产生与古人食药风气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追求延年益寿,盲目服用五石散,成了风气。所谓五石,包括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硫黄五种矿物质,这是主要成分,此外还包括萎根、防风、桔梗、海蛤、白术、人参等药材搭配。服药后,不能静卧休息,必须行走,以刺激药性发作。原因是药物中某些成分含较大的毒性,会对人体构成伤害。服药后,若能使药性发作,身体发热,就能减轻毒性对身体的伤害。药性的呈现,被称为散发,散发说明药已得力。如果药性不显,甚至会有生命危险。服药后行走,目的是药性显现,这叫做行散。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认识到,服用五石散,不仅不能延年益寿,反而对身体有害。于是,自唐代以后,服五石散之风趋于衰落,而行散这种漫步的方式却对身体有益,被人们保留下来了。行散就是有目的的散步,现在意义上的散步已与服药行散脱了钩,变成了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媒婆】媒婆指旧时以做媒为职业的妇女。中国古代的婚俗讲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诗经》云:伐柯如何?匪(非)媒不得。意思是就像斫个斧柄必须用斧头一样,娶个老婆一定要通过媒妁。这首诗表明,春秋以前婚姻因媒而成已成风气,这应该是最早记录媒人的经典之一,因这首诗,有人将媒人称为伐柯。关于媒人的来历,还有一个流传在陕西一带的民间故事。很久以前,渭河两岸的人很少往来,当然更谈不上结亲了。有一年,渭北的一个后生偶尔去渭南办事,看上了那边的一个闺女。一个老婆婆知道他的心思后,主动从中说合,使他们结成了夫妻。一年多后,媳妇生下胖小子,丈夫笑开了:咱俩素不相识,经那位婆婆从中说合,就成了一家人,你说奇也不奇?媳妇说:是呀,可那位婆婆已经不在人世了,想报答也来不及了。于是夫妻俩用米粉为婆婆塑了一个像敬奉起来,又怕人家看见笑话,就在夜里供,白天藏在柜里。过了几天,这米粉塑的像发了霉,他们就称它是霉婆,依旧当活宝似的供着。这事传开后,想娶渭南婆姨和想嫁渭北汉子的青年男女,都设法找霉婆这样的好心老太太牵线搭桥。再往后,做霉婆者觉得霉字不好听,便将它改成媒字。类似的传说,其他地方也有。其实媒字的解释,就是介绍或引导双方(人或事)发生关系的媒介,妁字则有斟酌的含义。媒妁连称,特指通过考虑协商等步骤为男女双方说合婚姻的人。至于媒婆一词的流行,则是因为旧时以此为生的人,已婚女性占多数的缘故。

【媒妁之言】现在,虽然提倡自由恋爱,但是还有很多人要经过别人介绍,特别是信息时代又出现了很多宅男宅女,痴迷网络生活,缺少人际交流,所以,媒妁之言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不过,媒妁之言不再是媒婆的专利,也有同事或亲朋,或者婚介机构。婚姻需要媒妁之言,源自《孟子》: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则父母国人皆贱之。意思就是若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和自己喜欢的人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七都会轻视她(他),认为是不遵守礼教。在那种礼教下,使得女性受尽委屈,只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子才从旧婚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联合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45年成立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其主要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友好关系,促进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之一。 1942年,美、英、苏、中等国着手建立反法西斯大同盟,并决定草拟一份宣言,但一时没有合适的名称。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多次讨沦名称问题,但一直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名称。一天清晨,罗斯福醒来后,突然想到联合国这个名称,丘吉尔闻听后表示赞同。于是,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正式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直到1971年才驱逐台湾当局,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植树节】3月12日,是我国现在的植树节。那么,过去有植树节吗?我国最早设立植树节,是由民国初期周自齐呈准孙中山大总统设置的。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意识到森林的重要意义和倡导植树造林的人。辛亥革命后,民国四年(1915年),在孙中山的倡议下,由农商部总长周自齐呈准大总统,以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指定地点,选择树种,全国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如期参加,举行植树节典礼并从事植树活动。7月2旧批准后,通令全国如期遵照办理。这首个植树节是源于我国古代清明节插柳的习惯。相传,唐朝高宗于三月初三游春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后来,江南百姓将此演化成插柳,每逢清明时,家家户户将柳条插在井边,绿柳发芽,遂长成小树。井井有条的成语即发源于此。这也是将清明定为植树节的起因。民国十七年(1928年)4月7日由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嗣后旧历清明植树节应改为总理(孙中山)逝世纪念植树式。民国十八年(1929年)2月9日农矿部又以部令公布《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十六条。后经行政院及国民政府批准,正式确定3月12日为全国植树节。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更加重视植树造林,重新规定3月12日为中国植树节。

【替罪羊】替罪羊是指代人受过的意思。何以用羊替罪?源出两处,一中一外。先说国外。源于《旧约全书》中的一个故事。亚伯拉罕是犹太人的始祖,他的独生子叫以撒。以撒成了他唯一的寄托,视如掌上明珠。一天,他听到了上帝耶和华的吩咐,叫他把爱子以撒献为燔祭。他痛不欲生,但还是决定执行。亚伯拉罕把儿子带到山顶上,把他绑了起来。以撒吓得魂飞魄散。亚伯拉罕举起了闪闪发光的尖刀,毫不犹豫地向儿子刺去。正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上帝派出的天使出现了,他挡住了亚伯拉罕的手,以撒得救了。原来上帝是有意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的。上帝对亚伯拉罕的行为表示赞赏。这时,一只迷途的山羊刚好跑过来,把角挂在荆棘上,亚伯拉罕便顺手拿这只羊代替以撒做了燔祭。这只羊被称为替罪羊。据《圣经》载,古代犹太教每年一次由大祭司按手在羊头上,表示全民族的罪过已由这头羊承担,然后把羊赶入旷野,称为负罪羊或替罪羊。无独有偶,在中国古代也有替罪羊的故事。《孟子梁惠王上》记载:大王(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走过。大王问他道:牵牛到哪里去?他回答道:要拿它去杀掉祭钟。大王说:放掉它吧,它没有罪过却把它往死地里送,看它那发抖的样子,我心里实在不忍。那个人回答道:那就废掉祭钟好吗?大王说:怎么可以废掉祭钟呢?拿只羊去换吧。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发抖的样子,而命以羊换牛祭钟。看来,中西替罪的都是羊,理由都是祭祀,替罪羊一词的产生,在中国也有它的渊源。

