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 · 作文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江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见到面、交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认真交流了。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爱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

湘江北去观后感二: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湘江北去观后感三: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江北去》与其说是以毛泽东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江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毛泽东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有毛泽东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的那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江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江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习,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用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还需靠企业的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湘江北去观后感四: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7月1日,学校组织大家一起观看红色电影《湘江北去》,这部影片让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等伟人不为人知的事迹,同时也展示了不为人知的革命先烈们。

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毛泽东等伟人们在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烈的引领下,开始了对救国的一次次探索。

毛泽东在国家危亡之际毅然放弃赴法留学的机会,留在中国研究中国的问题,并不断探索救国之策。

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在新民学会的成员中交锋,成员间也逐渐产生了思想的裂变。终于,倡导教育救国的陶斯咏选择离开,从法国回来的肖子升更加信仰无政府主义,激进的彭璜四处碰壁,毛泽东与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他们犹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翰的历史洪流

走出影院,放眼望去,只见碧空如洗,残阳如血。美好的生活又回到了面前。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热血换来的啊!

湘江北去观后感五:

一听到标题,我就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整个影片主题正如电影宣传海报上所宣传的: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90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但通过本片,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即便是伟大的毛主席,也不是从小就找对了路子的。这跟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没两样,在少年、青年的时代一样会热血激动,一样会迷茫矛盾。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和他圈子里的人一样,他在社会上仍无立足之地,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思想里充满了矛盾。

此时的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能算是一只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闯的热血青年。只有经过了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毛泽东的生活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于是在他坚定信仰之后,发型随着其思考方式、行事方式一起改变了。而他始终不变的湖南乡音,则是他内心坚定如初的表现,他救国的理想从未改变,只是此时他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

影片接近尾声时,杨开慧一身红衣给我印象尤为深刻,而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让我最为敬佩。

一场和电影同时开始的瓢泼大雨,伴随着电影的结束而停止了,走出影院,放眼望去,只见碧空如洗,残阳如血。美好的生活又回到了面前。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热血换来的啊!

湘江北去观后感六:

燃情岁月里的往事,咀嚼千百遍也不觉乏味。激情澎湃的年代,少年的意气风发与铁血雄心深深镌刻在历史的城墙上。看过了一遍又一遍抛头颅洒热血的画面,也听过了不复山河誓不还的铮铮誓言,企图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唤醒心宅肺院中的巨蟒大禽,却不想我们的心已习惯于静静地接受,习惯于在一刹那燃烧如火,习惯于在那之后不起涟漪。

影片《湘江北去》,称不上是上乘之作。蹩脚的配音,不连贯的剧情,诸多缺陷,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缅怀一段历史,追忆一腔豪情。

毛先生给小娃娃们上课,意外发现穿着孝服的小男孩,小娃娃的悲惨遭遇激起了青年润之的悲悯与愤慨。于是,铺开中华民族的版图,对这些未来的希望呼喊着:中国正遭受侵略,作为学子的你们,要起来反抗。毛先生在奔走,在呐喊,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燃烧不尽,却被屈从于社会顺从于权力的上司用一盆辞退与责备的冷水硬生生的浇灭了。希望,失望,再希望。孩子们手中传递的那几块大洋,或许昭示了毛泽东的决心:我所坚信的,是不灭的希望,是打不断的脊梁。毛泽东生在富农之家,家中生活相较之下颇为优越,其父顽固暴躁,这使得少年的毛泽东养成了造访的天性,其母笃信佛教,一心向善,这有使得毛泽东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动乱的年代里想要改变社会、革新时代,必有造访之性与悲悯之心,这两样东西,青年毛泽东都有了,至于掀起天翻地覆的巨浪,只是时间问题。那么,我们是否也正身处于一个激流勇进的时代呢?是否也有造反的勇气与悲悯的情怀呢?有是有,但不够强大,也不够持久。看着雄心壮志的毛泽东遭受打击,我们有过不满有过愤怒。看着日本军队在我们的海域耀武扬威,我们有过抗议有过愤慨。看着国人在世界上一次又一次遭受不公正待遇,我们拍案而起叫骂声声。可是,短暂的神经冲动之后呢?谁又会深深地铭记昨日的耻辱?谁又会拍着胸脯说我从未忘记?谁又会用行动去反抗去证明?湘江水奔流不再复返,大声叫嚣着改变历史,解放劳苦大众的热血已经冷却,我们失去的,不是记忆,不是领袖,而是决心,勇气,热血。

当时局渐渐不利于热血青年,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时,毛泽东异常的冷静。远在北京的不断来信叮嘱湖南的同志们切莫轻举妄动,等待时机。有人鲁莽逞匹夫之勇却失去性命,有人暴跳如雷指着当权者的鼻子一通臭骂,却让革命者们的处境更加危急。面对同志们的尸体,亲人们的鲜血,人们无法忍受毛泽东的冷静与镇定,但毛泽东相信,眼前的危急之时暂时的,只要山在,就有柴烧。所以,当钓鱼岛事件中国人砸车、砸货、砸人的幼稚之举见诸报端公之于众时,清醒之士是会觉羞耻的。我们会一边抡起铁锤一边叫嚣着维护主权,却不会在国际上用合理合法的方法回敬日本的可耻行径。我们破坏与日本有关的一切与日本人的野蛮行径又有何异呢?就像生气的人摔椅子砸桌子,我们伤害的,只是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有了民族意识主权意识,却失去了清醒,失去了理智。

与湘江一起北去的,不只是一段历史,还有一种精神,我们何时能寻回这种精神,何时就能傲然屹立于地球。

湘江北去观后感七:

我对毛泽东等伟大人物有几分了解,利用空闲时间观看了电影《湘江北去》,感想很多。

《湘江北去》带去我们重温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迷茫、探索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准备赴法勤工俭学的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当助理管理员,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其间,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的最后,毛泽东、陶思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

看完影片,我最大的感受是:人首先要有爱国主义精神。毛泽东看到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二十一条,他非常气愤,向学生宣传奋发图强,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思想。为了找到挽救中国的方法,他请教陈独秀和李大钊,向中国各阶层人士了解当时情况,掌握了不少难得的材料,为以后中国革命工作的开展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其次,要胸怀大志。毛泽东在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年代,立下了救国救民的宏图大志,并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用马克思原理来思考当时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创立《湘江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团结一大批有志于救国救民的早期革命者,为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条件。

第三,人要有坚定的信念。在北京期间,毛泽东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有利的武器,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去世,然后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击倒,而是变得更加坚强。当时,改良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冲击着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但是,毛泽东和何叔衡则毅然踏上了赴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他们去得非常坚决,毫不犹豫!

我觉得,作为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精神、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这就是我的感受。

湘江北去观后感八: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爸爸讲一些近代历史,所以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的人物有几分了解,于是利用暑假空闲时间观看了一部有关近代历史的电影《湘江北去》。

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征途。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里就如同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久久不能平息。

湘江北去观后感九:

发区一中初一六班丁小涵指导教师史文涛

这个学期,我们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湘江北去》这部电影。一听到这电影名,我就想到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部影片讲述了1918年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由此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传播马克思主义。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新目标,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里就如同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久久不能平息。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时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先进的设备、发达的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等等,但是先辈们的那种不知疲倦,不断探索的精神,现在却很难在我们身上体现了。现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我们不会忘记昨天血与泪的历史,古人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们不仅要做激扬文字的学生,还要做知行合一的实践者。我们会永远铭记,今天的这一切,都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一腔热血换来的。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未来的祖国变的更强大,实现我们每个人心中的中国梦!

湘江北去观后感十: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名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國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