【翘辫子】翘辫子比喻死。我国江浙一带的方言,方言更需要传播,为的是交流方便。 翘辫子一词源自清朝,当时国人都留辫子。这辫子在人活着时是自然下垂的,这是常识。而死后则要编结起来,置于头部上方,末端竖起;清朝时,处决人犯,为行刑方便,在行刑之前用胶水把犯人的辫子粘结成一根棍儿样,干后直挺挺地翘着。因此,翘辫子就成了死的同义语。砍下的脑袋常用辫子绑着,挂在城门口示众。这整个过程中辫子都是上翘的。因此,用翘辫子比喻死。

【朝三暮四】朝三暮四形容做事情反复无常,颠三倒四。为什么早上是三,晚上是四,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呢? 朝三暮四的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宋国有一个非常喜欢猴子的人,他养了一大群猴子。在和猴子的长期相处中,渐渐有了感情,他能猜出猴子们的各种要求,猴子也似乎很能懂得他的心思。养猴人的日子并不宽裕,他宁可减少家人的食物,也尽量去满足猴子的要求,给它们充足的食物。可是养猴人渐渐人不敷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就决定减少猴子的食物供应。这些猴子非常喜欢吃橡实,养猴人打算减少橡实供应。他能猜透猴子们的心思,生怕猴子们不同意,于是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猴子们说:从今以后,就要减少橡实的供给了,你们不得不少吃橡实了。早上可以吃三个橡实,晚上吃四个,这样可以吗?猴子一听不高兴了,怎么才这么点儿,它们纷纷跳起来表示反对。这在养猴人的预料之中,于是他又说:那么这样吧,给你们的橡实改为早上四个,晚上三个,这样总可以了吧!猴子们一听,都乐呵呵地趴在地上,同意了养猴人的安排。橡实的总数还是一样的,可是猴子却有不同的态度,看起来再聪明的猴子也不能和人相比啊。后来,人们就以此来形容善变了。

【厨师的高帽】厨师戴白色的高帽是世界通行的习俗,显得清洁卫生、别致。它源自希腊。最初,它只是一种作为区别他人的一种标志,没有行业色彩。中世纪的希腊,战乱频繁,城里人往往逃人修道院避难。据说有一次几个著名的厨师逃进修道院,他们换上黑衣黑帽,打扮得跟修道士一样。日子一长,他们觉得应该把自己与修道士区别开来,于是将修道士戴的黑色高帽改为白色。从此,厨师们戴的白色高帽便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矩。

【插草标卖人】在影视作品和小说当中,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或为父母者无奈将儿女出卖,在街市上将草标插在儿女头上,表示出卖;或贫家女儿无钱葬父,头插草标跪在街头自卖自身。这些场景十分悲惨。它源自古代插草标卖物的市场惯例。这种插草标卖物的市场习惯最早产生于晋代,那时我国农村便产生了定期的集市,叫草市。大部分位于交通要道或津渡驿站所在地。因市场四周多置草料,房舍简易,多用草盖成,加之粮草交易甚多,故遍地皆草。赶集者携物来卖,便随手拾一根长草插在该物上以示出售。这就是约定俗成,插草卖物成了标志。在中国古代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小到日常生活用品,大到贫困人家因饥寒出卖儿女,均使用草芥,就代表要出售。有些已成了不成文的标价规则,如,一根为贱卖,两根为平价,三根为贵卖。

【敢怒而不敢言】这一俗语的意思是心里愤怒但嘴上却不敢说。此典出自唐代杜牧《樊川文集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阿房宫是秦朝的宫殿,且早已被焚毁,杜牧何以想起要作此赋。原来,唐敬宗(李湛)时,大修宫殿,以致朝政昏乱,民不聊生。大诗人杜牧为了维护李唐王朝的封建统治,借助揭露秦朝统治者大修防房宫的奢侈荒淫,对唐敬宗进行讽谏,借古讽今。看来,杜牧也是敢怒而不敢言,顾此而言彼。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秦始皇应以自己的心去体会千万人的心。秦人喜爱奢侈豪华,臣民百姓也都思念自己的家园。为什么把锱铢一般微小的东西都掠夺干净,却像泥沙一样地去使用!使支撑栋梁的柱子多于田里辛勤劳动的农夫;梁上的椽子比织布机上的织女还多;一颗颗的钉头比粮仓里的谷粒还多;纵横的栏杆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杂乱的管弦乐器声音超过了集市上人们的说话声。统治阶级这样的穷奢极欲,天下臣民嘴上不敢说,心里却满怀着无比的愤怒.|

【黑马】黑马是个外来语,原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爆冷门的运动员,后来泛指各领域爆冷胜出的人物。 黑马源自英国作家本杰明迪斯累里的小说《年轻的公爵》,书中描写一匹黑马,原被人们认为夺魁希望甚微,谁料在比赛中它竟一举获胜。从此,黑马一词便被体育新闻广泛使用,指那些出乎人们意料而获胜的运动员。如朝鲜乒乓球运动员多年未参加国际比赛,复出后竟一路过关斩将杀人决赛,意外获得亚军,被人们称为乒坛黑马。后来,又有人把它扩展到社会各个领域。如选举中的意外获胜者、工程招标中的意外中标者等,都可以说出现了一匹黑马。

【黑纱】中国人治丧,儿女后辈只穿孝不戴黑色,农村现在也如此。后来,西风东渐,才开始戴黑纱,也只限于城市和公职人员。那么,戴黑纱从何说起呢?它源自欧洲。在古代欧洲,如果一个贵族死了,他的仆役都要为他穿黑色丧服致哀。英国仆役在购不起丧服的情况下,首倡用一块黑纱佩戴在左臂上表示致哀。就这样,节俭易行的佩戴黑纱的丧礼在全世界广泛流行。

【黑客】黑客是现代网络信息时代经常遇到的一个词,特别在新闻媒体上常见。黑客是英文Hacker的译音,原意劈砍,经引申后用来称呼那些热爱探询计算机深层技术的电脑高手,就像美国西部牛仔一样,到处行侠仗义。最早的黑客出现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里,他们是计算机的狂热爱好者,喜欢深入地探索计算机奥妙,而不像一般人那样只是规规矩矩地去学习一般的计算机知识。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之余,利用电脑玩自编的游戏,开玩笑或是搞恶作剧。那时的黑客是带有褒义的。 黑客们对互联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但后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黑客队伍变得越来越复杂,部分人开始利用黑客技术窥探别人隐私,发泄私愤,破坏网络资源,谋求私利,甚至进行计算机犯罪等活动,严重的可危及国家安全或造成国际影响,黑客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变得复杂起来。

【黑名单】黑名单指反动势力为进行政治迫害而开列的革命者和进步人士的名单;也指有关部门对不合格产品或违反规约、不守信用的企业、个人采取相关措施而开出的名单,或内部掌握或向社会公布。 黑名单是个外来词,它源于世界著名的英国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在中世纪时,这些学校规定对于行为不端的学生,将其名单、行为列案记录在黑皮书上,谁的名字上了黑皮书,即使不是一辈子被人唾弃,也是从此在社会上抬不起头来,会使人在相当时间内名誉扫地,做很多事情都会受到限制。学生们对学校的这一规定十分害怕,常常小心谨慎,唯恐自己的名字上了这样的黑皮书。没想到本来是学校惩罚学生的做法,却被当时一位英国商人引申到商业活动中,用黑皮书来惩戒那些时常赊账不还、不守合同、不讲信用的顾客。英国商人把这类顾客的名字开列在黑皮书上,后来又将一些破产者或即将破产的人的名字也排在黑皮书上。事情传开以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先是商人们争相仿效,继而,各行各业都兴起了黑皮书。从此以后,黑名单的做法在各行各业中使用。当然,在特务活动中使用最频繁后果最严重。从而黑名单多被社会诟病。目前,中国也有了黑名单,主要集中在金融领域对不守信用的客户采取相应措施。

【跑龙套】跑龙套常用来指代在别人手下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它源自中国戏剧。 龙套本指传统戏曲中成队的随从或兵卒所穿的戏装,因绣有龙纹而得名。后来渐渐将此类戏剧中的角也叫龙套了。龙套也叫文堂、流行。文堂是指主帅升帐时出场的龙套。流行指的是在串场时来回流动的龙套。在戏中,一般以一将带四人为一堂。我国戏曲艺术虚拟性强,一兵可当十当百,甚至千万人,所以在舞台上规定四人为一组,即可代表作千军万马。在舞台上,龙套需在主要人物指挥下制造各类气氛。龙套制造气氛有一定的舞台规矩和活动程式。例如,表现元帅升帐或官员升堂,龙套要分站两边叫做站门;在上场门或下场门迎候主人出场的龙套,要斜列两边叫做斜门;带领主人前行的龙套,一路快步在台上兜圈子叫圆场;在交战场面,为表现战斗激烈,龙套要从兵器下穿梭钻过去,叫做钻烟笼;龙套分别从舞台两边出场,叫做二龙出水等。龙套的角色,虽然不是主角,但是讲究立如钉,走如风。因为,龙套若在台上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动作不止,会影响主角的演唱;在需要龙套动作时,如果不是轻捷如燕,快走如飞跑起来,那便没了舞台气氛。所以,人们爱说跑龙套。跑龙套便由此而来。

【景泰蓝】景泰蓝是一种瓷铜结合独具特色的传统工艺品。制作景泰蓝先要用紫铜制胎,接着工艺师在上面作画,再用铜丝在铜胎上粘出图案花纹,然后用色彩不同的珐琅釉料镶嵌在图案中,最后再经过反复烧结,磨光镀金而成。所以又叫铜胎掐丝珐琅。掐丝珐琅器是从国外传人中国的,由中国的能工巧匠们在技艺上加以改良,尤以铜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最为精湛,发展成为今天所说的景泰蓝。那么,景泰蓝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明代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独领风骚,因初创时只有蓝色,因此得名景泰蓝。现在的景泰蓝工艺大有提高,增加了科技含量,造型精美绝伦,已成为馈赠国内外友人的最佳礼品r。

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


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_

【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廷下圣旨调赵在礼去镇守永州(今湖南零陵),消息传开后,宋州百姓拍手称快,大家奔走相告:眼中拔钉,乐哉乐哉!这家伙终于走了。不料,这话传到赵在礼耳中,他不禁火冒三丈,恼羞成怒,决定对宋州百姓实施报复,马上给后唐明宗写了一个奏折,讲了一大通理由,请求继续留任宋州,不去永州履新,明宗不明就里,同意了他的请求。赵在礼的计划得逞以后,立马发出一道告示:凡属宋州百姓,每户缴纳一千文钱,自号拔钉钱。百姓见了哭笑不得,知道这是赵大人报复,惧于他的权势,只好缴纳拔钉钱。眼中钉由此而来。不知道谁还嫌眼中钉不够分量,又把肉中刺拿来与眼中钉合用,成了对句,说起来上口,进一步加重了这一比喻的分量和程度。以后,眼中钉、肉中刺常常并在一块使用。

【做东】朋友们聚会,主动大方者说:今天我做东,请大家吃烤鸭。这里做东是主人请客的意思。做东源自春秋时期,它的初起义是主人的意思。《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晋联军攻打郑国,郑文公以供应秦国后勤物资为由请求秦国撤兵。他派出烛之武对秦穆公说:如果秦不灭掉郑国,而让郑国成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中缺乏资财食用,就可以由郑国来供应,这样做对秦国有利无害。后来秦国果然撤军,晋国军队无奈也只好作罢。舍郑以东道为主,因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国。在《礼记》中也有类似的记载,《礼记》中的《曲礼篇》记载:主人就东阶,客就西阶。从有关主客之间礼仪的规定中,可以看到东位就是代表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我们所说的房东、股东、东家、做东等,其实都是从以上两篇文献中演化而来的。

【做秀】做秀是主观故意将亮点显摆给公众,目的带有功利色彩。 做秀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港、台地区流行的新词,八十年代流人国内,并迅速蔓延。做秀一词,时下可谓蹿红,甚至泛滥成灾。做秀的秀拿出来还可单独使用,比如秀一把、宝宝秀等,不一而足。 做秀之源,中外皆有。先说国外之源。秀一词来自洋文的sh。w,是展览表演的意思,指艺坛歌星、影星的表演活动。后做秀一词应用日益广泛,并不单限于艺人。政治上有所谓政治秀,学术界里有学人做秀,他们看见摄影记者,挤着向前站,无时无地不抓麦克风,想秀一把。再说国内之源。中国古代的秀,源更深,流更长。秀在中文的本义虽非是展览、表演之意,却有引人注意之处。秀始出《论语》,孔子日: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南宋朱熹的解释是:谷之始生日苗,吐华日秀,成谷日实。朱熹的解释虽是古文,却明白无误,秀就是花。《诗经》有诗云:实发实秀,实坚实好。就是形容禾谷生长的过程。《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有王瓜生,苦瓜秀的句子,也就是苦菜开花的意思。所以,花蕾绽放就是秀了。植物的秀,用以招蜂引蝶,传花授粉。艺人做秀,无非是绽放才华,展现年华,正像花卉吐华。今日之做秀,不要做作、故弄姿态,还是实发实秀,实坚实好的好。

【做生日(做寿)】生日人人有,生日年年过,但怎么过,差别却很大,有句俗语叫穷不过生日富不过年。其实,过生日和做生日不是一回事,做生日是有讲究的。 做生日的习俗由来已久,有明确记载的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自滋以后,二亲若在,生至经日,尝有酒食之事耳。唐代封寅的《封氏闻见记降诞》记述更确凿:近代风俗,人子在膝下,每生日有酒食之会。那么,做生日的本义是什么呢?有以下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感激母亲赋予生命。十月怀胎,备尝艰辛。好不容易盼到孩子临盆,可以说喜悦与痛苦并存,新生与死亡同来,母亲需要承担心理和生理上的巨大负担,常言说儿生娘苦日,做生日的本义就是感激母亲赋予生命。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劬是劳苦、辛苦的意思,希望通过做生日追思母恩。在这方面有几个皇帝做得很好。隋文帝杨坚生日那天不许杀猪宰羊,要求举国吃素以追思双亲;唐太宗及五代时后汉高祖都不搞生日喜庆,而是举行纪念仪式。《颜氏家训》的作者还痛斥有些人设酒庆生日为无教之徒。可见,当时做生日多是出于感激和纪念父母。还有一种说法是消灾去邪,是带有原始色彩的做法。古代因为医疗条件简陋,接生方法不够科学,一旦遇有难产,母子性命堪忧。因此,古人把孩子诞生这天当做危险之日,成为提心吊胆的关口,因而要消灾避邪,祈求平安。每到孩子生日这天,要给孩子精心制作红衣服、红腰带、红帽子等作为生日礼物,一日庆祝生日,一日作为一种保护措施,希望化险为夷,保证健康的作用。特别是遇到本命年,成年人要特意买一条红腰带系上,成为风俗。做生日还有一种说法是庆祝生命的延续和兴旺。这天父老乡亲前来送礼祝贺,备酒庆祝。做生日的习俗延续至今,应该三说合一,庆贺在内,感恩在内,消灾在内,三全其美,许多人都是这样践行的。

【做生意】做生意指商业经营,俗称做买卖。为什么把做买卖说成做生意呢? 做生意最早见于南朝刘宋时期《世说新语言语》引用的一个故事:以前孙吴(指孙权听建立的东吴政权)时曾有人把鸟翼用剪刀剪下,扇起风来力不减,如同圆扇一样。但当时没有生意,直到晋灭吴以后,才得到大家的使用。这里生意一词是说物品能够引起人们发生兴趣,才会被人去买。后世遂将经商做买卖之事称为做生意,意思是引入感兴趣之后买卖方才具有生机。《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有先前读书,后来看看不济,即去改业做生意之语。此乃把做买卖称为做生意的首次记载。也是做生意的源头。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句俗语有混日子、消磨时光的贬义。生活中,有人遇事敷衍,得过且过,凑合着混日子,于是就会被别人戏称为撞钟和尚,甚至说连钟也撞不响。那么,这一俗语源出何处呢?原来,出家人里确有专司撞钟之事的和尚。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钟,指的是寺庙里的晨昏钟。据佛家讲,人生共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所以,按以前的寺规,就是在早晨和黄昏各敲一百零八下的钟,以清除人生的烦恼,称为晨昏钟。撞钟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存在一套严格的规定。撞钟前,和尚必须默诵佛经,诵毕方能撞钟。在撞钟时要撞出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韵律。晨昏两次钟,紧七下,缓八下,平平二十下,是为一通。如是者三,名为三通,共击一百零五下,再撞三下,前后共撞钟一百零八下。做一个合格的撞钟和尚谈何容易,故被挑选上的弟子不仅手脚麻利,脑子灵活,责任心强,而且还要精通经文,方可称职。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撞钟的和尚必须在二十分钟之内敲完一百零八下,而且最后一下必须敲在十二点整(零时),差一秒不行,过一秒也不行,最后一下夜半钟声到客船。如此分秒不差的撞钟功夫,实在令人叹服。据说敲完钟的和尚每回都有犹如卸下千斤担的感觉。真是钟上一分钟,钟下十年功啊。无奈俗人不解其中味,误认为撞钟的和尚轻松自如。真要是能像和尚一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工作就是高标准了。

【梨园】梨园是戏剧界的雅称,不过它真的和梨树有关,它源自两种说法,但都与唐玄宗有关。其一,清朝学者孙星衍在《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记述: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以唐玄宗为祭祀对象的庙宇)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植梨树,因名日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 其二,现代学者李尤白《梨园考论》认为,梨园位于长安城北皇家禁苑中,后来该园为唐玄宗李隆基所利用,将其变成一座演习歌舞戏曲的专用场所。不过,无论哪一说,把梨园演化成戏曲界的代称,无疑与唐玄宗有直接关系。《新唐书》中《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史书记载,梨园起于唐无异。可见唐玄宗李隆基是音律戏曲的专家。在他的大力倡导下,唐朝政府发展了太乐署的职能,以梨园为场所开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文艺人才的艺术学院。从学生来源上讲,除了最初应招的宫女之外,玄宗还将太乐署里面的优秀人才选拔过来。经过筹备,当时梨园里仅乐工就有数万人。像这样庞大的皇家艺术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大奇迹。所以,后世戏曲界共同推戴唐玄宗李隆基为其鼻祖,当之无愧。梨园就是当时最大的戏园子。

【铜臭】铜臭用来讽刺只知钻钱眼的市侩气。铜臭意为钱味,但反过来成臭铜(钱)也很形象。它源自《后汉书崔烈传》。东汉时,崔烈花钱五百万买了个司徒的官职。那时,称丞相为司徒,司徒与太尉、司空合称三公,三公是辅佐国君掌管军政的最高长官。由于崔烈此官职是花钱买来的,因此人们议论纷纷。崔烈也自知别人有议论,就问他儿子崔钧说:我当上三公,别人有什么议论? 崔钧说:论者嫌其铜臭。他儿子说别人嫌你身上有钱味。久而久之,钱味(铜臭)变成了臭钱,反而对那些钻眼的人,特别是对象崔烈那样买官的人的抨击更重了。

【领袖】领袖现在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等的领导人。如伟大领袖毛主席。领袖的本义是衣领和袖口。衣领和袖口在衣饰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领和袖合并在一起使用的最早见于《后汉书》,《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中就有苍头衣绿耩,领袖正白的描写。第一次将领袖用来形容人的是《晋书魏舒传》,其中写道:魏舒堂堂,人之领袖也。意思是说魏舒仪表堂堂,气魄非凡,如同衣服的领和袖,具有卓越地位,堪称世人之表率。后来,人们逐渐将同一类人中的突出者称为领袖。现在,专用于指国家、政治团体、群众组织的最高领导人。

【象棋】象棋在中国是一种非常普及且深奥无止境的一种棋类游戏。乍一看来,象棋好像产生在汉代。因为棋盘中心格的界河中写有楚河、汉界字样。其实,它是借用两军对垒的局势,渲染气氛,与楚汉相争无关。中国象棋的来源有几种说法,多与周朝文、武二王有关。《诗踯颂序》中说:维清,奏象舞也。周文王时已有击刺的战斗技术,武王作乐,象征击刺排练为舞,故取此名。说明象棋是一种战争厮杀的棋戏。还有人认为象棋就是周武王所造:象棋,武王所造,其进退攻守之法、日月星辰之象,乃争国用兵战斗之术。以象牙饰旗,故日象棋。到底哪种说法有道理,至今没有定论。在没有史料和文物实物出土之前,所谓定论,只是讨论者一家之言。但可以肯定的是古代高人(有智慧的人)所创,历代研习完善,才形成了超人的智慧。看看象棋活动的发展轨迹,或许对认识它的产生会有帮助。象棋活动由来已久,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文字记载。如《楚辞招魂》:蓖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并进,道相迫些早期象棋活动到南北朝时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个象棋迷,首次撰写出《象经》,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象棋博弈的指导书籍。到了北宋,象棋就基本定型了,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北宋墓中发现了瓷质象棋,黑白子各十六枚,与今象棋十分相似。明代的象棋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其标志是棋书、棋谱多达17种。清代的棋书、棋谱大都完整保存下来,基本分为三类:应用棋谱、残局谱、全局谱。这些棋谱是历代象棋活动的经验总结,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盘缠】现在上点岁数的人还把出门时所带的路费叫做盘缠。为什么把路费称为盘缠呢?原来这与古代钱币有关。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多是铜钱。人们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铜钱穿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如有出戏剧就叫《十五贯》。古时既没有旅行支票,又没有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在腰间,古人衣裳又肥又大,不露山,不露水,既方便又安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路费叫做盘缠了。

【脱帽礼】脱帽礼多在隆重、庄严的场合下使用,如升旗、聆听尊者讲活(讲课)或悼念亡者。这一礼节源自欧洲。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战火不断,作战时与敌短兵相接,肉搏而战,头部容易受到袭击,因而不得不戴上笨重的头盔。士兵们到达安全地带就脱下头盔以减轻负担;同时,到别人家里去,来者为了表示自己不是敌人,就首先把头盔掀开,露出自己的面孔。这种习惯发展到近代,就成了脱帽礼。

【偷吃禁果】偷吃禁果多指未婚男女青年发生性行为而导致怀孕,它源于西方的一个传说。伊甸园是上帝创造的供亚当与夏娃居住的乐园。上帝警告亚当不能偷吃分辨善恶的智慧树上的果子,不然就会马上死去。但亚当和夏娃在狡猾的蛇的引诱下偷吃了禁果,他们的眼睛打开了,看见自己赤身裸体。上帝惩罚蛇,让它吞食尘土,用腹部在地上爬行。而没有服从他指示的夏娃则将在怀孕分娩时遭到痛苦,并永远受亚当的管辖。亚当则将终生为每日的口粮在大地上辛苦操劳。上帝用兽皮将二人遮身并把他们逐出乐园,避免他们再吃生命之果而获得永生。并派了一个天使守在乐园的东方,防止人类再进去。原来偷吃禁果就意味着付出代价,人生就是受苦也是上帝安排的。

【偷香窃玉】偷香窃玉常用来比喻男子暗中引诱、玩弄女子的行为,属贬义。其实,它的原意不是贬义,是好事多磨,有情人终成眷属。典出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溺惑》。据载,晋人韩寿,是三国时魏司徒韩暨的曾孙,英俊潇洒,才华出众,在当时权臣贾充门下任司空掾(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吧)。贾充有两个女儿。大女儿贾南风,嫁给了史上著名的白痴太子司马衷,小女儿贾午,尚未出阁。贾午在府中偶见韩寿,就被韩寿的美貌迷住,经常到韩寿办公的地方偷窥。但是,一连好多天,韩寿也没来,贾午相思成疾,卧床不起,不吃不喝。婢女大多知道小姐是暗恋成疾。一婢女自告奋勇愿往韩寿住处,将贾小姐的意思代为转达。韩寿闻言心花怒放,当即与婢女定下三更时分前往贾午小姐的闺房,与美人幽会。两人一番恩爱缠绵之后,韩寿惊奇贾午身上有一种幽香,这种幽香非常特别,从未从别的女人身上闻到过。贾午告诉他,这是外国人进贡给皇帝的异香,皇帝特赐给她老爸,她从老爸那里要来的,一经沾到身上,几个月都不消失。自打那以后,韩寿欲罢不能,隔三差五跳墙人室与贾午小姐约会。时间长了,搞得韩寿身上也有了异香。同事们不解,大男人擦什么香水。贾午的父亲也嗅出来了,好熟悉的味道啊。他终于想起来了,那是皇上特意赏给自己的香水,别人有钱也买不到啊。在家中我也只给了宝贝女儿,难道她和他.贾充和夫人把几个婢女叫过来,一番软硬兼施,婢女全招了:小姐和那韩公子早就在一起了。 贾午知道是香水惹了祸,怕老爸加害于情郎,哭着闹着说除了韩寿宁死不嫁。生米既已做成熟饭,贾充把韩寿叫来,韩寿是又恐又羞,急忙认错。贾充说:你要真喜欢我的午儿,就娶她吧。韩寿巴不得有这种好事,连忙叫道:岳父大人在上,请小婿一拜! 后人津津乐道韩寿偷香的风流韵事,便有了偷香窃玉之说。只可惜偷香窃玉之好事多磨终成眷属,却变了味儿,转意成采取不道德的手段拈花惹草。

【银样镴枪头】银样镴枪头这个俗语是形容人或者工具徒有其表,内里空虚,没有内在的实际本领或用途,中看不中用。这个俗语出自《西厢记》第四本第二折红娘骂张生的一段话:你原来是个苗而不秀,呸!你是个银样镴枪头。这是红娘对张生懦弱的不满,因此说他外表看起来像个男子汉,追求莺莺小姐时比较大胆,其实内里很软弱,遇到挫折就退缩,不敢和老夫人去正面抗争。《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黛玉骂宝玉的话:呸!你原来是个苗而不秀,是一个银样镴枪头。原封不动引用了《西厢记》的这段原文。中国文化具有传承性,知名度顶尖的曹雪芹发现好句子,照样拿来为己所用。 银样镴枪头本指看似银光闪闪的枪实际上是焊锡做的枪头,虽然很光亮,但亮而不实,一扎出去就软了,所以只是样子好看而已,也是个花架子。后来人们习惯把中看不中用的东西称作银样镴枪头。

【猛虎不抵群狼】这一俗语比喻个人的力量再大也抵不过人多。在此,往往喻虎者褒,喻狼者贬。它出自晋书,原为猛兽不如群狐。《晋书王镇恶传》:语日:猛兽不如群狐,卿等十余人何惧王镇恶?这句话说的是南北朝时,刘宋皇帝刘裕带领一大批将领北伐,所向无敌,一直打到洛阳,大将王镇恶的功劳最大。王镇恶是前秦丞相王猛的儿子,智勇双全,在北方有很多亲朋好友。刘裕正顺利进军,眼看可以统一中国时,突然得知朝廷发生重大事情,必须要他亲自去处理,无奈,他只好把统帅大权交给儿子,自己赶回朝廷。这时,大将沈田子劝告刘裕说:你最好把王镇恶带走,你儿子控制不了他,他是一只猛虎,在北方根基深厚。如果他一叛变那就糟了!刘裕说:正因为他是一只猛虎,我才要把他留下来抗击敌人。你们十几员大将都是我的心腹,有你们在,还怕什么王镇恶叛变?俗话说:猛兽不如群狐嘛!你们注意些就行了。说完,刘裕就回京去了。后来,王镇恶真的没有叛变,倒是沈田子等人时刻防范王镇恶,给他穿小鞋,终于害死了王镇恶,使整个北伐大军遭到惨败,沈田子等人也阵亡了。刘裕统一中国的愿望也泡汤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猛兽变成了猛虎,群狐变成了群狼,但其义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这个比喻非常贴切,在现实中还真有大君子不抵群小人。

【得饶人处且饶人】这是一句非常有益的俗语,意思是为人要宽宏大量一些,虽然有理,不要太计较,更不要把人逼到绝路上去,放人一马,有利于化解矛盾和恩怨,且不可得理不饶人。宋朝时蔡州褒信县有个道士,善于下围棋,开始只在本县下棋,很长时间都没有人能赢他,于是他便离开本县前往京城。到了京城,和当时著名的国手对弈,竟又赢了。逐年下来,下棋所赢的银子,使他成了富翁。后来他年纪逐渐大了,便开始深悔过去下棋过于认真,损伤了很多人的面子。因此,他写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此后,再下棋时他便心存容让,有意给人家留点面子,不让别人输得太惨。后来,他成了德艺双馨的国手。

【商人】现在的商人、巨贾,多为有钱人,社会地位显赫。而它的起源也是这样吗,既富且贵?说起商人,还有一段悲惨的历史。原来,商人这个词,是从商国之人演变来的。商朝灭亡后,其遗民地位十分低下,他们既没有政治权力,又没有可耕种的土地,生活非常艰难。他们不得不东奔西跑地去做买卖,但做买卖在当时是很低贱的事情。时间久了以后,做买卖便成了商朝遗民的固定职业。因此,周人便称做买卖的人为商人。到了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事买卖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并非都是商朝遗民,但人们还是称他们为商人,而且这个词一直被沿用至今,而且彻底改变了商人的命运。

【阎王】在民间传说中,阎王是阴间最大的官,阎王主管着人间的生死簿,并负责对死者的审判。阎王源于佛教。在许多佛经中,的确都可以见到关于阎王的记载。在佛教传人之前的中国,尽管已有了人死之后下黄泉的说法,但却没有阎王的概念。佛教初人中国时,土生土长的道教对其排斥得十分强烈,但到了魏晋时代,讲佛学的引用了老庄,讲老庄的引用了佛经,二者相互借鉴。道教典籍也日益完备,在许多方面都取材于佛教,地狱即阎王的观念也被道教接纳并运用,地狱、阎王从而本土化。阎王是由人类编造演绎出的神话人物,有关他的故事令人感到阴森恐怖,却丰富了人类的想象,并成为许多人膜拜的偶像,令人敬畏。文学作品塑造的阎王有两重性,一是那些平日作威作福,缺少仁义,残害百姓的人为阎王。一是用来比喻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好官。如《宋史包拯传》日: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剪彩】现在,剪彩之风大时兴,小到店铺开张,大到国家重点工程奠基,都要剪彩;下到店铺老板,上到国家领导人,持刀剪彩。那么,它源自哪里呢?剪彩起源于20世纪的美国。美国商人有一种古老的习俗:新店开张前,清晨打开店门并横系一条布带。这样既可防止开张前被闲人闯入,又可引人注目,招徕顾客。布条取走,宣告商店正式开张。1912年有个叫威尔新的商人在美国圣安东尼奥市的华狄密镇开了一家大百货公司。按照传统风俗,清早便在门前横系一条布带,等待正式开张的时刻。威尔斯十岁的小女孩牵着一条狗匆匆走出店门,无意中碰断了布条。顾客以为公司已经开张,于是蜂拥而人,争先恐后地购买货物,给开张之日迎来了大吉大利。后来竟在第二家百货公司开张时,有意让其幼女碰断布带,果然开张大吉。于是人们互相仿效,大为推广。后来,布条被五彩缤纷的彩带取而代之,人们在开张时刻用剪刀郑重地剪断彩带,剪彩因而得名。

【混账】混账是句训人或骂人的话,是对无理、无耻一类言行的指责或训斥。说起这个词的来历,既可笑又有意思。以前,我国北方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蒙古包群落就像游动着的小村庄,经常搬迁。为了寻找有水草的地方放牧,牧民们不得四处游荡。一旦碰到有水草的地方,就把蒙古包支起来暂时定居。白天,男人们外出放牧,留下老人和妇女儿童看守帐篷。于是,一些年轻小伙子趁此机会,为了找姑娘们谈情说爱,就混进姑娘家的帐篷里去。一些老年人看不惯,便会严厉地训斥道:你又来混账了;你这混账东西又来了。小伙子碰了钉子,自知没趣,就急忙退出帐篷。爱情的力量使他下次混账更隐蔽了,或许能够收获爱情。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混账变成了训斥或骂人的词了。

【鸿沟】鸿沟比喻对立双方隔阂很深。 鸿沟一词源于秦末楚汉战争,是两军对峙的临时分界线。据史书记载,公元前204年,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臬一带的古战场激战,项羽的兵力虽强,而刘邦凭借后方粮草充足的条件,使项羽无计可施,被迫提出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归楚。双方暂时息战。鸿沟是古代的运河。现今在河南省荥阳城东北的广武山上尚留有两座遥遥相对的古城遗址,西面的叫汉王城,东面的叫霸王城;两城之间有一条宽约三百米的大沟,即有名的鸿沟。

【麻将】打麻将牌是我国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麻将,也称之为麻雀或雀牌,它究竟起源于何时,据专家考证,麻将的雏形应该是明代盛行的马吊牌,最先流行于江浙一带。吴地方言,马吊发言近似为马鸟,雀又为鸟,所以演变为麻雀、麻将。关于麻将是怎么来的,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这里只介绍一种主流说法。麻将既然又名麻雀,当然与麻雀有关。一种说法认为麻将是由看守粮仓的小吏发明的,粮仓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防止雀患,捕雀就成为经常的事务。仓官为鼓励兵丁捕雀,就下发竹制筹牌记数酬劳,筹牌上刻有字,类似有价证券或奖券,可以用来作赌注定输赢。后来,筹牌慢慢演变为游戏工具,并固定成型,称作麻将牌,即今天的麻将。麻将的玩法、术语等仍包含捕捉麻雀的成分,例如筒、索、万。 筒的图案是打鸟用的火枪的象形符号,几筒表示几具火枪;索即束,是用绳捆绑起来的鸟雀,一索图案是一只鸟,二索以上图案像竹节,用来表示鸟雀的脚,官吏验收时以鸟足数量计酬;万即赏钱。此外,风向影响准度,打枪时需考虑风向,所以设东南西北风。中即打中,受伤鸟出血涂上红色表示击中。白即白板,放空枪未击中。发,即得赏钱发财。碰即砰,鸟枪声。成牌之和应为鹘,类似老鹰的一种猛禽,有了它就不愁抓不到麻雀,故赢牌日鹘(和)。还有麻将中的吃、杠等术语无一不与捕捉麻雀有关。麻将虽好玩,但不要成瘾,更不要赌钱,一旦沾赌,贻害无穷。

【麻婆豆腐】麻婆豆腐是著名的川菜,深受食客欢迎。麻婆豆腐的来历,连老外都知道,他们在译中国菜名时闹了许多笑话,如童子鸡,被译为没有性交的鸡。而麻婆豆腐则一译就准,他们随口译为脸上长麻子的老婆制作的豆腐。可见麻婆豆腐通俗易懂,且吃起来大有滋味。它用料讲究,一碟猪肉末(或牛羊肉)加上豆腐及大蒜茸、花椒粉、麻油、红淑油、豆瓣酱等佐料烹成的麻婆豆腐,香、浓、辣、软、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思之垂涎欲滴。相传,清朝光绪年间,成都万宝酱园温掌柜,有个满脸麻子的女孩,名叫温巧巧。她成年后嫁给马家碾一个油坊掌柜陈姓男子。十年后,她的丈夫在运油途中发生意外身亡。丈夫死后,巧巧和小姑子的生活就成了问题。运油工和邻居每天都拿来米和菜帮助她们。巧巧的左右邻居分别是豆腐铺和羊肉铺,所以送来的菜常有豆腐和羊肉。巧巧就把碎肉配上豆腐炖成羊肉豆腐,味道辛辣,街坊邻居尝后都拍手叫好。于是,姑嫂俩就把住屋改为店铺,前铺后居,以羊肉豆腐作招牌菜招徕顾客。由于好吃不贵,生意颇兴隆。巧巧寡居后没有改嫁,一直经营羊肉豆腐来维持生计。她死后,人们为了纪念她,就把羊肉豆腐叫做麻婆豆腐,沿用至今。

【断桥】杭州西湖美名扬天下,到过西湖的人都要到断桥一游,结果断桥不断。关于断桥的得名众说纷纭:有人说起自平湖秋月的白堤至此而断,故称断桥;有人说孤山之路到此而断,故名断桥。还有人说是冬日雪霁,古石桥上阳面冰雪消融,阴面依然玉砌银铺,从葛岭远眺,桥与堤似断非断,故名断桥残雪。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古时候桥畔住着一对以酿酒为生的段姓夫妇,他们将西湖上的小木桥改造成为一座高高的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也不怕路滑桥断了。乡亲父老为纪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段与断同音,久而久之又被称为断桥。

读了“关于俗语的句子_民间俗语”,您get到快乐和感悟了吗?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您发发朋友圈。j458.com小编推荐您阅读关于七夕的诗句对联俗语,希望您喜欢。

  • 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

    俗语大全_民间俗语_ 【眼中钉,肉中刺】这一俗语用来比喻最可恨、最痛恶、非除去不可的人和事。它源自五代时期。据《新五代史赵在礼传》记载,后唐明宗时,赵在礼在宋州(今河南商丘)任节度使。他为官贪婪,横征暴敛,巧取豪夺,见钱就取。宋州百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将其比作眼中钉子,一刻也不能容忍。正巧,朝

  • 老话俗语_民间俗语

    老话俗语_民间俗语_ 【情人节】情人节本是洋节,现在中国人也开始过起了情人节,每到2月14日,花店的玫瑰花脱销,情人商品走俏,土产的情人节七月七却反遭冷遇。公元270年,英国一个名叫瓦泰因的青年基督教徒,因反抗罗马统治者的专制而遭到逮捕。在狱中,他与监狱长的女儿产生了恋情。随着刑期的临近,和自己心爱

  • 常用俗语_民间俗语

    常用俗语_民间俗语_ 【感冒】感冒也叫伤风,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它看似是个现代医学流行词,其实古已有之,它源自宋代。宋代的最高学府是太学,隶属于国子监,负责招收官民子弟学习经典。太学有严格的考核升级制度和管理规定,凡是太学生有特殊情况需要外宿的,都要在请假薄上登记。这个请假薄的

  • 俗语谚语大全_民间俗语

    俗语谚语大全_民间俗语_ 【真人不露相】这句俗语在百姓当中的使用率较高。有本事的人一般平时不露才,关键时刻显才能。人们会说:这才是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那么,这个真人源自哪里呢?它源自佛教。大凡著名的佛教古寺都有五百罗汉室,唐代高僧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了五百罗汉的由来。据说,摩揭陀国有一千

  • 民间俗语

    民间俗语_ 经典俗语谚语【一】 1、【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泛指,决心取得彻底胜利。海外陈若曦《突围》:反正奉陪到底,绝不含糊!告诉你,我们不获全胜,决不收兵。2、【吃烧饼,赔唾沫】做事总得有点花费,总得付出些代价。清代《醒世姻缘传》:吃烧饼还要赔唾沫,你和人打官司,就不使个钱儿? 3、【拿不得轻,负

  • 民间俗语_俗语大全

    民间俗语_俗语大全_ 【五官】五官本是人脸部的眼、耳、口、鼻、眉五个器官。如医院有五官科,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人们还记忆犹新。那么,五官是怎么来的呢?相传,黄帝战蚩尤后,定都涿鹿城(今河北),并开始了治世大业。他封驯服七种野兽、大败蚩尤的马师皇为牧政官,管理衣食住行和驯服六畜;封在战场上救死扶伤和采集

  • 谚语俗语_民间俗语

    谚语俗语_民间俗语_ 【狗腿子】狗腿子比喻给有势力的坏人奔走帮凶的人。狗腿子一词源于一则传说。从前,有个为富不仁的财主,他的腿断了。一个奴才为讨好主子欢心,主动要求截下自己的腿,为主人接腿。主人问:你自己的腿怎么办呢?奴才说:我可以接上一条狗腿。主人又问:那狗的腿又怎么办呢?奴才又说:给它用泥巴捏上

  • 俗语和谚语_民间俗语

    俗语和谚语_民间俗语_ 【鬼门关】鬼门关用来比喻凶险的地方。原指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其实,人间也有鬼门关,不过是地名,且有三处。一处,据《唐书地理志》记载:客州北流县南,有两石相对,迁谪至此者,罕得生还,俗称鬼门关。《北流县志》中也有记载:天门隘高崖邃谷,路径其中,旧名鬼门关。很清楚,鬼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